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旻
現代心理學認為,大學生的求知發展與成長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從大學生的求知、發展的整體目標和體系來看,其品德、文化、身體、審美、創新等方面的素質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其中心理素質是其他素質發展的中介和基礎。所以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優化,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全面提高各項素質的最佳選擇。
我國著名教育家孫云曉在《夏令營的較量》一文中,為中國的現代教育敲響了警鐘:看今天的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家長普遍對自己的孩子呵護倍至,盡可能為他們提供舒適安逸的環境,寧肯自己受苦,也不讓孩子受半點委曲,以至這些孩子長大后就缺少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在他們身上出現更多的則是自私、任性、懶惰、意志力薄弱等諸多不良習慣。他們容不得批評,受不起委曲,遇到一點挫折思想就會崩潰,以至自尋短見,有的甚至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針對這種現象,對大學生進行適當的磨難教育來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一、了解名人磨難經歷,樹立正確的磨難意識
磨難意識是人對磨難程度的估價和對待磨難的態度等心理過程的總和。做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中可以向學生講述古往今來的那些蜚聲政壇、文壇、科學領域的名人,他們都是經歷了種種“磨難”的考驗,從而才成就了大業。例如:唐代詩人杜甫,幼年喪母,一生四處漂泊,以饑守之身永懷濟世之志,身處貧困之境而無厭世之念,經受種種磨難最終成為世人所敬仰的文化名人。司馬遷在遭受宮刑的磨難之后寫下了光照千秋的《史記》。貝多芬在同聾疾磨難的抗爭中寫出了動人心魄的《命運交響曲》。通過這些典型事例教育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自覺鍛煉,經常解剖自己,形成良好的情緒心境、開朗的性格、廣泛的興趣、豁達的氣度、堅強的意志。
二、家庭、學校、社會形成合力,為學生創造磨難教育課堂
首先,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教育環境,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長應善于給孩子“難題”,磨練其意志。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敢于拒絕孩子不合理要求,應對孩子適當地進行“磨難教育”,使身處順境的孩子了解生活的艱辛,并鍛煉體魄,養成健全的人格。如南京大學生物系二年級學生李江在入學時就和他的父親簽訂了“父子協定”:即他在大學期間的全部費用均向父母借貸。李江自信表示工作幾年后一定能還清。李江的父母,從他們的經濟狀況來看,供養一個大學生是沒有困難的,但他們沒有這樣做,他們懂得“勤勉出人才,侍寵出俗子”的道理,懂得把孩子一直呵護在自己的羽翼下,他永遠不會搏擊長空。李江父母自已通過這樣培養孩子的自強自立精神,通過磨難讓他明白生活來之不易。
其次,學校讓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有利于他們堅強意志的培養。
最后,社會是對大學生進行磨難教育的大課堂。對現在的獨生子女不能一味捧寵嬌慣,不能讓他們只在一帆風順的環境下生活,社會應為大學生的成長提供磨練的空間和時間。湖南電視臺《晚間》欄目播出的“洞穴之光”系列專題,該節目通過關注一些有問題的城市孩子和洞穴村落中幾個家境貧困,但有著強烈的上進心的農村孩子共同生活,對這些從沒受過苦的城市孩子進行面對面的磨難教育,來達到“以孩子影響孩子”的目的。學校還可以定期組織大學生到艱苦的環境中去體驗、鍛練,培養吃苦耐勞、自我生存以及與自然共存的能力和精神,培養克
服困難、奮發圖強的信心。
三、教給處置磨難的方法,培養各種適應能力
有意識地制造磨難是必要的,有信心地戰勝磨難則是重要的。我們要教給大學生科學的方法,不斷提高其耐力,從而練就他們頑強的社會適應力。
首先,要教會大學生科學冷靜地理智分析前因后果,正視現實而不回避,用遠大的理想、閃光的名言和逆境成才的事例鼓勵他們增強其自信心。
其次,要教會大學生掌握正確處置面對挫折磨難的方法。應情緒穩定,勿慌勿躁,積極改變不良心境,善于總結經驗,讓摔倒的印跡成為前進的路標,把失敗的教訓變成成功的動力;也可變換情境,轉移注意,使之升華到有益社會的各種活動中,謀求新的需要,代替原來的需要,蹶而奮起,釋放多余的“能量”以解除心理緊張的狀態;還可合理宣泄,建議落難受挫大學生去尋找可依賴的人傾訴心中的不快和今后打算,以減輕精神壓力,從而使其目光面向未來,在較低目標受挫折后,轉移到較高境界的目標上,從而消除破壞性挫折的反應,發展建設性挫折的反應,化消極為積極,變磨難為力量。
總之,適當對大學生進行磨難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們能夠在任何困難和挫折面前泰然處之,樂觀向上。
(作者單位: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文學部)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