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璐 夏金星 彭干梓
摘要:晏陽初及其同仁在深入農村,向農民學習的基礎上,提出了“四大教育,連環進行,相輔相成”的主張。其生計教育的目標有兩個:“一是要訓練農民生計上的現代知識和技術,以增加其生產;二是要創設農村合作經營組織,養成國民經濟意識。與控制經濟環境的能力。”“定縣實驗”還創造了一整套方法,包括建立“生計巡回訓練學校”、“表證農家”和“實驗推廣訓練”三個程序,依靠“農民領導農民”,培養訓練“領袖農民”,由“領袖農民”推動全體農民,推廣先進技術,建立合作經濟組織,抓住農村存在的生產實際問題,對癥下藥,使農戶獲得實際利益。晏陽初的一生,至今仍被譽為“既是一個偉大心靈的人生紀錄,也可以當作一本鄉村建設和社會改造的教科書”。
關鍵詞:晏陽初:生計教育;思想;實驗
基金項目: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國職業教育思想史研究”(DJA080186)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盧璐(1982-),湖南農業大學科技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思想史;夏金星,湖南農業大學科技師范學院副院長、教授:彭干梓,湖南農業大學教授。
中圖分類號:71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09)16-0061-04
晏陽初(1893—1993年)出生于四川省巴中縣,幼習四書五經,稍長在傳教士舉辦的西學堂接受初等教育,1913年就讀于香港圣保羅書院。1916年人美國耶魯大學,攻讀政治學與經濟學,獲政治學學士學位。1918年赴法國,任北美基督教青年會戰地服務干事,在歐洲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華工中開展識字教育,使20萬華工中的38%的人摘掉了文盲帽子。1920年獲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碩士學位,同年回國獻身于平民教育和鄉村教育,是具有世界影響和傳奇經歷的平民主義教育家。1943年,美國哥白尼逝世400周年紀念委員會等倡議,由180位杰出的教育家、科學家組成的委員會,推選晏陽初為“現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貢獻偉人”,當選的十人中,包括杜威和愛因斯坦。
晏陽初于1920年8月回國后,即投身于平民教育運動,1922年在全國發起“除文盲、做新民”的識字運動,以長沙、煙臺、嘉興三地為試點,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平民教育熱潮。1923年3月得張伯荃、蔣夢麟、陶行知等文化名人,特別是曾任國務總理的熊希齡的夫人朱其慧的大力支持,在北平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以下簡稱“平教會”),任總干事。1926年至1936年,在河北省定縣農村,進行了長達11年、多角度的農村社會學調查和以平民教育為中心的鄉村建設實驗。抗日戰爭爆發后,他將定縣實驗轉移到華中和華西。1940年在重慶創辦鄉村建設學院,任院長。
晏陽初把平民教育視為“民主國家里最重要最正宗的教育事業”。“在中國現狀之下,比較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義務教育還更重要”。(晏陽初:《平民教育概論》)他針對中國社會“愚、窮、弱、私”四大病,實施生計、文藝、衛生和公民“四大教育”。以文藝教育攻愚,培養農民的知識力;以生計教育攻窮,培養農民的生產力:以衛生教育攻弱,培養農民的強健力;用公民教育攻私,培養農民的團結力。晏陽初認為,識字教育的目的不止于使民眾識字,而在使其達到整個生活改造的目標。他強調“文字教育以后,便應該繼之以民眾生活的改造”,進行職業技能的教育,訓練農民接受現代農業科技知識,使之能運用于農業生產,以提高生活水平。教育史學家認定,“四大教育”中的“生計教育實質上就是農村的職業技術教育”。
晏陽初的主要論著有:《平民教育概論》(1928年)、《農村運動的使命》(1935年)、《十年來的中國鄉村建設》(1937年)、《平民教育運動的回顧與前瞻》(1946年)等。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出版有宋恩榮編《晏陽初文集》(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9年)、詹一之編《晏陽初文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宋恩榮主編《晏陽初全集》1、2、3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1992年,1992年)等。后者按時間順序匯編了晏氏從事平民教育、鄉村建設運動70余年來的論文、演講以及其他著作,雖因條件所限還有大量資料未被收錄,但它是迄今為止資料最多也是最權威的晏陽初文集。本文著重討論晏陽初平民教育和生計教育思想。
一、“四大教育,連環進行,相輔相成”
晏陽初及其同仁在深入農村、向農民學習的基礎上提出了“四大教育,連環進行,相輔相成”的主張。他認為“逐步發展的四大教育相輔相成過程,明白說明相互依存的功用,公共衛生協助農民健康而增加生產。農業生產計劃又協助教育的推行,農民親自體驗識字讀書才能有新知識新技術。教育又協助合作社的發展,如何記賬、經營運銷都需要知識技術能力。這充分表明四大教育互相環結、同時進行的重要性。”實際上,定縣實驗并非僅僅是平民教育實驗,而是一項綜合性社會發展實驗。正如晏陽初本人認識的那樣:“鄉村建設雖始于鄉村,但并不止于鄉村,它不過是從擁有最大多數人民的鄉村下手而已,它的最終目標當然是全中國的富強康樂,因而奠定世界和平”。(同上:427)事實證明,這種綜合發展的經驗,對國際發展援助機構有很大的影響,“海外若干機構,如美國的第四點計劃、和平工作團及教會團體都認識這一重要性,力求避免重蹈以前分散、片段分別進行的弊害”。
在農村發展平民教育的目的也不止于使民眾識字,按晏陽初的設想。他所要進行的實驗,“并不以教育人民識字為滿足,而要使農業科學普及于農村”,使之能運用于農業生產,以提高生活水平,達到整個生活改造的目標。他強調“文字教育以后,便應該繼之以民眾生活的改造”。“四大教育”中的“生計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是晏陽初與美國康乃爾大學農學博士馮銳等,通過深入地調查研究,密切結合當時中國農村的生產實際的創造,是中國最早具有典范意義的農業技術推廣教育(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包括農業技術、工業技術、農村金融、農業和手工藝產品流通,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學術和應用價值。
向農民推廣農藝、工藝技術。是晏陽初在《平民教育的真義》(商務印書館,1927年)一文中,作為“輔導、指導、改善平民生活”的一種方法而提出的。他認為平民教育運動是一個新的特殊的問題,“種種辦法,均得創新。仿無可仿,模無可模,東洋西洋自更無抄襲了”,因此“不可不先有徹底研究”,必須親自到民間進行實驗,以產生既經濟簡易,又具有普遍性、實用性的方法。他還說:“在我們中國今日情形之下,最注重的是根據我國一般平民生活程度、經濟能力的大小,去一面研究,一面試驗,來改進我國固有的農藝工藝,方適應平民的需要,方有改進平民生活的可能。若徒談外國的法門,照樣畫葫蘆的去辦,一定是有敝無利的。”
從歷史意義角度來考察,晏陽初的“生計教育”
觀,不僅與他的“教育救國”論相一致,也是他的平民教育、鄉村改造理論的具體體現,而且是五四運動后在農村開展大規模職業教育實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平民教育概論》(商務印書館,1928年)中,晏陽初闡述“生計教育——民生”目的是“造成能自立的國民”,這無疑與職業教育“對己謀生”“對群服務”是一致的。他說:
“生計教育——民生。文字教育可以消除大多數的文盲。即使文盲除盡,人人能應用日常必需的文字,其與國家社會的前途究竟有什么利益,這是平民教育第一重要問題。并且中國人還有一種最通行的毛病,在沒有讀書以前,尚肯做工,以謀個人的生活:一到抱了書本以后,便成文人,文人自己可以不必生產,社會應負供養的責任。還有一部分的人,終日埋頭窗下,只求書本的知識:至于實際生活,盡可菽麥不分。這種寄生蟲式的書呆子,不是平民教育的需求,且應極力設法消除。所以平民教育于實施文字教育以外,即需有生計教育,使人人備具生產的技能,造成能自立的國民。倘全國人民均有生產能力,國民生計必皆富足,社會經濟自極活動,就是將來世界的經濟也都要受中國的影響了。”
中國近代比較早期以學校教育為主要形式的農業教育,源于19世紀末晚清的農業實業學校。1919年,中華職教社成立農業教育研究會,次年在《教育與職業》的“農業教育專號”弁言中寫道:“今吾國學校十之八九其所施皆城市教育也。雖然,全國國民之生活屬于城市為多乎?抑屬于農村為多乎?吾敢斷言十之八九屬于鄉村也。”這段話從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還沒有“農村職業教育”這一概念。1925年8月,黃炎培最早提出“劃區試辦鄉村職業教育計劃”。內容包括農事、工藝、義務教育、平民教育,明顯把農業教育拓展為鄉村職業教育,而鄉村就是現在的農村。在同一時期以一個縣的規模進行農村職業教育的實驗,而且堅持的時間較長。成效最顯著者應該首推晏陽初在定縣的生計教育。
1929年,晏陽初“計劃發展一個縣為全國模范”,在定縣實驗區設立了生計部,推廣農業科學技術。這一設想,得到定縣士紳米迪剛的全力支持,愿以其所在鄉為基地。計劃也得到農業教育科研單位的積極參與,如清華等校的農科,愿與平教會合作,進行農作物育種和病蟲害防治的實驗。
生計教育的目標有兩個:“一是要訓練農民生計上的現代知識和技術,以增加其生產;二是要創設農村合作經營組織,養成國民經濟意識,與控制經濟環境的能力。”晏陽初認為這兩個目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必須同時并進”。他是從中國農村經濟的實際提出的,因為農村不僅是生產技術落后,還由于農民是分散的個體,沒有合作組織,因此,要“一方面普及農民的科學知識,一方面訓練農民參加參加各種合作組織的能力”。
生計教育確定的內容是:在農業生產方面,使農民在農事方面能接受最低限度的農業科技訓練,以提高生產:在農村經濟方面。教育農民,組織各種合作社、自助社等,使農民在農村破產的宏觀環境下,能得到相當補救方法:在農村工藝方面,除改良農民手工業外,大力提倡副業,以充裕農民的經濟生產能力。
二、培養“領袖農民”,推廣先進技術
“定縣實驗”創造了一整套方法,包括建立“生計巡回訓練學校”、“表證農家”和“實驗推廣訓練”三個程序,依靠“農民領導農民”,培養訓練“領袖農民”。由“領袖農民”推動全體農民,推廣先進技術。建立合作經濟組織,抓住農村存在的生產實際問題,對癥下藥,使農戶獲得實際利益。
(一)生計巡回訓練學校
這是一種緊密結合生產,適應農民需要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按照晏陽初提出的“科學簡單化,農業科學化”原則,通過學校學習、農家實驗,實施技術推廣,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術和經營能力。具體作法是:“以生活的秩序,為教育的秩序,順一年時序的先后,授以切實的技術”。其教學內容是:春季3個月為植物生產訓練,包括土壤肥料,各種作物選種,介紹改良品種,果樹整枝,煙草汁防除棉花蚜蟲,捕蝗,防除病蟲害的機械藥劑:夏季3個月為動物生產訓練,包括選育良種,改良雞舍、豬舍,防治疫病,推廣新法養蜂等等:冬季3個月為農村工藝及經濟合作訓練,包括棉花紡織,家庭記帳,農場管理,農產品市場,合作社等。
(二)“表證農家”
“表證”即表演證明的意思,通過“表證”培養推廣工作的骨干,并進行示范,被認為是推廣農業技術、辦法和制度前的一種必要的準備工作。其作用有三:“一是在試驗場證明他們的試驗結果,作表證試驗工作:二是把試驗場的東西,表證給普通農民看,使他們了解試驗場的工作,接受試驗場的精神和方法;三是領導普通農民,全體動員,作農業改進工作”。他們把“表證農家”視為“試驗場和農民間的車軌”、“農業改進的干部領袖”,“表證農家”承擔技術傳授,政令傳達,試驗示范,技術推廣的任務。
挑選“表證農家”的條件十分嚴格,要求年齡在25歲以上,50歲以下;在鄉村里有相當地位,家境較好,有20畝以上的田地,在生計訓練學校學習一年、成績好,而且有領導能力,熱心農事改良的農戶,當義務推廣員,承擔分區巡回,傳授知識,技術表演,指導督察30戶普通農家的責任。1936年冬,定縣已有300多戶表證農家,并建立了“表證農家區分會”、“縣表證農家協會”等組織。
(三)技術推廣
“平教總會”在定縣城區內農場約有80畝基地供作園藝用,附近農場有620畝地專供作物研究用。自1927年開始育種工作,先后育成一批良種并大規模推廣,取得巨大經濟效益。
1930年,參加生計巡回訓練學校“表證農家”訓練班的農民劉玉田,選修“作物選種”課程畢業后,從事良種選育工作。1931年夏,劉玉田在20多畝麥田里,挑選出沒有病蟲、產量高、成熟早、不怕風災的無芒小麥,共計5000單穗。秋季,播于一畝大的種子區。翌年春夏,選育的小麥長勢良好,他又從中挑選500穗,進行良種繁育。1933年,劉玉田種的小麥高矮、顏色一致,很少病蟲害,平教會請劉擔任生計巡回訓練學校的“義務校長”,召集村中青年農民受訓。1935年,定縣若干麥田病蟲害及風害嚴重。劉玉田的小麥仍挺立獨秀,比一般的小麥產量高、質量好,由金陵大學、中央農業實驗所進行品種評比實驗,認定為華北小麥珍貴品種,定名“定縣劉玉田號”。
1932年,還育成良種“一一四號中棉”及“平教棉”兩種,其中“平教棉”種子是從定縣本地美棉選得。同年春,“平教總會”與金陵大學農學院合作研究,挑選青年農民10家作棉花“表證實驗”,脫籽棉較本地棉平均每畝增收61斤。1935年增加至18戶,收獲結果增產16.3%。1936年起正式推廣,計26村,共11473畝,農民因產量增加而多收入13200余元。1937年,推廣11400畝,增收132萬余元,只因日
本的入侵。定縣淪為戰場。實驗被迫停止。
棉花是定縣主要農產,“平教總會”極力尋求各方合作,先后與金陵大學農學院、南開大學,金城銀行共同組成華北農業改進社。1936年春,金城銀行為謀統一河北省棉業改進事業,建議將河北省棉產改進所及華北農業改進合作社合組為河北棉產改進會,主體仍為“平教總會”。
此外,還進行了高粱、玉米品種比較、雜交實驗,雜交品種產量增加20%:大白菜品種改良實驗,改良種每畝增產25%;梨樹整枝實驗,“已整枝梨樹”,比對照區增產20.3%。定州的小白楊樹。至今仍是當年生計教育部引進的。1928年開始的豬種改良、推廣的耒亨雞和紅洛島雞,以及谷子良種等,也都取得成績。平教會還對定縣全縣的土壤進行調查,進行了測土分析。
(四)建立信用、消費合作社和信用銀行
1932年初,晏陽初選擇高頭等數十個村,組織建立信用合作社的實驗,后又與河北縣政研究院合作,創辦農民“自助社”,同時與銀行商定合作金融辦法,在各區鎮設立“合作倉庫”,辦理棉花抵押放貸,“自助社”社員可向倉庫用棉花等產品抵押借款。1934年1月,平教會舉行大規模的合作宣傳,合作社隨后在定縣各地不斷涌現,到1935年冬,正式成立的合作社有130個。
“定縣實驗”推行合作事業的原則是:尊重農民的意愿,培養農民的自立,關注貧困農民。勉勵參加的農民努力與自強:合作單位的經濟活動的原則是統一組織,連鎖進行,以信用為中心,購買連鎖、生產連鎖進行。在經濟制度建設上有嚴密周詳的會計制度,強調經濟上的穩妥性:在資金運用上規定“注重農民本身資金的培養,提倡小宗放款,使有需要的社員都有享用的機會,更應嚴禁用于非生產方面”。
三、生計訓練制度與效益
“平教總會”生計教育部在定縣實施農民生計訓練制度,四五年間,除在制度本身不斷研究改進外,還致力于有關教材的編撰,先后刊行“農民生計訓練”課本十五種。嗣因各方的需求,1937年2月又出版“農民生計訓練教學書”5冊,除“經濟合作”外,其余為植物生產、動物生產、農村工藝、農業工程,總共包括47個單元設計。
“定縣實驗”期間,在每村培養了一名農民保健員,每區鄉設一保健站,在縣城成立巡回醫療隊。衛生制度建設注重預防,推行實習表演,用農民能接受的方式普及基本衛生常識,在沒有增加農民負擔的前提下,用簡單的實用技術防治定縣死亡率最高的天花和腸胃疾病,在短短幾年時間里大大改善了當地人民的健康狀況。
定縣實驗在生計教育方面培育農作物新品種(棉花、小麥、高粱、谷子等),畝產量比土種分別增產56%、14—20%、30%、20%;農具的改造試驗,先后完成耙、犁、水車、轆轤、播種器、中耕器、收獲器、點播器、花生篩、脫粒機的改良;動物飼養業的試驗,主要有豬種、雞種的改良,如波支公豬與本地母豬交配,每頭多產肉18.6%;力行雞為優良雞種,每只每年多產蛋60-190個,平教會還進行了合作社的實驗和推廣工作。
據1983年河北省的有關材料,晏陽初當年的工作至今對定縣的影響包括:定縣早已成為無文盲縣。全縣52個鄉均有技術推廣站,改良農作物品種,引進良種豬、雞,引進的小白楊,生長快,材質好,遍布全縣,達400萬株,形成了有效的防護林帶,至今享譽河北;引進的242株良種蘋果,年產量達1000萬斤,產值500萬元;建立公共衛生體系。消滅天花,成效大。平教會還興建劇場與廣播電臺,興辦產銷合作社和實驗銀行,創辦《農民報》,組織了同學會與“公民服務團”等等,“為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努力,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晏陽初60年間致力于平民教育的偉大實踐,至今仍被譽為“既是一個偉大心靈的人生紀錄,也可以當作一本鄉村建設和社會改造的教科書”。
注釋:
①張惠芬,金忠明中國教育簡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492.
②薛偉強.晏陽初研究八十年[J].保定:河北學刊.2006:2.
③④⑩吳相湘.晏陽初傳——為全球鄉村改造奮斗六十年[M].長沙:岳麓書社.2001:154.341.201.
⑤晏陽初.平民教育的真義.晏陽初全集.卷1[M].宋恩榮主編.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109-10.
⑥晏陽初.“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我見.晏陽初全集.卷1[M].宋恩榮主編.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67
⑦晏陽初.平民教育概論[M]商務印書館.1928//馬秋帆,熊明安編.晏陽初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9.
⑧楊士謀,彭干梓,王金昌.中國農業教育發展史略[M].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1994:133.
⑨晏陽初.村建設要義.晏陽初全集.卷2[M].宋恩榮主編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38.
⑩晏陽初.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定縣工作大概.晏陽初全集.卷1[M].采恩榮主編.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248.
⑾晏陽初全集.卷1[M].宋思榮主編.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323.
⑿張子華.表證農家與農業改進[J].民間第1卷.19期.
⒀鄭大華.民國鄉村建設運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225.
⒁李濟東主編晏陽初與定縣平民教育[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217-19//晏陽初.定縣實驗區工作概略.晏陽初全集.卷1[M]:411-12.
⒂任寶祥等.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J].教育研究1987:7.
⒃鄢烈山.超越憐憫:平民教育家晏陽初的實踐及其精義[N].廣州:南方周末.2003:7,24.
責任編輯肖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