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霞
摘要:新課改后歷史學科的一大特點就是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作為歷史教學新課程目標中的三維課程目標之一。教師在教學中應進行有效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1激發興趣,提高課堂參與度。2優化情感體驗途徑,更新課程評價體系。3轉變教學觀念,構建和諧課堂。4提高素質、健全人格,樹立終身學習意識。
關鍵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歷史教學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歷史教學新課程目標中的三維課程目標之一,這也是新課改后歷史學科的一大特點。《歷史課標》在其課程目標中首次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作為三維課程目標之一獨立地提了出來,有其深刻的社會價值。中國改革開放之后,經濟發展迅速,經濟發展給高等教育人的培養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楊叔子先生把它歸結為“五精五荒”——“精于科學,荒于人學;精于電腦,荒于人腦;精于網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權力,荒于道力”。并闡明“五精”之正確與“五荒”之錯誤的根本在于“荒于人學”與“荒于人文”。同時指出,“當前我國大學教育中存在‘五重五輕現象:重理工,輕人文;重專業,輕基礎;重書本,輕實踐;重共性,輕個性;重功利,輕素質。‘五輕的根本在于輕素質,主要是輕人文素質,輕教育要教化人與塑造人這一‘在明明德的本質功能,使教育陷于急功近利的狹隘的功利主義囹圄之中。”這雖然批判的是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但同基礎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有著直接的關系。
如今,新課改實施已經好幾年了,這次課程改革,核心是關注“人”的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可仍有一些教師無視新課改的要求,在歷史教學中重知識技能、輕情感教育。課堂上,學生對南京大屠殺的傷亡不以為然、對中國近代的落后挨打麻木不仁、對新中國的艱難漠不關心……
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局面呢?我認為一是教師自身的原因。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學生個人的、內隱的心理特征,具有明顯的內隱性和差異性,不易于量化和控制。同完善的知識技能教育體系相比,情感教育缺少系統性和科學性,使教師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目標要求比較困惑,感覺無從下手,這就造成了歷史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缺失。第二個方面的原因是學生。他們已經習慣于記憶一些歷史現象,習慣于被動接受事先作出的結論,只要記住這些結論、現象,歷史考試就能得高分。所以,他們從來不太多的去關注歷史事件的過程,融入歷史情境去體驗、去感悟,只是一味的死記硬背那些歷史現象、歷史結論去應付考試,甚至他們還沾沾自喜,認為自己找到了一條提高效率學好歷史的捷徑。
我們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覺得不僅在于思維的培養,還應有道德與愛的培養。教育應是一個培養人、塑造人、感化人的過程。讓人懂得愛,懂得分辨善惡,明辨是非,這是教育不可或缺的功能,我們不能人為的將它淡化或抹殺。因為它不僅關系到人的身心健康,還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發展。
那么,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呢?
一、激發興趣,提高課堂參與度
歌德有一句名言:“哪里沒用興趣,那里就沒有記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有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之分。不少人認為,學生對歷史課天生就有濃厚的興趣(直接興趣)。事實上,僅靠直接興趣學習是難以持久的,直接興趣若不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促使其轉化為間接興趣,學生也會出現興趣下降或厭學現象,更何況并不是所有學生對歷史課有直接興趣。因此,我們認為,提高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樂于參與、樂于思索,在濃厚參與興趣的驅動下學習,是學校歷史教育和歷史教學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的基本策略之一,同時也是進一步教育和教學目標實現的基石。教師可以通過導入語的設置、語言的激勵、情感的溝通、多媒體手段的應用等各種方法,激發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參與度,使更多的“置身事外”學生參與到歷史教學中來。
二、優化情感體驗途徑,更新課程評價體系
情感體驗“煽情”是關鍵,教師要不斷提高“煽情”的能力,不但要慧眼識“煽情點”,更要善于“煽情”。愛爾蘭詩人葉芝說過:“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只有以飽滿的熱情、聲情并茂的語言、愛憎分明的情緒,深入挖掘情感資源,才能點燃學生的激情,使學生在強烈情感震撼中,價值觀得以形成,情感得到升華。但煽情形式要多樣化,不能只憑教師的三寸不爛之舌,還可以通過豐富的圖書、圖片、影視資料、計算機網絡等各種手段,優化情感體驗途徑,有效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做到聲情并茂,為學生融入歷史情景作鋪墊。
客觀準確的評價能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不能再以分數作為衡量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評價要多樣化、過程化、全面化、客觀化、具體化。重視評價的激勵作用,立足過程,促進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取向的形成。
三、轉變教學觀念,構建和諧課堂
新課改下,教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者,更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關注教學過程中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更要重視“非智力因素”即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因為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育人,而是否具備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國民意識、民主意識、國際精神就源于學生是否具有健康科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所以,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教師在思想上要重視,教學上要踐行,決不能含糊。
教師要注意教學中教師和學生角色、地位的轉換。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不再是真理的布告者,而只是一堂課的導演,至于劇情、演員那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在其中只是起到一個“導”的作用。教師要想方設法讓演員(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的參與,主動地學習、積極地體驗。正如美國著名教育家多爾所指出的:“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要求相互理解,進行平等對話與共同探究。”教師應努力創建和諧、寬松、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環境和學習氛圍,給學生一個展示才華的空間和舞臺。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要及時對學生各種水平的展示進行鼓勵、寬容、引導,掃除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交流的障礙,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徹底地敞開心扉,使情感教育的目標順利實現。
四、提高素質、健全人格,樹立終身學習意識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只有不斷學習、主動學習、終身學習,才能厚積薄發,當一眼取之不盡的活泉以適應瞬息萬變的現代教育形勢。而健全教師自身的人格,也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前提。新的《歷史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對學生提出了如下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目標:“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逐步形成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我們很難相信,一個對祖國、對生活不熱愛的教師能說服自己的學生去愛祖國、愛生活。“愛”更多的是熏陶,教師要用自己的真情實感打動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親其師,信其道”,這樣才能被學生接納、支持,從而引導學生一步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總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是歷史教學任務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只要我們一線教師思想重視、勤于思考、勇于實踐,不斷反思總結,我們一定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多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