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玲會
一、大學生人際關系的重要性
人際關系是人們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人的本質——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也印證了這一點。在強調合作與共贏的當今社會,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大學生形成和發展健康的個性品質,也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越來越成為大學生心目中衡量個人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然而,當前在校大學生間的人際關系是不容樂觀的,產生了各種問題。
社會是在人與人的各種關系組合下形成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和諧程度決定著社會的質量,決定著社會發展的方向,可以說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大學生正處在學習知識、了解社會、探索人生的重要發展時期,人際關系的和諧對大學生個人的學習、社交、生活、擇業及事業的發展有重要意義。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社會交往中,交往的功利意識日趨增強,人際關系也滲透著等價交換的原則。大學生人際關系相對于社會中的人際關系來說是比較單純的,但隨著社會發展對大學生實踐能力要求的增強,大學生也與社會有了越來越多的接觸。對大學生來說,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信息交流,有利于學術觀點的討論、理解和發展;能夠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為大學生個性的發展與完善創造條件。正如卡耐基所言:在造就一個人成功的各種因素中,85%取決于人際關系溝通和交際能力,15%取決于你的專業技能。可見成功常常取決于人際關系的氛圍。良好的人際關系能使大學生的能力、知識和專業技能發展到最佳狀態。
二、大學生人際關系的現狀問題
當前大學生人際關系總體是和諧的,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思想單純、精力充沛、興趣廣泛,人際交往需求強烈,渴望友誼,渴望交結更多的朋友。在這種心理作用下,他們的人際關系呈現多元化與開放化的趨勢,表現在交往范圍擴大:交往對象由以前的親人、朋輩轉向更廣泛的社會交往群體。同學交往不再局限于同班同學,發展到同級、同系、同校甚至各高校同學;其次是交往頻率提高,手段的多元化等。但有關調查顯示有不少大學生經常感到交往困難、寂寞和孤獨,少數大學生不能很好地與同學相處。具體來講,大學生人際關系的現狀問題如下:
1.大學生人際關系困難化
這點包括一部分大學新生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來建立新的人際關系比較困難。特別是一些獨生子女,習慣了嬌生慣養的他們經常以自我為中心,不懂與人分享和合作,這些孩子進入大學后往往不能很好地與同學相處和共同生活。還有一部分家庭經濟狀況較差的大學生,往往因自己家境貧困、經濟拮據而自卑、孤僻,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為心理上缺乏信心,行為上采取逃避、退縮的方式,這樣他們也很難與同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另外就是少數大學生不能正確地處理生活、學習中的問題,往往會因為一個小小的問題而產生不良的情緒,如焦慮、壓抑、抑郁、嫉妒等,并且又不懂得如何來調節它們,這些都容易直接影響他們的人際關系,表現為不合群、冷酷,拒絕交往等。
2.大學生人際關系無形中存在以經濟條件為基礎的圈層化
在我國高校中,大學生家庭經濟條件貧富懸殊的現象還比較突出,經濟條件的不同決定了大學生在興趣愛好、消費觀念和行為上的差距,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差距就轉變為心理和能力上的對比,并對他們的人際關系產生一定的影響。實際上,經濟條件決定了大學生與誰交往、跟誰交友這一現實問題,形成了以富裕學生和貧困生為中心的兩大特殊學生群體。經濟條件差的學生不能支付過多交往成本,自然他們參與各種活動和交際場合的機會就少。久而久之,學生中間就出現了圈層化。即使一個班級內,不同圈層中的同學間也是很少甚至沒有交往的。
3.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不和諧,同學關系緊張化
宿舍生活為大學生創造了交往的條件,但另一方面也成了引發矛盾糾紛的源泉。大學生來自四面八方,他們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環境、個性特點及習慣影響,長時間生活在一起免不了要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和沖突。在當今社會,同學關系的另一個變化就是人際關系的金錢化,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許多大學生認為人際關系與錢是分不開的,現實中經濟交往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如同學過生日要送禮、評先評優要請客、入黨和獎學金評定也要請客等等。
4.大學生人際關系虛擬化
網絡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人際關系的發展,為人們的交流創造了便利的條件,使人們足不出戶便可以同親戚、朋友、同學、老師以及陌生人進行交往或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由互聯網所構成的虛擬社會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進行網絡人際交往。大學生作為易感人群,虛擬人際交往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豐富、便捷的網絡社會吸引著他們,使他們愛不釋手,以至于形成了有些大學生離開網絡就不能生活的局面。但同時,長時間的沉迷網絡削弱了大學生同他人面對面交往的能力,網絡交流畢竟不能代替現實中的人際關系,對人際交往技能的缺乏就容易導致他們形成自我封閉的性格,不愿與現實生活中的人交往,造成現實人際關系異常,如對朋友冷淡、對周圍事物失去興趣,嚴重者形成自私、不負責任的交往態度。
三、引導大學生調節人際關系的方法
學會正確調節人際關系也是大學生社會化的一個重要任務。從以上大學生人際交往關系的現狀特點可以得出,影響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因素不外乎認知、心理、社會等幾個的因素,因此,應從這幾方面引導大學生正確調節人際關系。
1.弘揚良好的社會風氣
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引導大學生調節人際關系的基本前提。如今市場經濟條件下人際關系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情感的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物質利益的交換。當前社會上流行的“金錢至上”“一切憑關系”等不良社會風氣也影響著大學新生的交往觀。所以,形成和諧、健康的社會環境和信用、公平的社會環境;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傳統建立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的道德規范,倡導積極、進取、樂觀的人生態度,樹立對生命終極關懷的人本精神,凝聚成新時期社會的新道德體系,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為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健康發展培育肥沃的土壤。
2.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
學校、院系和班級可以根據大學生的人際關系特點有意識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各種晚會、文藝大賽、演講、沙龍等,通過這些活動宣揚平等、誠信、友愛等交往主體精神,使校園、班級充滿活力與人氣,給大學生創造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鼓勵他們主動參與交往,與不同背景的同學建立良好的關系,發揮自己的才能,使正確的交往認知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
3.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學會消除心理障礙
不和諧的人際關系來源于不健全的認知。正確認識自己和別人是調節人際關系的前提條件。同學們來自全國各地,有著不同的出身、生活背景,也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這些都是自然存在著的。在同周圍同學人際關系出現問題的情況下,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把自己的位置擺正,不能高高在上、盛氣凌人,那樣只能加劇人際關系的緊張,不利于溝通和交流。正確認識自己也包括正確地“接受自己”或者說“悅納自己”。不能悅納自己的人,也很難做到正確對待別人。如對自己的缺點不能接受的人會產生自卑心理,一旦在這種心理得不到緩解,對周圍人存在“敵對”的情緒就會成為人際交往中的障礙,交往過程中很難做到真誠和坦蕩。因此,要引導大學生學會克服心理障礙,如刻板印象、嫉妒心理、自卑心理等。如對同學的出身、家庭經濟條件、學習成績等不能有偏見,而是要給與理解、關心和幫助,增強自信心;要善于發現、發揮自己的優點,學會從不同角度審視自己;在與同學發生不愉快時,通過各種方法調節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如參加文體活動、轉移注意力、拓寬交友范圍等。
4.引導大學生掌握人際交往的知識和技巧
(1)要遵循搞好人際關系的三條基本原則。第一,主動開放的原則。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有各種不同的習慣,也有不同的閱歷、不同的生活感受、不同的風俗,只有主動地開放自己,才能更好地交朋友,讓別人了解自己,自己也了解別人。第二,平等原則。大學生之間存在著差別,這種差別來自原有的生活條件和背景,因此在學習生活中,學生干部對待一般同學、學習優秀的同學對學習差的同學、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同學對條件不好的同學、來自城市的學生對來自農村的學生、漢族同學對少數民族的同學乃至男女同學之間都要平等相待,互相幫助。實踐當中,同學之間要做到彼此真正的平等相待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在高校,輔導員或班主任要做好引導工作,要做到以身作則。第三,熱情的態度。熱情是一種強烈的、有感染力的情緒狀態,在人際關系中,對人熱情可以起到一俊遮百丑的效果,同學之間的熱情相待能有力拉近彼此間的關系。
(2)學會正確對待別人的行為。在與人交往中,對于自己喜歡的行為,應該立即明確表示自己的態度,不要“不舍得”給別人以贊賞。對于心情不好的人應采取“聆聽”的方法,要誠懇、耐心地傾聽對方,安慰他。人際關系中最難處理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對待自己反感的行為。在同學交往中,別人有意或無意的一個行為也許會影響到你的利益,或者同學的某些觀點與你的觀點發生了沖突等。這時常見的一種態度就是以牙還牙,結果只能使人際關系進一步惡化。一旦遇到這種情況,應冷靜下來,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又不傷和氣。
(3)有選擇地進行交往。今天,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不僅僅集中在校內,與社會的交往也逐漸多起來,要有意識地選擇那些有志向、道德高尚、情趣好的交往,這樣有利于積極、健康的人際關系網的形成。另外,有許多交往技巧有利于促進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如正確運用語言和非語言技巧、給人以真誠的贊美和微笑、適當使用幽默等,這些也都有利于調節人際關系。
參考文獻:
[1]宋秦年.大學生社會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
[2]段鑫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3]莊興忠,陳乃車.當前大學生人際關系新傾向及調適[J].求索,2003(5).
[4]許厚云.在構建和諧校園中調試大學生的人際關系[J].閩江學院學報,2005(6).
[5]韓東才.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的標志及其協調方式[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