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琴
摘要: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優秀的新一代接班人,加強品德教育是基礎,因此,應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重視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那如何在政治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關鍵詞:氣氛 情景 情趣 能力
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顯著標志。江澤民在全國技術創新大會上強調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中國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適應形勢的發展,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一、轉變教師觀念,創設新型師生關系和民主氣氛
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要充分尊重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與手段,調動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起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課堂活躍民主的教學氣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條件。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在發揮主導教學充滿生命活力和創造活力。代學者顏元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這是十分明智的做法,教師要教育過程中發揮出賞識的魅力。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為此,教師必須做到:(1)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質疑、爭辯,并允許學生出錯,允許學生保留不同看法。(2)研究學生心理特點,尊重學生的個性發揮,使教學適應學生的需要。(3)把學生視作知識的探索者、問題的發現者、矛盾的解決者,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
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創設積極思考教學氛圍
首先,思源于疑,經過思維才能解釋疑難,有所進取。在課堂教學中設置疑問,要設疑引思。疑問是思維的火種,有疑問才有思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對培養創造能力起著很大的作用。其次,要以辯促思。課堂集體討論或辯論,是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創造能力的好方法。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就社會的某個重點或熱點問題展開討論,通過擺事實、交流爭辯,以辯促思、以辯明理,從而引發創造性思維的產生。例如: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道德和法律哪個更重要”的辯論會。我們完全按電視中“大專辯論會”的模式和程序進行。學生的參與熱情出乎教師意料之外,臺上辯手思維敏捷、闡述機智;臺下觀眾磨拳擦掌、躍躍欲試。會后學生反映:采取這種學習方式,不僅牢固掌握了該課知識,而且進一步理解了江澤民同志關于“既要依法治國,又要以德治國”思想的重要意義;同時還培養了自己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機智反應、辯證思維能力;并進一步提高了知法、守法、護法以及加強道德修養的自覺性。
三、激發學生興趣,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
激情、興趣是創造能力發展的必要條件。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興趣就是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類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感到驕傲。”強烈的興趣是一種巨大的動力,會像磁鐵那樣緊緊的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驅使學生去積極思考、觀察和研究。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大膽進行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探索出了“熱點分析法”、“案例教學法”、“發散性思維訓練法”等教學方法,成功地舉辦了“模擬市場”、“模擬法庭”等活動,并且將“今日說法”這種形式引入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是一位居高臨下的說教者,而是一位“穿針引線”的聯系者,是一位靈活機動的“節目主持人”,當然也是一位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的“良師益友”。
四、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創新能力
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理論聯系實際。社會調查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有效方法。通過社會調查可使學生獲得大量豐富的社會實際知識,同時還可培養學生獨立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許多平時在課堂上不易解決的思想認識問題。在學完第五課“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后,我組織學生進行了“依法保護和治理環境”的社會調查。學生們分組對當地的水污染和大氣污染等情況做了認真、全面的調查,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議。通過社會調查,學生深刻體會到了環保的重要性,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主體意識、實踐意識和創新意識。
五、增進師生感情,互動創新
思想政治課教學是很枯燥無味的。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出現教師唱“獨角戲”,教師講學生聽的現象。這樣學生長時間聽課就會很枯燥,以至于厭煩聽課,甚至不想聽課,時間一長教與學就背道而行了。鑒于這種情況,我提出課堂互動,采取課堂游戲、辯論賽、速記比賽等活躍課堂氛圍。既增加了師生之間的感情又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快樂的學習讓學生在愉快地氛圍中獲得知識。
綜上所述,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重視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一項非常緊迫的任務。因此教師應該在努力搞好課堂教學的同時,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為培養適應新世紀競爭與挑戰需要的創新人才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