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勇
去年,我曾有機會出席北京奧運會主新聞中心的一個發布會。當了十幾年記者,跑了幾十個國家,還是第一次見到那么巨大甚至是豪華的新聞發布廳。年近七旬的奧運會首席翻譯韋伯先生對我說,他參加過十余屆奧運會,北京的主新聞中心是最大和最好的。
近些年,中國建設了或許是世界最好的新聞發布廳。坐在這些巨大、有時顯得空曠的新聞發布廳之中,我不禁想起多年前參觀美國白宮新聞發布室的經歷。當時,我懷著十分向往的心情,看到的卻是一個狹小和擁擠的半大教室,簡直可以說是寒酸。但是,這似乎并沒有妨礙白宮把自己的聲音傳播到世界各地。
擁有世界一流的新聞發布廳不是什么壞事,只要這些設施能夠物盡其用。奧運期間,當是如此;在更多的時候,情況卻不讓人樂觀。擁有領先世界的硬件設施,絕不意味著我們已經建立起有效的發言人制度。中國最近發生的幾起公關危機,恰好說明這一點。
最近的例子便是中石油。不久前,媒體披露,這個央企中的“巨無霸”動用20億資金,為自己的員工購置了上千套高級公寓,而價格僅為市場價的1/3。網民和媒體立即群起而攻之,認定中石油與地產開發商之間有幕后貓膩。事實上,對中石油的指責是否公允,是存在爭議空間的。但中石油的公關危機處理,實在令人不敢恭維。面對批評和猜測,它就像一只把頭埋進沙堆的駝鳥,渾作不知。自始至終,它沒有舉辦過一場新聞發布會,也沒有一個正式的發言人出面做強有力的事實澄清,給公眾一個交代,而差不多是聽任口水往自己身上唾。
數日后,國資委一名高級官員敦促央企建立有效的發言人制度。這真是相當雷人!像中石油這樣今年位列《財富》雜志全球500強第13名,中國企業500強第2名的大企業,竟然還沒有一個有效的發言人制度?
如果說中石油遭遇令人無奈,那么一些政府部門發言人的失語只能令人發怒,因為這危及到我們的國家利益。
數周前,我在英國BBC電視臺上看到一檔專訪達賴喇嘛的節目。達賴如往常一樣攻擊中國政府,還稱自己不追求“西藏獨立”,希望與中國政府對話,試圖誤導世界輿論。但當BBC就達賴的言論采訪中國大使館時,后者卻不予置評。
一名同事曾沮喪地對我說,達賴的代表雖遠在印度,但隨時愿意接受電話采訪,而在北京想就某敏感議題聯系政府發言人卻很難,想要他們的片言只語更是難上加難。他們會讓你先把問題傳真過去,過一周再做答復。
如今,談論中國的軟實力是一個熱門話題。缺乏有效的發言人制度也許正是中國軟實力的短板之一。要想補齊這塊短板,中國政府還須做出更大努力,加強人才培養和制度建設。
成為一名合格的發言人,已非易事;建立完善的發言人制度,更是耗時費力的國家工程。趙啟正在任國務院新聞辦主任時曾接受我的采訪。他深有感觸地說,對比他以前上海市副市長的工作,“宣傳工作比經濟工作難多了”。從中國當下的情況看,這話是頗有洞見的。▲(作者是北京媒體人。)
環球時報2009-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