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殺是一個沉重話題,又是一個無法回避的話題。平均每隔40秒,世界上就有一個人自殺身亡;平均每隔兩分鐘,就有一個中國人自殺身亡。“世界預防自殺日”(9月10日)到來之際傳出的數據,再次敲響了“珍愛生命”的警鐘。
數據顯示,世界各地每年約100萬人自殺身亡,其中約1/4是中國人。自殺已成為我國人群第五大死因,更是15歲到34歲之間青壯年人群的首位死因。目前我國平均每10萬人中自殺者為22.23人,是高自殺率國家。而在1993年以前,中國還是一個低自殺率的國家。
現代化的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現代化進程加速,或是社會進入快速轉型期,心理問題也會凸顯而出,自殺率就有可能上升。
根據世衛組織統計的數據,自殺率最高的前10個國家中,除了1個是北歐國家外,其余9個要么是原蘇聯加盟共和國,要么是前東歐集團國家,都處于社會轉型期中,這并非偶然。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巨變之中,也出現了很多新的社會、家庭和個人問題,使一些心理脆弱的人產生了“找不著北”的失落感。
中國作家余華對此曾有形象的描述:“一個西方人活400年才能經歷這樣兩個天壤之別的時代,一個中國人只需40年就經歷了。”用40年經歷400年,不難想像,這需要多么強大的心理承受力。
從近年自殺的具體原因看,有高考落榜、下崗失業、工作壓力和家庭不和等,而農民與婦女,特別是那些留守農村的婦女,是自殺率較高的群體。這表明,社會競爭、收入差距和城鄉差別的加大,已成為心理壓力加重的主要原因。
心理教育和救助與社會發展的脫節也是一個原因。心理醫生是改革開放以后才出現的“新生事物”;心理教育才開始進入中小學課程;而整個社會也遠未構建起多層次的預防自殺的心理救助機制。這些方面都是急需改進的。
預防自殺當然不只是一個心理調適的課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得到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化解心理危機,不可能有一個不變的“藥方”,應在社會的各個層面形成普遍的人性關懷氛圍,特別是要對弱勢群體給予更多關照。而民眾自身也要努力培養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競爭的強勢人格。
尊重生命、關愛生命是社會和諧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國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就是要達到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營造出一個能讓全體社會成員有心靈歸屬感的精神家園。一個強大、富裕的中國理應是一個快樂的中國。▲
環球時報2009-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