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晶 吳昌林
摘要:職業生涯規劃促進大學生就業體系研究旨在打破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單一、貧乏的指導局面,建立國家、社會、高校、學生即“國家政策上提攜、社會職業上匹配、學校指導土強化、學生能力上定位”四位一體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體系。
關鍵詞:學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就業:體系;
作者簡介:李海晶(1983-),女,江西贛州人,華東交通大學土木建筑學院輔導員,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吳昌林(1964-),男,江蘇南京人,華東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09)17-0063-02
職業生涯規劃也稱生涯規劃(Career Planning)。是指一個有意識地計劃個人全部生活的過程,包括重要的生活領域、工作、學習、閑暇及各種關系,同時積極采取行動步驟,在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中實施這些計劃。
國外由學校承擔的系統的學生生涯輔導和職業教育是從幼兒園開始的。尤其是美國孩子從6歲就開始有了職業意識的開發,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前已經歷了生涯認識階段、生涯探索階段、生涯定向階段和生涯安置階段四個循序漸進的教育指導,職業生涯指導體系注重對大學生個性的測評,職業意識、職業技能的培養,不僅內容很豐富,而且已經基本上趨于完善。國內高校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廣泛關注起來,但由于起步較晚,目前與國外相比仍處于萌芽狀態。雖然隨著就業難度的增加越來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視,但真正普及的面還不廣,也沒有形成完整的實施體系。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往往成為學生的“急救藥”,形同虛設。
一、職業生涯規劃促進大學生就業體系構建的緊迫性
首先,嚴峻的就業形勢迫使國家、社會、高校必須建立更加有效的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體系。據教育部統計,08年大學生實際就業率不足70%,并有100萬大學生不能就業,而09年又將有611萬畢業生加入求職大軍。加之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原本嚴峻的就業形勢雪上加霜。國家制訂了一系列積極的就業政策緩解就業壓力,高校也在就業服務體系上采取一定措施,努力提升學校就業率。然而,實踐卻證明,僅僅通過就業政策來提升就業率是不行的,還要從大學生就業難的源頭上發現問題。
不難發現,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并非是人才絕對過剩,而是結構性問題,畢業生職業素質和綜合能力成為就業難的現實原因。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創新能力、與人交往能力、協作能力等基本素質是學生順利就業的通行證。不少學生直到應聘上崗和工作之后才開始意識到自己在能力、素質上有太多欠缺和不足難以適應崗位需要,給自己就業帶來極大阻力。因此,國家、社會、高校需構建一個系統工程,以職業生涯規劃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愿望并轉化為現實行動力,促進大學生自主合理安排好大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

其次,學生職業規劃意識薄弱使國家、社會、高校建立職業生涯規劃促進大學生就業體系的構建迫在眉睫。據《職業》雜志與搜狐教育頻道于2005年共同設計的《大學生就業職業指導現狀》調查問卷中對“你清楚考慮過自己以后的職業發展嗎?”的調查,51.4%的人對此“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17.6%的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僅有27.6%的人“有3-5年的職業規劃”。學生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的后果是大多數學生被動地推人就業大潮,在就業當前迷失自我或勉強接受一份自己完全陌生的職業,造成人才浪費。
再次,學生自我認知水平低下的現狀使職業生涯規劃有效開展勢在必行。復旦大學學生職業發展中心曾在復旦、上海交大、同濟大學等7所大學發放了調查問卷,在被訪的2321位大學生中,對自己的興趣、性格和特長都非常了解的占總數的35%,對自己最不喜歡和最喜歡的職業都非常了解的占總數的20.4%,對自己職業發展面臨的優勢都非常了解的占16.3%,十分了解自己將來從事的具體工作內容的占總數的11.7%。調查表明,高校學生連自己的基本性格特長都不能了解,職業選擇將非常盲目。因此,高校、社會、學生在面對嚴峻的就業壓力時,必須構建一個由國家、社會、高校、學生共同承擔,建立“國家政策上提攜、社會職業上匹配、學校指導上強化、學生能力上定位”四位一體的學業生涯規劃指導體系。
二、目前高校學生學業生涯規劃指導存在的主要問題
進入大學是一個人一生當中重要的里程碑,大學階段為未來工作和生活做著相應的各種準備。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具體到四年(高職為2-4年)的學習生活中,實際是規劃學業發展、個性與社會性發展、生涯發展的過
程。然而,高校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卻存在一系列問題使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難以起到真正促進大學生就業的作用。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校將職業生涯規劃簡單當作就業指導,生涯規劃的作用難以凸顯。由于我國職業生涯規劃是隨著近些年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的日益嚴峻而逐漸開始受到重視的。因此在各高校普遍存在著將職業生涯輔導混同為傳統意義上的“就業指導”的誤區,即以擇業、就業為目的,面向應屆大學畢業生進行的有關就業政策、簡歷制作和面試技巧等實戰性的指導活動。其實,職業生涯是畢生的過程,生涯規劃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全程化”,在全程化的過程中促進個人生涯的發展,使每個人的特殊才能得以發揮,使之將來有一個美滿成功的人生。職業生涯規劃不僅關系到大學生能否學有所成,而且有利于學生建立讀書與做人、職業與道德、學業與就業的完整概念,使學生能夠自覺自愿地學習知識,提升就業競爭力,并能夠培養學生在未來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能力。
2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時間安排較晚,學生容易錯失職業規劃良機。大學一年級的經驗對大學四年有重要影響,而大學四年的經驗對未來有重要影響。大一新生的茫然、不知所措,歸根結底是新目標缺失所造成的。高校存在的另一個誤區則在于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通常都安排在學生高年級階段。此時學生課業負擔重,對前途的擔憂勝于清晰對自己的職業科學定位。因此也就經常出現學生在面對選擇之時出現不知所措和無所適從的狀態,甚至對職業目標選擇之后出現后悔和不必要的輾轉。這顯然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成才,對國家來說也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高校必須及早指導大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貫穿在學生的整個學業全過程,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就業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3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重理論、輕個體,學生對開設課程失去興趣,高校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又一誤區在于雖然職業生涯指導工作在高校如火如荼開展,但理論指導偏多,理論指導很難與學生的個體實際結合起來。學生對職業規劃課上老師一味講解職業規劃的概念、背景、重要
性,卻對學生具體的行業前景、就業方向、如何自我認知卻只字不提的做法只能無奈接受,最終對職業規劃課失去興趣。此外,學生個體的情況紛繁復雜,興趣、性格、特長、專業、知識背景等因素的不同都會直接導致學生對職業選擇不一,因此高校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不能采取一味集體授課的方式,而應該集體講解與個體指導相結合,使學生對自己的專業、興趣、自我認知能力、綜合素質能力都有清晰的定位,能夠根據定位找準奮斗目標和對學業生涯進行科學規劃,切實做到有的放矢。
4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隊伍建設投入不足,職業生涯指導成效微弱。職業生涯規劃是一門需要由專業人員來從事的綜合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而我國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隊伍建設投入不足,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隊伍尚未實現專業化。從負責學生工作的隊伍結構來看,就業指導部門的工作人員負責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學生輔導員扮演的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角色,老師扮演的是學業導師,高校并未設立專業的職業規劃指導部門和配備專門的職業規劃師,即使有些高校嘗試在做,也是僅僅由就業指導課程教師承擔。有限的就業指導課程教師面對的是全校學生,而且只能利用短暫的幾節課程學習時間開展集體指導,且就業指導的老師多來自學校內部,對于企業和就業市場缺乏深入的了解,在指導上難以做到有的放矢。有些高校把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任務基本上都壓在高校輔導員身上,由于高校輔導員隊伍素質參差不齊,難以給予學生科學、全面、系統的指導。職業生涯規劃往往成為學生的學習計劃和作業,成效甚微。
三、職業生涯規劃促進大學生就業體系構建的主要內容
高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工作的開展勢在必行,而現有的高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卻存在著一系列問題。本文旨在探尋建立一個“國家政策上提攜、社會職業上匹配、學校指導上強化、學生能力上定位”四位一體的科學、完整高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實施體系,促進國家“保就業”政策的實施。具體說來:
1國家以政策扶持為抓手,為體系的構建提供政策保障。從國家角度看。國家首先必須繼續從政策、服務上人手,制訂措施,建立一個公平、公開、公正的大學生勞動力市場,倡導大學生到基層、到中西部地區去,在社區、鄉鎮開辟一些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崗位接納大學生:進一步加大“西部志愿者”計劃、“三支一扶”計劃、“大學生村官”計劃等就業政策,擴大學生的就業渠道。
其次,為使高校學生不僅在畢業前夕才能夠有專業實習機會,而是在低年級階段就能夠參與專業實習,從而發展自己的興趣,發現自身不足,從而找準努力方向。國家需在政策上優惠接收實習學生的企業,激勵企業為增長學生生產實踐和自主創業能力提供服務。
再次,國家可著力組建高校學生實習和創新基地,鼓勵導師和科研單位吸納具有科研專長的學生擔任研究項目助理,創立大學生研發基地。
2企事業單位以社會長遠利益為目標,為體系的構建提供資源保障。社會企業、事業單位應該本著長遠利益為目標的原則,主動加強校企合作,不僅接收畢業班實習生,更應擔當起培養在校大學生“職業方向定位”的職責,促使學生返校后抓住學校的時光和平臺取長補短,結合就業形勢、社會需求、職業發展空間進行合理定位。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時才能給企業、事業單位帶來更大效益。
企事業單位也可以加大定向資助的力度,通過“2+2”、“3+1”定向培養的方式,造就企業的后備人才,既能幫助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從長遠來說,也能使企業職工總體素質得到提升。
3高校以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為宗旨,為體系的構建提供實現保障。高校是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組織者,同時也是“四位一體”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體系中關鍵的實施者。高校須打破目前對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認識誤區和教育誤區,從制訂職業生涯規劃目標、課程教學大綱、實踐教學環節及指導模式上不斷創造條件,為體系的構建提供良好的實現途徑。具體說來,高校應從以下四方面人手。制定出學校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詳細工作指標。(見下表)
4學生以綜合能力的提升為動力,為體系的構建提供主體保障。高校學生是學業生涯規劃的主體,在教師指導下,從一年級起就依據自己的興趣、性格和特長確定基本的職業目標,依據所學專業未來的發展,依據自己的專長和喜好,實現人職匹配。一般而言,高校學生四年規劃可基本劃分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