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西真
前一段時間,參加有關部門組織的對職業院校專業建設水平進行評估的活動,得以近距離地觀察一些學校的辦學,我發現這些學校規模都比較大(當然肯定也有規模不大的苦于招不到學生的職業院校),在校生數大都在4500人左右,教師數量在150-300人之間不等。跟校長交流的時候,校長們津津樂道的也都是如何把學校做“大”,似乎“做大”是學校發展的唯一目標,我不禁思考一個問題,即如何看待職業院校的規模。
說起職業院校的規模,人們總是對大情有獨鐘。從幾百人的學校發展成為上千人的學校還嫌小,一定要成為幾千人、甚至上萬人的學校才高興。分析起來,職業院校“崇大”的想法可能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相信現代經濟學中的一個叫“規模經濟”的定理,其含義是學校學生只有達到一定規模才能有遞增的效益,因為辦學成本在規模中節約了;二是與我國職業院校運轉經費嚴重不足有關,政府財政只管職業院校教師的工資和少的可憐的事業費,學校要想正常運轉就只能靠學生的學費,學生多,學費就多,學校的日子就好過;三是與人們頭腦中“大就是好”的價值觀念有關,早在19世紀第一次產業革命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時期,西方國家就形成了“大就是好”的觀念。這種“好大”的觀念在中國傳統的“大”國文化中得到了強化,我們耳熟能詳的“大文化”、“大生產”、“大革命”、“大職教”……等等說法即為明證,弄得你前邊不加個“大”字就不好意思開口說話,“談小色變”。實際上,大未必佳,《紅樓夢》中的大管家王熙鳳就曾感慨說:“大有大的難處”,大家族如此,大企業如此,對于以培養熟練技術工人為目標的職業院校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
首先,職業院校規模擴大增加了管理的難度。管理是一種使適當的人在適當的時間里做適當的事的活動,這就需要學校管理者對教職員工稟賦有清楚的了解,每個員工對自己的職責有清楚的了解,管理者對工作過程有及時的反饋,各種信息能夠以最快速度從發出者傳遞到接受者那里。在學校規模比較小的時候,上述這些要求都能比較容易地滿足,規模小、分工少,人與人之間都是面對面交往,情況容易了解,信息容易搜集和傳遞。學校規模擴大,使得學校中的勞動分工就越多、越細、越復雜;學校規模的擴大,使高層管理者難以直接控制,其下屬的一切活動,勢必需要分權。分權導致學校層級(由兩級到三級、四級)和管理幅度(由原來的校長直接管理教務、總務等幾個部門到管理十幾個部門)擴大。規模的擴大給信息的搜集和傳遞造成很大的影響,環節的增加延緩了信息傳遞的速度,對領導層的正確決策產生障礙。為了保證全校師生員工“勁往一處使”,管理者不得不采用正規化的、規范化的管理方法,制定各種規章制度、繁文縟節規范教職員工的行為,時間一長,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必定受到挫傷,影響學校健康、持續地發展和目標的達成。
其次,職業院校規模擴大不利于學校目標的實現。即使是職業院校財經狀況良好,“不差錢”,其規模的擴大都會增加學校管理的難度,影響學校的發展。更何況,現在的職業院校經費并不充裕,規模的擴大使并不充裕的辦學經費都用于保證學校正常運轉上了。用于其他方面的經費就會被壓縮,能不投入就不投入。而職業院校卻又需要比較高投入(辦學成本高),這是由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決定的。一般認為,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是生產(服務行業)一線熟練的技術工人(包括中、高級技術工人)。技術工人的標準雖眾說紛紜,但對生產工具和工作流程相關知識、性能的掌握以及熟練操作當是不可缺少的。做到這一點,練是必需的,“練而能熟、熟能生巧”。要想在復雜任務上做的杰出,就必須達到一個最低聯系標準,這一點在對特長和技能的研究中一次次得到證實。事實上。研究者已經得出了自己的結論,他們相信要想取得真正技能,必須達到一個神奇的數字:1萬小時。(《經濟觀察報》2009、2、23第49版)讓職業院校學生練習1萬小時不現實,但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熟練需要一定的練習時間為保證。在設備數量一定的情況下,規模擴大了以后,學生越多,每個人練習的時間就越少。因此,基于特殊的培養目標,職業院校并不是越大越好,相反,小而精、小而專(在這一點上,我們是有成功的經驗的)可能才是它的發展方向。36年前,英國著名經濟學家E.F.舒馬赫出版了成名作《小的是美好的》一書,這本書在后來的6年中曾被再版過6次,至今仍然是“發展經濟學”中的寶典,這對于職業院校發展也同樣有重要意義,不幸的是這個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還是在越變越大。
責任編輯肖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