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勇
一、雕塑的形態語意設計
雕塑的形態是由造型、色彩、材料、結構、表面處理等視覺要素構成。其利用形態的凹進、凸現、空隔、斷裂、
穿透等在三維空間內塑造可視的靜態或動態藝術形象,引導觀眾進入到藝術家擬定的語境中尋求某種象征或隱喻的意義,即通過外在形態使人對雕塑產生一定的認知和相應的情感體驗。這種象征、隱喻的意義和某種情感體驗正是雕塑整體造型的形象意化,是外部形態所呈現或表達出來的語言含義,即形態所要表現出來的語意。雕塑的外在形態是內在意義借以表達的方式,是內在涵義的外化和物化。
雕塑形態塑造具有空間組織、視覺引導、教化和裝飾等功能,由于雕塑的公共性和永久性對公眾的視覺有強制作用,使公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雕塑所傳達的人類精神的熏陶,其“耳濡目染”的教化功能(即積極的語意)非常強大。教化功能必須通過形態的有效組織,通過受眾群體的聯想、體驗而感受到雕塑家所要傳達出的積極文化精神,即語意,這是雕塑教化功能得以實現的最有效方式。
二、高校校園雕塑的形態語意設計問題
校園景觀雕塑作為校園中重要的設計元素,近幾年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雕塑不乏優秀之作,但一般化、雷同化的問題也比較嚴重,有一些雕塑存在著“缺少內涵”、“看不懂”等問題。究其原因是雕塑形態塑造所傳達出的語意或語境的歧異,是對雕塑空間行為受眾心理把握的不足。高校校園雕塑形態語意設計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雕塑標志性、識別性特征缺失,文脈語意設計不足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城市、一個學校賴以生存的背景就是其深厚的文脈。脫離地域特點、人文歷史的雕塑作品,盡管看上去似乎有“現代感”和“時代感”,但實際上只是采用大同小異的“抽象線條、球體、幾何體”,喪失地域文化基礎,失去文脈的主線,難以形成經典、差異化的、與公眾感情交融的雕塑形象。
雕塑,尤其各高校標志性的雕塑往往不能體現該所學校的特點,不以區別于其他地區、其他高校的學校品牌特色為語意傳達符號,而往往是采用翅膀、地球、書本等形態符號來表達知識、騰飛、青春等語意。導致各大高校校園雕塑形式的雷同,缺乏特色。我們知道,各大高校都有自己深厚的底蘊,都有各個領域的大師和杰出校友,都有自己的辦學理念和品牌形象,為什么不將這些特色符號物化成雕塑,創造一種唯獨我有的標志性、識別性語意特征呢?
除雕塑的高校識別性語意特征缺失外,對高校所在地的地域識別性語意也甚少關注。大學除了是教書育人的場所,同時也是面向全國各地求學學子、家長和大量來訪者展現大學所在地域特征、推廣大學所在地域文化、產業等重要的窗口。如湖南大學,雖然沒有圍合的校區和醒目的大學校門,但其以湖南最為社會大眾熟知的地域特征——毛主席故鄉為塑造符號的毛主席雕塑廣場自然地成為大眾心目中校園的活動中心,成為區別于其他高校的標志性雕塑。又如長安大學的青春彩虹雕塑,其主題與采用的造型符號是貼切的,青春的少女托起(或創造)一片彩虹。然而該雕塑被網絡惡搞成“拉面女郎”,不必評說惡搞的對錯,但足見社會大眾評審中將雕塑形態與地域特征融為一體的解讀習慣。從另一個方面也反映了人們對雕塑體現地域、高校特色語意的心理期望。
(二)雕塑責任感、使命感題材的單一,啟示性語意設計不足
當代大學生是21世紀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核心人力資源,責任感與使命感無疑是這一現代人力資源的核心素質。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的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其中校園雕塑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責任心,如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前的“引水思源”、北京大學的“一·二九運動”雕塑。縱觀大學校園責任感、使命感主題雕塑,主要集中在科技教育、建設祖國、經濟發展等主題教育,而激發人們對自然、對環境、對社會問題關注與思考的主題較單薄,雕塑責任感、使命感教育題材比較單一。
雕塑設計在考慮藝術問題之外,更多地去關注人類社會自身的和諧發展,關心人類生存環境的狀態,正視人類活動對自然和環境的影響。環境惡化、國家危機、國際糧食等問題,完全可以成為校園雕塑題材,運用含蓄的、非直白的符號物化成具有啟示性語意設計的雕塑作品,設計師通過雕塑激發人們對自然、對環境、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與思考,來影響和激勵著大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三)雕塑以觀賞代替體驗,娛樂性功能語意不足
現實中,校園學生娛樂休閑區域雕塑作品仍然以觀賞為主,缺乏可親、可玩、可用的體現生活百態的雕塑。隨著體驗經濟的到來,雕塑也應該朝著更加人性化、感性化的方向轉變,雕塑與受眾、周圍的空間活躍起來,給公眾一個心理釋放的情感場所,讓公眾在娛樂體驗中認識事物,理解雕塑創作者的思想主題。強調公眾的體驗、供人參與,不再是選擇最佳視角和最佳視距去觀賞,而是強調雕塑與受眾的親密接觸,可游、可人、可摸、可觸的參與感,強調玩在其中,這樣的雕塑就十分輕松、隨意,富有人情味,越來越顯示出生命力。雕塑不僅是生活中的藝術品,同時也是大學校園組織、引導的功能性“指示牌”。此外,如果將泛雕塑觀念引入,那么校園雕塑應該也是可以使用的,或可以成為校園公共設施。
三、高校校園雕塑造型語意傳達的要求
校園雕塑形態語意傳達要求具體表現為鮮明性和藝術性。
校園雕塑形態語意傳達要具鮮明特性。校園雕塑形態語意傳達鮮明性的要求,就是要建立自己獨特的雕塑形態,以形成雕塑的差異化特征,以成為能夠指代所在高校的特征符號,提高區別于其他院校的學校品牌形象,提升雕塑的高校識別性。校園雕塑要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大學是代表著先進知識、先進思想的敏銳性場所,因此其校園雕塑要能體現時代所關注的問題,甚至引導時代關注可能即將發生的問題,以確保與大學校園前瞻性、敏感性、先進性性格特征相對應。校園雕塑要具有鮮明的受眾群體特征,必須以學生、教輔人員為主要目標群體,針對該群體的社會地位、群體特征進行語意設計。校園雕塑要具有鮮明的文化背景,易于形成情感激勵。校園雕塑要具有鮮明的功能指示性。大學校園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系統,有不同院系的教學區、運動區、生活區和行政辦公區。不同區域的雕塑需要具備鮮明的性格特征和功能指示特征。
校園雕塑形態語意傳達要具藝術特性。鮮明并不是直白的表述,而是具有一定的含蓄性、隱晦性色彩,需要受眾根據自身的經歷進行解讀,提高雕塑的藝術感染力。由大學受眾特征和大學文化共同促使校園雕塑強調藝術性語意傳達,反對雕塑造型符號直白的陳述,這會泯滅受眾解讀的樂趣,更反對故弄玄虛復雜的不知所云。帶有啟示性、含蓄性、隱喻特征的形態總能給人想象的空間,變知識的強迫消化為讓人主動地接受。
我們知道,校園雕塑對激勵學生奮進、美化校園等方面承載著難以替代的作用,校園雕塑是思想、情感、美感等人類崇高精神的物化表現,其鮮明的藝術特征與強大的語意傳達功能使之成為校園景觀中重要的文化標志,成為塑造大學品牌形象的重要因素。“不著一字,盡顯風流”,運用鮮明的、藝術的、恰當的語意和語境來提高雕塑的可讀性,使雕塑通過形的表達,讓公眾理解、領悟到設計師的意圖,使雕塑充分發揮美化、教育的功能。這是從事校園雕塑設計師們創作中的永恒追求。
(作者單位:湖南工程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河北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