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平(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
讀完《中美關系“熱絡”的冷思考》后,感覺作者不是對中美關系進行冷思考,而是對中國崛起進行冷思考。雖然中國的崛起與中美關系的熱絡有一定的相關性,但這畢竟是兩個話題。如果是對中美關系熱絡進行冷思考,似乎還應挖掘更深一些,譬如中美關系這種熱絡的動機何在?這么多高官來訪除了說明美國對中國的重視外,美國有何欲求?中國古話說:無事不登三寶殿。他們來訪要中國幫什么忙?中國要做何種貢獻或者何種讓步、妥協?中國在滿足美方這些欲求時,中國的國家利益是否能夠得到更好的維護?即便如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這一高平臺的交流機制對中國更有利還是對美國更有利?這些才是對中美關系熱絡的冷思考。
對中國崛起和中美關系的冷思考最終歸結為一個問題:如何評價中美兩國的實力地位?儲文說“內外夾擊情況讓美國實力嚴重下降,美國已處于戰略收縮和力量盤整期”,對此需要仔細分析。“美國實力嚴重下降”是橫向比較還是縱向比較后得出的結論?我只知道,美國目前的綜合實力仍然是世界第一,無論是歐陸國家還是日本等發達國家受金融危機的重創比美國還深重。就縱向而言,相比克林頓時代或布什第一任期時代,美國實力構成中的軟實力方面有所下降,硬實力方面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在繼續增長,只不過增長的速度相對于“金磚四國”來說有所減慢。
也不能據此就說“美國已處于戰略收縮期”。奧巴馬的對外戰略顯然不同于布什的對外戰略,原因不是美國實力的下降,而是奧巴馬(或說民主黨人)看問題的角度與布什(或說共和黨人)有明顯握別,他們對于用什么手段來實現美國的國家利益有不同的詮釋:布什強調軍事力量在外交戰略中的作用,而奧巴馬更強調用外交手段,通過發展來推進美國的國家利益,國防力量是儲備力量。從目前來看,美國并沒有從世界撤退,也沒有戰略收縮的跡象(從伊拉克撤軍是戰略調整而非戰略撤退),相反美國加強了在世界的外交攻勢,致力于在全球建立“多伙伴的世界”。
因此,如果硬要對中美關系的熱絡和中國崛起一并進行冷思考的話,只能說:中國不要因為面子風光(美國看得起咱)而丟了利益,不要在外界的“捧殺”下而倒下,而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與美國之間實力地位的差距,中國遠沒有達到與美國旗鼓相當的地位。(2009年第17期《中美關系“熱絡”的冷思考》)
法律不被信仰,群體性事件難解
吳冬(上海匯業律師事務所律師)
閔行倒樓是個小概率的偶然事件,但其爆發出的矛盾沖突的緣由和官方的處理手法及民眾的反應模式卻不罕見,相信這樣的事件還會像接力賽跑般層出不窮。閔行倒塌樓盤蓮花河畔景苑的小區業主能否現在就要求退房?雖然本人很同情這些購房人,但商品房預售和現房銷售相比是有較大區別的,區別在于開發商交房的履行期限尚未到來。本人給出的建議是與其要求退房還不如要求開發商重新造樓并降低房價賠償損失。
而在現階段想用集團訴訟方式來解決此類群體性糾紛似乎也不是一個可行的選項。雖然律協安排了數十位律師為小業主提供法律服務,業主們卻并沒有采取訴訟的方式,更沒有進行集團訴訟,而轉到信訪、散步、訴諸網絡論壇等途徑。顯然,任何一位有著在中國工作生活經歷及社會常識的公民,身處這個案件都不太會選擇訴訟,因為開發商往往和政府機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中國法院獨立審案的功能是很受質疑的,各級政府對各級法院的干預也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業主去咨詢一位有著豐富訴訟業務經驗的律師,他會告訴你集團訴訟在實踐中也是很難的,因為法院把這視為群體性糾紛案件,連能否立案都是個問題,上海車牌拍賣不就是最新最好的參照嗎?
因為法律根本還不被我們信仰,無論朝野都不把法院作為解決官民沖突、民民矛盾的理想之地、必選之地,這種現象不僅體現了我們與英美法治國家的差別,也是我們法律人的最大的悲哀和不幸,因為我們洋洋灑灑、絞盡腦汁、引經據典、理性分析的法律意見書和律師代理詞,在很多人的眼里尤其是很多官員眼里就像自娛自樂、一文不值的屠龍之技。
無論是現代政治理論還是世界各國的實證都已表明:只有在充分保障國民各項人權的基礎上實施憲政和法治的國家才有真正穩定、和諧的社會,靠削減、限制人民的權利制造出的所謂穩定都只是暫時的表象。在一個冤屈不能被矯直、罪惡不會被追究、權力可以恣意妄為的國家里,正義只能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2009年第17期《上海倒樓事件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