傅 勇 姚則會
管理出質量,管理出效益。無論是企業管理還是教學管理,雖然兩者在具體操作層面和個別細節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基本原理與內在基本規律是相通的,尤其是企業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大潮中,使科學管理理論在實踐中不斷涌現并受到檢驗和修正,對社會各領域的管理變革均帶來極大的影響,高等教育管理同樣如此。全面質量管理(TQM,TotalQuality Management)被公認為代表了質量管理理論發展的最新階段。它是一種以質量至上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目的在于通過讓顧客滿意和本組織所有成員及社會受益而達到組織長期成功的全過程管理。自20世紀60年代全面質量管理在企業中誕生以來,便廣受關注,至今不衰。
“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簡稱質量工程)是教育部在新時期、新階段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把高等教育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這一根本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工作部署。它帶動了各個地方、各個院校對于本科教學的高度重視,也為學校的教學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改革帶來了新的挑戰。在質量工程實施的兩年時間內,每個學校都以質量工程項目為抓手,比較具體地做了一些工作,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也不能忽視目前質量工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概括成“重申報、輕建設”“重材料、輕實際工作”“重名譽、輕實效”“重要錢、輕花錢”“重個人、輕集體”的五“重”五“輕”現象。評前轟轟烈烈,評完后基本上就沒什么動靜了,把質量工程搞成了政績工程或面子工程、名譽工程。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思想認識上不到位,更主要的方面是學校的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手段不科學造成的。因此,以企業“全新的質量觀念、全面的質量標準、全程的質量監控、全力的目標應用、全員的質量管理”為特征的全面質量管理理念便對當下本科教學質量工程以及整個本科教學的管理具有極強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針對目前質量工程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本文遵循企業全面質量管理的理念和思路,從機制建設方面對質量工程的有效實施作了如下思考與設計。
一、全新的質量觀念:統籌規劃,系統設計,建立項目網絡化管理機制
質量工程以具有基礎性、全局性、引導性的六大方面項目作為改革的切入點,創造性地通過競爭申報立項和項目管理的方式調動廣大高校深化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高等學校在構建“質量工程”建設總體方案時,必須要在充分領會教育部1、2號文件精神的基礎上,樹立“全新的質量觀念”,將質量至上的價值理念貫穿于整個實施過程。
1.統籌規劃
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從戰略管理的高度統籌規劃,系統設計。
第一,科學規劃、分清主次。質量工程是提高本科教學水平的系統性工程,涉及到專業、課程、實踐教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領域,基本囊括了本科教學的主要方面。作為辦學主體的高等學校必須結合自身的辦學目標、類型、層次、學科、人才培養目標、服務面向對象等定位和發展現狀等因素,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從宏觀上統籌規劃,系統設計項目建設內容和建設數量,首先練好內功,有所為有所不為地遴選申報對象,爭取在國家和省級項目上取得更大突破,達到以點帶面、以點促面的效果。
第二,確立原則、厘清步驟。確立“重組織、重規劃、重特色、重培育、重立項、重團隊、重管理”的“七重”建設原則;在具體建設步驟上要確立“教學單位預選、培育第一批,學校建設、儲備第二批,學校遴選、上報第三批”的“三批次”建設思路,統籌抓好“三批”項目建設工作。管理上主抓三個重點體系,即課程建設體系、師資建設體系、質量控制體系,體現項目建設的力度。
第三,構建體系、確保質量。根據高等教育教學的內在規律和人才培養的系統性要求,構建質量工程項目培育和質量監控的閉環系統(見下圖),形成以學校項目為基礎、省(市)級項目為骨干、國家項目為龍頭的三級“質量工程”體系,并在“專業建設,課程、教材建設與資源共享,實踐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教學團隊與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教學成果獎”等項目上進行專項培育和申報,并與學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及本科教學評估建立有機聯系,實現教學質量監控常態化。
2.項目整合
通過積極開發網絡教育資源,創立平臺式管理系統,在三個環節將相對分散、各自為政的項目整合統一為一個項目管理暨資源共享性的網絡平臺。
這一做法的具體優點在于:
第一,在項目申報環節實現項目申報與評審的網絡化,改變過去先紙質材料申報,后網絡建設的弊端,節約資源與人力。
第二,在成果展示環節。將各項目的建設成果和建設動態通過網絡及時展示出來,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讓“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產生應有的經濟、社會、教育效益和示范、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學科、專業、課程建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教學名師及高水平教學團隊的培育。
第三,在過程監控環節,根據項目管理辦法和各項目建設任務書要求,能夠實時監控各項目的進展動態和完成情況,及時提醒和督促項目負責人按時、按質、按量完成項目規定要求,從根本上解決項目過程監控薄弱的局面。
二、全面的質量標準和全程的質量監控:量化指標,監控過程,建立質量問責機制
項目建設對管理的要求非常嚴格。雖然教學項目在本質上不同于科研項目,但現在教育部通過立項的方式來推進本科教學質量的提高,那么在管理上便要遵循項目管理的基本規律,掌握項目管理的基本要點。全面質量管理要求堅持質量項目管理的指標量化和質量監控的全程性。指標量化是實施全面質量管理的重要方法;建設過程監控是實施全面質量管理的重要途徑;質量問責是確保實現全面質量管理目標的重要保證。
1.確立標準
根據國家和省(市)關于實施教學“質量工程”的原則意見,在制訂學校教學“質量工程”的實施方案和管理辦法時,要從影響人才培養的各個具體環節出發,確立系統全面的校級質量工程遴選和建設標準。
2.指標量化
要本著“全程量化管理”的原則,建立“量化申報、量化中期考核、量化結項驗收”的“全過程量化”管理模式,將申報和驗收中能夠量化的有關內容盡量量化。根據教學項目的特點,建立科學的量化指標體系和驗收考核標準,改變過去在項目管理中因數據或表述模糊,導致項目驗收無憑可依,最終項目的建設效果或推廣價值也不了了之的局面。

3.過程監控
項目管理必須對事前申報、事中監控、事后驗收進行全程管理。依據項目申報書和建設任務書,通過專門的網絡化管理平臺,學校和各教學單位負責對在建的三級質量工程項目進行不定期檢查和定期的中期預檢查和結項預驗收,按相關文件履行項目的質量監控職責。監控或檢查的主要內容包括:項目進展及量化指標的實現情況;資金的使用情況;項目建設中的主要問題和改進措施。
4.質量問責
學校應制定詳盡的質量工程項目管理辦法,實行實施單位(主體為各院系)及其承擔項目的具體責任人的連帶負責制,建立明確和操作性強的獎懲制度和目標責任制度,對在項目建設中貢獻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適度表彰和獎勵,對在項目建設中有重大失職、造成嚴重后果或沒有按期按要求完成建設任務的單位和個人追究責任,給予處罰,并將獎懲情況作為年終考核、晉職晉級、職稱評定的重要依據。
三、全力的目標應用:加強建設目標考核,突出應用,注重效益,建立項目推廣機制
全面質量管理是過程管理和目標管理的統一,目標管理是過程管理的最終歸宿,過程管理服從和服務于目標管理。教學項目的管理目標在教育部質量工程1號文件中就開宗明義地指出:“通過質量工程的實施,使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得到提高,高等教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基本形成;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取得突破,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顯著增強;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進一步提高,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結合更加緊密;高等學校管理制度更加健全;高等教育在落實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得到更好的發揮,基本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遵循這一總體建設目標,各實施主體在項目驗收時要重點考察如下方面是否達標:第一,建設目標和任務的實現情況;第二,取得的標志性成果以及經驗分析;第三,項目管理情況和資金使用情況;第四,成果推廣和驗收情況。最后,由學校“質量工程”建設領導小組出具驗收結論性意見。對驗收未能通過的項目,將緩發項目負責人年度崗位津貼和職稱津貼,要求在半年內完成整改,通過驗收后再予補發;整改不力的,則取消其“質量工程”項目的資格并按有關規定嚴肅處理。在驗收通過的項目上,學校或教學單位要積極開展建設成果的推廣和轉化工作,突出時效和實效,注重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注重應用在日常的教學和管理中。采取“請進來、走出去”方式,通過舉辦建設經驗交流會或項目建設總結報告會等多種形式,邀請校內外同行參加,主動到建設經驗豐富、建設效果突出的校內外兄弟單位進行學習交流,集思廣益、共同提高,實現教學質量和人才素質提高這一最終目的。全力杜絕項目建設過程中“重申報、輕建設、無推廣”的不良現象。
四、全員的質量管理:變革治理,下移重心,建立全員激勵機制
“質量工程”是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后,與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一起,由國家在新時期、新階段提出的一項旨在加強本科教學、提升本科教學質量的重大工作部署,它再次強調了“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根本任務、質量是高校的生命線、教學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從而帶動了各個地方、各個院校對于本科教學工作的高度重視。但要管理這樣龐大而復雜的項目,實現教學改革與教學質量提高的目的,單純依靠學校教學管理部門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全面質量管理要求在具體的治理模式上必須進行變革。
首先,要在全校范圍內通過不同渠道、不同方式,要不同場合,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地宣傳質量工程建設的必要性、重要性,進行全員動員,要讓質量工程的抓手意識深入到每個管理者的管理細節,深入到教師和學生日常的“教”與“學”,全員動員,全員經營,形成全校一盤棋、勁往一處使的格局。
其次,健全組織結構體系,根據質量工程的建設特點和建設目標予以明確分工。學校應成立由校級領導為組長,相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質量工程建設領導小組,教學管理部門代行項目日常管理事務。各教學單位也要成立以主要負責人為組長、分管教學和分管學生工作領導為副組長、由教研室主任、實驗室主任和項目負責人為成員的工作小組。教學管理部門主要轉發、制訂發布“質量工程”項目指南,提出立項方案;保證專項資金使用效率;組織對相關立項項目的檢查、驗收和結項評估;編制“質量工程”年度進展報告等職能。各工作小組及項目負責人主要負責組織建設團隊,制訂規劃;負責指導、組織、檢查監督本單位“質量工程”項目的培育、遴選、初審、逐級上報及立項項目建設,安排專人管理并及時協調解決立項過程、建設過程中的問題;宣傳、展示項目建設成果,組織本單位申報人的培訓活動,推進項目建設成果應用;項目負責人按照有關要求和規定,制訂項目建設計劃并具體實施,確保項目建設進度和預期目標。
再次,高等學校必須要將教學管理的重心下移,增加教學單位在實施質量工程、辦好本科教學方面的責任和主體意識。作為以知識創新和學術發展為基本價值取向的現代大學組織,在質量工程的實施中,必須要將管理重心下移,把主要的管理和監控權下放至教學單位或直接面對問題的項目研究組,把問責職能賦予這些實現教學質量提升的最重要細胞,使他們從傳統的被管理者上升到管理者,增強主人翁的責任意識。學校和教學管理部門則要履行好建立有效的宏觀激勵和約束機制的職責。
五、全面的質量管理:完善項目評價體系,以點帶面,三級互動,建立質量提高長效機制
教學改革是一個學術性強、要求高、難度大的工作,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高等學校在抓好以上環節的同時,在質量工程實施過程中要不斷完善項目評價體系,結合學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和本科教學評估,探索教學質量提高的長效機制。
1.通過以點帶面、點面結合、三級互動的方式、實現質量提升。
國家和省(市)級項目是三級質量工程體系的龍頭和骨干,對外能起到很好的輻射作用;對內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因此,要以點帶面,重視國家和省(市)級項目的培育和建設;學校項目是教育部提出的三級質量工程體系的基礎,質量工程實施的主體是各個高校,質量工程建設的成敗關鍵也在學校一級的建設。只有學校真正以質量工程為抓手,在力求與國家和省級項目對接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學校項目的基礎性地位,通過三級互動,長抓專業和課程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實踐教學,注重培育教學團隊和高水平師資隊伍等,才能實現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培養出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2.完善項目評價體系,建立保障教學質量提高的長效機制。
學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和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與本科教學質量工程雖各有側重,但同為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抓手,因此,在設計和實施教學質量工程上,高等學校必須要結合學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和本科教學評估,將項目實施與教學評估、項目建設與日常教學檢查通盤考慮、有機整合,形成合力。同時加強項目評價體系研究,進一步完善項目內部質量監控,建立社會各界、用人單位、教師、學生和教學管理人員共同參與的全校性教學質量保障與評價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評論員.將“質量工程”進行到底[J].中國高等教育,2003(9):3.
[2]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高〔2005〕1號文.
[3]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1號文.
[4]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