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虎
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活動的過程,其中教師是主導,學生為主體。因此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才會對知識理解得更深,記得更牢固。由于數學學科抽象、嚴密,好多學生認為教學學起來呆板、枯燥,甚至有的學生討厭數學。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數學來源于生活
在課堂教學中,要從學生最感興趣的事情出發,提出問題,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欲望,去感受數學與我們生產、生活的密切關系。常言道:“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教師在“小數乘除法”教學時,讓學生了解、調查自家的電費價格;出售木耳、香菇等農產品價格等也用到了小數乘除法的知識,從而使學生感悟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讓他們認識到如果學不好數學,長大后就會給生活帶來麻煩,為此學生就會產生因為內心的需求對數學濃厚的興趣。
二、變枯燥無味為通俗易懂
數學原本抽象,不像語文、品社、歷史那些學科直觀、生動,各種概念公式記起來既枯燥又乏味,學生學起來較為困難,要想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容易接受,就必須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變抽象為通俗。
如在教學“角的認識”中,角是從一點引出的兩條射線,這一概念不易理解,在教學中就可以列舉這樣幾個例子:人走路時手臂與身體所成的角,做操時手臂平伸與身體構成的角,吃飯時兩根筷子叉開所成的角。又如在教學“長方形體積與面積”時,學生總是搞不清體積與面積的區別,我就引導學生總結了幾句話:“線段是一段,面積是一片,體積是一塊”,這樣就在學生的頭腦中深深打下了烙印,學生感到通俗易懂,也就有興趣了。
三、全員參與,注重探索
數學課堂教學必須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典型的素材,有目的地為學生提供活動與學習的空間,打造自主學習平臺,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去認識、感悟、理解。如在教學“平面幾何”時,我讓全班學生每人按要求用硬紙做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直角、鈍角三角形,讓學生自己去拼合圖形,看誰能拼的圖形多,然后同桌、小組交流拼合成果。結果有的拼成長方形,有的拼成正方形,有得拼成了平行四邊形,這樣一來,學生對學習平面幾何知識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都積極動手探索這一奧秘,有的還總結了各種圖形的特點,這樣既讓學生學會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