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華
課堂教學是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和主要形式,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的主要陣地。在英語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優化課堂教學,組織教學活動,充分利用新編教材圖文并茂、生動形象及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的特點,才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以學生為主體,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學生是教與學這對矛盾的主體,只有把他們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教學效率才能大幅度提高。1.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強化學英語的重要性;2.傳授學習方法,使學生獨立自主地、創造性地去學習; 3.多鼓勵、多表揚,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樹立自信心。如:“Well done!” “It is very clever of you!”這些簡單的課堂用語無疑就像一股股暖流,注入學生的心田。4.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根據每單元的具體內容設計一些饒有興趣的游戲活動,其素材來源于現實生活,內容新穎、形式多變。如:“購物”、“尋求幫助”、“問路”、“打電話”等情景理解語義,然后進行模仿。這樣,既可消除緊張心理,又能滿足學生好奇、好動、好樂、好玩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需要,從而促進了學生從“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化。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到實處,從而保證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增強課堂活力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通過多種途徑,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引導和激勵全體學生主動參與,銳意創新,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1.課前表演活動。在每堂課開始的前5分鐘左右的時間里,讓學生圍繞學過的、將要學的或課外的內容,充分發揮其創造性,采用英語表演的形式創設一種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以便學生迅速、輕松地進入學習狀態。如講故事、看圖說話、對話表演、小游戲、提問等。課前活動還可圍繞當日天氣、學生出勤、班級記事、新聞報道和名人故事等安排“課前幾分鐘報告”活動。
2.課中的小組合作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圍繞教學內容,創設便于小組交流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地、創造性地開展言語交際活動。如在教九年級教材Unit 2 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時,可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過去和現在,以“I used to...,but now...”為話題,小組共同編出一段口頭報告。小組活動時,教師應該觀察各小組的進展情況,啟發和引導學生之間的互動,并適時地為學生間的言語活動提供語言、句式等方面的幫助。另外,教師還要有意識地組織小組學習成果的交流,如小組聽力競賽、單詞拼寫競賽、會話比賽、快速閱讀競賽等,以增強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意識和競爭能力。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良好的課堂環境
語言學家克魯姆說過:“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該是創造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用自己已學到的語言材料。”在英語教學中運用集圖像、聲音、文字、動畫于一體的多媒體教學,能打破課堂教學時空的界限,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它能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交際情景,使學生懷著輕松愉快的心情,從而更主動、更有興趣地進行英語語言交際活動,進而點燃學生的創新火花。多媒體還可以使課堂教學容量相對增大,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有利于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如在教Unit 9 When was it invented? 通過The history of tea的課件,學生不僅有身臨其境之感,而且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大量的語言信息。另外在教授Unit 15時,給學生播放海牛在大海中快樂游泳的影像,激發了學生說的欲望,學生紛紛表達:The animals are very lovely. We are trying to save the endangered animals. We should do something to protect them.
總之,課堂上的45分鐘是有限的,為了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向45分鐘要質量,優化課堂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