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樹偉 黨焦坪
摘要:我國職業教育在師資結構、來源渠道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提高職業教師的數量和質量、加強職業師資隊伍建設研究以及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對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對策
作者簡介:馬樹偉(1961-),男,陜西省富平縣人,渭南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學生心理咨詢與輔導;黨焦坪(1962-),男,陜西富平縣人,渭南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農村基礎教育,中小學數學教材教法。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09)17-0053-02
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師資隊伍建設是提高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目前職業院校師資隊伍現狀與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存在一定的差距,加強適應職業教育發展的教師隊伍建設,是職業教育走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根本。
一、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1職業教育師資結構失衡。我國原有的職業院校比國外同類院校晚二、三十年,大多組建在20世紀80年代,新建職業院校一般都是按照“三改一補”路子的要求,堅持內涵發展。大多數職業院校基礎性學科師資力量較強,應用性學科力量較弱。有關資料顯示,職業院校教師隊伍中理論教學教師隊伍較多,從事實踐教學的卻很少。而且這些學校原有的師資大多只具有大專、中專學歷,不具備從事高等教育資格,教學方式也是由單純的理論教學轉化而來,難以適應職業教育的要求。
2職業教師的專業素質不足。我國職業院校的教師大多未接受過職業教育的專業訓練,在課堂教學上缺乏系統的先進的關于職業技術教育的理論和理念。工作效果與職業教育所要求的目標之間的偏差可想而知,而且我國職業教育起步比較晚,因而這些理論和理念本身也處于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系統的科學的職業教育理念的指導,導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墨守陳規,以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觀念來指導自己的工作實踐:有的教師靠自己對職業教育的主觀理解來進行教學工作,在教學中不能達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自然銜接,更不能達到演示教學,因而使實訓課變成走馬觀花的參觀,失去應有的意義。
3實踐的場所和機會少,制度不夠完善。職業教育目的是培養實用型人才,而實用型人才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因此從某種意義來說,對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的要求就更高。不僅要求其具備系統的理論知識,還要有較高的職業技能。但目前我國職業院校中大部分教師動手能力不強,缺乏實踐經驗,“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專業實踐經驗嚴重不足更談不上熟練的操作技能。這就必須積極的為教師提供經常接近市場,了解市場的條件,提供進修、實踐的機會。
但是,職業院校受經濟、管理制度等某些條件的限制,產教結合的教育模式還沒有形成體系,有些企業又不愿意接受教師參加實踐,加之職業院校普遍感到經費緊張,進修、實踐常常得不到落實。而且隨著辦學規模的日益擴大,專任教師校內工作量不斷加大,多數教師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很難有機會和精力到生產第一線較長時間的參加實踐。此外,由于教師職稱評定制度尚不完善,許多教師對實踐環節認識不夠,導致實踐熱情不高。所以隨之而來的就是職業教學內容老化,沒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滿足不了市場需求。
二、新形勢下加強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事業迅速發展。職業院校的發展越來越被社會關注。要保證高等職業教育持續、順利的快速發展,顯然需要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作保證。沒有一支數量夠用、專業知識過硬、結構合理、師德高尚、專兼結合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就無法完成擴招的任務,無法在提高教學質量,更無法在辦學特色上出成果,也無法實現應用性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不能為社會提供合格人才。因此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快速發展的高等職業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力保證,
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工作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教師的參與和貢獻,改革職業教學工作仍然需要教師的主動參與和無私奉獻。近年來,職業院校在專業建設上,本著提高質量辦出特色的原則,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一大批獨具職業特色的、有較高社會影響的專業。這些建設都凝聚著教師的汗水和奉獻。在高等職業教育短短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諸如職業特色不鮮明、教學基本建設薄弱、課程和教學體系亟待改革、教材不配套等眾多問題,嚴重制約了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因此,要使職業院校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師資隊伍建設是不能忽視的,必須充分認識到教師是學校教學建設與改革的主力軍,也是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保障。
此外,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實現產學研結合的必由之路的需要,當前以就業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特別需要走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之路。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工作成功的關鍵在教師。對于校本教師而言,提高其“雙師型”素質至關重要。具有“雙師型”素質的教師是實現學校智力支持企業,為企業提供技術合作的關鍵“砝碼”,因此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十分重要。
三、加強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幾點建議
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特色鮮明、相對穩定、能滿足職業教育發展需要的師資隊伍是職業教育能否辦出特色和水平的關鍵。因此,師資隊伍建設要根據我國的國情,結合我國職業院校的現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優化師資隊伍的結構,創建一支創新型的師資隊伍。
(一)結合我國職業院校的實際情況探索師資隊伍建設的新模式
日前,我國已有的高等職業教育培訓基地和培訓中心已不能滿足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應增建一批高等職業教育教師培訓基地,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在職業師資的引進和培養上下功夫,適應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
1根據學校的辦學規模,辦學的總體規劃,計劃好“雙師型”素質教師的引進工作。在引進人才過程中,既解決數量問題,又要解決質量問題。學校特別要注意改善教師隊伍專業結構,引進專業基礎扎實、有豐富工作經歷、具備教師基本條件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擔任專任、兼職教師,同時加強“雙師型”教師的自我培養。開展校企合作是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有效途徑,培養“雙師型”教師必須與行業企業合作,才能保證師資培養在人財物等方面得到企業界的支持。校企合作的日的是教師深入到企業,可以不斷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融“教、學、做”為一體,使學校存校企合作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2要堅持重點培養和普遍提高相結合。既要集中力量重點培養好中青年骨干教師,又要針對教師隊伍的整體需要面向全體教師開展培訓工作:培訓方式以在職培訓為主,培養
的重點以實踐培訓為主。此外,要建立健全職業院校教師職稱評定制度,改變教師的培訓觀念。重視對其進行的定期培訓及到高一級職業院校進修學習的機會。吸收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不斷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學的理念,通過實踐培訓提高其學術水平,從職稱評審制度方面進行改革。職業院校教師的職稱評審應與普通高等院校教師職稱的評審要有一定的區別,職業院校教師的職稱評定應根據自己的特點單獨制定評審標準,沒立評審機構,采取相應的評審辦法,這樣才能充分顯示出職業院校對教師的特殊要求。并積極改善職業院校教師工作環境。提高待遇。改革分配制度,引入競爭機制,實施名師工程,對名師及教學骨干在分配上予以傾斜。加大投入教師科研及進修經費,鼓勵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參加實際生產鍛煉,全面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3在師資隊伍建設中,不容忽視的一點是,職業院校要加強師德教育。明確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職責,業務上要嚴格考核,強化崗位、強調業績、淡化身份,要通過各種評價的臨督機制、公平競爭,形成獎優罰劣、重在貢獻、合理流動的局面:引導教師參加學術研究和參與科研立項,撰寫論文,參加教學競賽。
(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立創新型師資培訓體系,提高教師隊伍的群體水平。
以發展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目標的創新教育為主要取向的教育價值觀已成為我國目前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使命。而創新人才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創新型師資隊伍。創造性地做好師資隊伍建設工作,培養造就更多更好的創新人才,是職業院??沙掷m發展的重要保證。
1把科學發展觀和科學人才觀結合起來,把促進發展作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發點,樹立終身教育思想,建立完善的創新型師資培訓體系。因此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教師隊伍建設將面臨重要的知識結構的調整與更新,作為職業院校的領導有責任和義務提醒教師認識到這一點。使高校師資培訓由基礎培訓和學歷補償教育逐步轉變為全面提高教師素質和學歷層次的繼續教育,由單純的政府行為逐步轉變為教師個人、學校和政府三者行為相結合,不斷提高教師終身學習的自覺性,使職業院校的教師真正承擔起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歷史重任,逐步建立起高校教師繼續教育制度的運行機制。
2要轉變教育觀念,實施創新教育。創新教育是一種對受教育者進行良好的心理素質訓練和創新能力開發的教育。要培養創新型人才,教師首先應具有創新意識,實施創新教育。樹立全新的教育觀念,優化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式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為此,要把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并適合從事創新教育的人才吸引到教師隊伍中來,對現有教師進行創新素質和能力測評;要不斷鼓勵教師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全力打造創新型的高校師資隊伍,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3通過承擔重大科研項目,培養教師創新能力。教學與科研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科研可以充實教學內容,引領教學向更先進的方向發展。而且科研上頗有建樹的教師對學生有更高的感召力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全面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做到以科研促發展,以科研促創新。教師取得科研成果也將給學校帶來較高的聲望,為學校吸引更多的資金和更優秀的生源,這又是取得高質量教學的重要基礎。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師作為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對職業院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職業院校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教師,所以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塑造一支高素質的創新型教師隊伍,是職業院校改革過程中必然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國職業院校走向未來,走向世界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