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溫家寶總理對職業技術教育的評價:“繁榮經濟,促進就業,消除貧困,維護穩定。”切實提高各級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對職業技術教育的認識。調整我國總的教育結構,建議將義務教育后的教育結構逐步調整到普職比為:一比四。調整職業教育內的層次結構,改變職業教育到高中階段基本終結的不科學的局面,形成中職——高職(專科)——高職(本科)——高職碩士——高職博士這樣一個符合經濟社會需要的格局,切實加強職業技術教育的實踐性環節,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
關鍵詞:認識;結構;投入
作者簡介:程叔重(1946-),杭州市臨平職業高級中學原副校長,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09)16-0051-03
欣聞國務院正在部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但在國家問計于民中卻少了兩個很重要的問題。即教育結構和教育投入。就此本人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1、轉變觀念注重職業技術教育,注重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正如溫家寶總理對職業技術教育的評價:“繁榮經濟,促進就業,消除貧困,維護穩定。”切實提高各級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對職業技術教育的認識,樹立抓職業技術教育就是抓經濟建設;抓職業技術教育就是抓就業:抓職業技術教育就是抓穩定,抓和諧:抓職業技術教育就是抓發展的觀念。要以科學發展觀來指導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
2、調整我國總的教育結構,建議將義務教育后的教育結構逐步調整到普職比為:一比四。
3、調整職業教育內的層次結構,改變職業教育到高中階段基本終結的不科學的局面,成中職——高職(專科)——高職(本科)——高職碩士——高職博士這樣一個符合經濟社會需要的格局。
4、切實加強職業技術教育的實踐性環節,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
為此做以下簡要說明: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地大而東西發展不均、物博卻資源開發失衡、人眾而文化素質有異。面對著新世紀大國崛起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在經濟競爭中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國綜合基礎相對比較薄弱。起步也較晚,這就根本上決定了解決與時俱進穩速發展“瓶頸”的關鍵問題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質”,于我國就國家利益而論,更實際的是“發展職教”,這無疑是更切合國情、多方有利的明策。
改革開放以來,近幾屆的黨和國家領導人,著實觀念大改變,抓住了這個關鍵,國家也為此從程序和實質方面對“大力發展職教事業”進行了一定的立法和規范,按理說這本來是符合客觀規律和能促進職教事業發展的。然而從目前的行業狀況看,不僅是事與愿違,而且還比較糟!現狀堪憂。
一、轉變對職業教育的認識,突出職教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傳統工藝多、低技能多、低附加值產品多、生產低端產品、原材料能源消耗高、環境破壞大、勞動成本低、產品價格低、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低,還常常被訴以反傾銷這樣的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惡性循環模式。
我國人力資源面臨嚴峻的形勢,一方面勞動力總量過剩人口眾多,勞動力市場一直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況。另一方面人力資源結構失衡。很多人無業可就,而有很多工作招不到合適的人才。低職業索質的廉價勞動力恰恰是導致效率低下、資源浪費的根源。
生產力要素中最活躍的是人,人的教育水平、技能水平、職業素養決定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要“把人口壓力轉變成人力資源優勢”,而長期以來,職業技術教育在整個中國的教育體系中一直處于配角的地位,是眾多家長和學生因為分數低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好多學生和家長都認為只有當高級知識分子的才有地位。所以都選擇去爬普通高校的金字塔,都想當人上人。學生上了職業教育學校也覺得是本科夢沒有圓上,心理失衡。
存在決定意識,“白領”和“藍領”之所以在人們心目中地位懸殊,追根溯源與我們的政策有關,不僅是普通技術工人工資待遇低、社會地位低,就連在一線當工人的高職院校畢業生,在工資收入、發展前景等方面都與普通高校畢業生有著較大差距。可以說目前職業教育,尤其是中等職業教育是弱勢群體的無奈選擇。重學歷、輕能力的風氣盛行,這在很大的程度上導致了學生不愿意做藍領,總是希望找一份輕松但工資高的工作。
而事實恰恰是:當今中國是一個制造業的大國,在目前發展階段,對生產線的技能型、操作型的崗位性人才,不僅在量上,而且在質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需要大量有精湛技術、掌握核心技能的高素質人才,加快服務業的發展也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而人們對當“藍領”的排斥和不屑,成了我國制造業工藝水平發展提高的一個瓶頸。也許發達國家的經驗可以給我們一個啟示:技能型人才,尤其是生產一線的操作性高技能人才是現代經濟發展和建設不可或缺的。
當然作為教育的實施者,我們也要轉變我們的觀念,認識到職業技術教育不是收拾“爛攤子”的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也是可以有大作為的,職業技術教育也能體現可持續發展戰略。轉變傳統的職教只是專業技能教育的觀念,認識到讓學生掌握專業技能外,更要讓學生掌握核心技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適應當前的經濟發展的形勢,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從而實現科教興國的戰略。
二、調整教育的結構,使教育體系適應經濟發展的趨勢
我國現行的教育體系,在幾年制義務教育后,就出現了普職教的分離,普通教育走上了“普通高中——大學專科(大學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這條發展的路線,而職業教育走的是“三校(職業高中、技校或中專)——高職(大專)”這條路,這兩條路線明顯存在著很大的不同,這也使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在受教育的機會上出現了很大的不平等性,
隨著世界高科技的發展,生產從勞動密集型向高科技知識密集型轉化,我國的發展也必將接軌世界,這種轉化會對勞動力的層次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而如果僅僅把職業技術教育的層次定位在高職顯然不是很妥當,更何況,即使是高職的生源也不全來自“三校生”,更大的一部分的生源來自普通教育的高考,面向的是普通高校的“落榜生”,錄取的分數線也低于普通高校的專科分數線,這使得高職生的生源不佳,給在完成高職后的繼續深造設置了障礙。不要說高職的生源不佳,讓我們再跨前一步來看看三校生的生源,這些三校生都是中考的“落榜生”。很大一部分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適應能力不如“普高生”扎實。要讓這些學生能在“高職”學業結束后進一步深造,似乎有更大的臺階存在。所以說,從體系上來看,職業技術教育真的有點被冷落了。為了適應經濟發展對高素質應用人才的需要,就要改變現行教育體系中高職只有大專層次的落后狀態,而要趕上與普通高校并列的路,即“高職大
專(本科)一碩士研究生一博士研究生”的完整體系,使普職教兩條線能真正平等發展。要使普職高平等發展,就要調整教育的結構,這一結構的調整就得從九年制義務教育之后、普職教分離之時開始。借鑒國外的經驗,尤其是把職業教育作為經濟奇跡的“秘密武器”的德國,該國的普職高之比達到了1:3。那么作為制造業大國的我們,在比例上應該高于德國,所以我們應該著手結構調整,爭取用5—10年的時間使普職高之比達到1:4。真正地把培養生產、管理、服務等社會各行業的第一線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作為教育培養目標的重頭戲,減少學術和研究型人才所占的比例,讓教育真正適應科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經濟實力的發展才是硬道理,以國家利益為重減少人力資源的無端浪費。
三、加大職教的投入,使學生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職業教育是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行人力資源開發、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的主要途徑。
縱觀我國的教育經費的投入,不難發現政府去年職業教育的投入還不如對普通教育的投入。而這與現實的需要是不相符的。職業教育實際所需的經費投入應該是同等規模普通教育的3倍左右。需求多,但實際投入的明顯不足,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職教人才的培養,缺乏專業實訓設備,或者有設備但是比較陳舊,這樣的實際狀況,試問能培養出真正的適應崗位需要的人才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既然已經面臨這個問題,就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完善和規范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資金的教育投入機制”。職業教育是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高產出的教育事業,根據職業教育的特殊性,各級政府應每年安排一定數額的職業教育專項經費,用于重點建設一批與當地主導產業緊密相關的骨干專業和職業教育實驗實訓基地。同時要建立職業教育專項經費,對于上級下撥的職教專項補助費,財政部門要積極安排配套資金,保證專款專用。
當然政府直接撥款投資設備是一種途徑,但是筆者認為政府除了撥款以外,還可以成為校企合作的中間人,政府可以通過立法的形式對企業介入職業技術教育的方式、減免稅收、企業投入渠道等方面進行明確規范。企業的介入可以分擔政府撥款的壓力。同時,可以達到學校和企業的共贏。新加坡的“教學工廠”模式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它的具體做法是學校從生產廠家承攬工業生產項目作為學生畢業設計的課題。生產廠家以提供或借用的方式在學校裝備一個完全與實際工廠一樣的生產車間,學生在教師(組織項目并講課)和工人師傅的指導和訓練下進行實際生產操作。在操作中不但能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實際生產學會了未來上崗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可以說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從這種教學模式,我們可以看出:學生所做的項目是企業當前最需要開發的實際項目,學生在“教學工廠”里所生產的產品是企業正在生產和銷售的產品。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新加坡的“教學工廠”是真正意義上校企合作模式。
職教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轉變觀念、調整結構、加大投入,相信職教必將步入加速發展的軌道。我國經濟發展會更健康,社會會更和諧、穩定。
責任編輯張祥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