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海燕
一、廣東省高職院校發展和學生就業現狀
(一)高職院校發展現狀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軔于二十世紀80年代。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性技術人才的需要,原國家教委1980年批準建立了首批13所職業大學;1999年國家決定大幅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模,并將招生計劃增量部分主要用于發展高等職業教育;2002年,國務院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頒布了《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2005年10月,國務院出臺《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2006年11月,教育部、財政部決定重點支持100所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社會的迫切需要和空前的政策支持,使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共1169所,占高校總數的61%以上;高職院校招生300多萬人,與1998年相比增加了近7倍;在校生超過了900萬人,與1998年相比增加了近8倍。目前,高職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二)廣東省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現狀
從2005年-2008年連續4年,廣東普通高校畢業生3月份時簽約率基本上接近60%,最終就業率都在95%以上,在全國名列前茅。然而,據廣東省2009年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公布,廣東今年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為33.1萬人,相比去年增長14.2%,加上往屆未就業和今年被裁員的大學生,以及來廣東求職的外省院校畢業生,今年在廣東求職的高校畢業生將大大超過50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如果包括廣東本地未升學的高中生、中職中專生和初中生,以及本省和外省新入粵的其他勞動力,勞動力總體供給則超過200萬人。
“十一五”期間,廣東省每年城鎮新增就業崗位約100萬個,特別是由于廣東受經濟危機影響嚴重,用人單位數量、質量和招聘崗位數量明顯下降,就業形勢異常嚴峻。據披露,截至2009年3月10日,廣東普通高校本科畢業生的簽約率為7.61%、專科(包括高職)畢業生的簽約率為8.43%、畢業研究生的簽約率為14.87%,整體簽約率僅為8.45%。到了4月中旬,廣東省應屆生整體就業率超過35%,但與往年同期相比,就業率仍大幅下降。①
二、廣東省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的特點分析
在全球經濟危機、勞動力供求嚴重失衡的今天,我們日益認識到就業形勢的嚴峻性,下面我們對廣東省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的若干特點進行分析。
(一)高職生就業率持續提升
前些年,因為企業對高職教育缺乏了解,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率甚至不到50%。近幾年來,由于高職生期望值較小,就業不挑不撿,而且動手能力較強,用人成本較少,工作穩定性好,不會頻繁跳槽,效果反而更好,于是高職生越來越受到人才理性消費企業的認同和青睞,就業率不斷攀升,一般都能達到80%。據京、滬、渝等部分城市近幾年統計信息顯示,高職生就業率已開始超過本科生。
(二)高職生工資低于本科生
相比本科重點院校和普通高校的某些熱門專業,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層次趨于下降,高職生的起薪降低,福利減少。根據一項調查,高職專科生畢業半年后的平均薪資為1735元,比本科畢業生少四成。這主要是因為很多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在人事管理上還延續計劃經濟的做法,用人時設置門檻。比如某大型國企,本科以上的畢業生招進去就可以進入編制,成為正式工,高職大專生進去就是聘用工。正式工的收入一年6萬元,而聘用工就只有3萬元。②因此,與就業率逐年增長相比,高職生的就業質量和滿意度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提升。
(三)高職生以靈活就業為主
靈活就業是相對于全日制和正規就業而言的,所謂靈活就業是指在勞動時間、收入報酬、工作場所、社會保險和勞動關系等方面不同于傳統的主流就業方式的非全日制、臨時性和彈性工作等各種就業形式的總稱。
2007年,廣東省選擇靈活就業的本專科畢業生共計12.4萬人,超過就業畢業生總數的55 %,比2006年增加了6個百分點。在靈活就業的12.4萬大學生中有10萬是高職專科生,這占已就業高職專科生的80%,而筆者所在的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2007年靈活就業學生占全部就業學生中的比例更是達到創紀錄的96.45%。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激烈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上,絕大多數高職生只能以傳統崗位以外的途徑就業;這也說明“先就業再發展”成為高職生的無奈選擇。需要注意的是,靈活就業同時也掩蓋了高職生隱性失業的狀況,這一點必須引起重視。
(四)高職生以企業一線工作為主
高職院校以培養有知識有技能的技術工人為人才培養目標,與本科生相比,高職生在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就業不多,考研出國也很少,以到工廠企業工作為主,而且以在工廠企業中從事一線勞動為主。不過,隨著服務業的快速發展,高職生從事服務業的人數在增加。
(五)高職生就業對口率較高
對于本科生的就業,現在一般不強調專業對口。不過,由于高職生接受了大量的專業技能訓練,對于技術性崗位具有優勢,這一點也正是用人單位所看中的,所以高職生的就業對口率比本科生要高。
(六)就業地區以珠三角為主
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一直是我省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首選區域。2007年,全省有54%的已就業本專科畢業生在珠三角地區的9個城市就業,③而同年我校已就業學生中在珠三角城市就業的比例則高達91.77%。這主要是因為我校位于珠三角地區,主要生源地也為珠三角地區。同時這也說明珠三角地區的就業機會和吸引力仍然是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
三、解決廣東省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問題的思考
針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就業市場,高職院校畢業生如何找準定位,高職院校如何加強指導、開展富有針對性的實效工作,政府又如何承擔應有的責任,以緩解就業壓力,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加強學校對就業工作領導
當前許多高職院校,特別是實行二級管理的院校,由于管理體系不科學,責任不落實,分工不明確,就業工作長期處于邊緣化。科學合理的就業工作應該實施科學的目標管理,注重制度建設,全面落實就業工作“一把手”工程,領導靠前指揮,就業指導部門綜合協調,相關部門密切配合,逐級落實責任。
2、強化就業指導和職業訓練
當前我國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大體而言,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要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就業觀念和職業道德,確立明確的職業目標,并努力為此積累必須的專業知識、構建合理的能力結構。具體措施包括讓學生到人才市場了解情況,到中小企業參觀。
3、密切學校企業產學研合作
“訂單式”教育與產學研相結合的實踐性教學基地建設是高職教育的發展方向。對于一些每年都需要較多高職生的企業,可以采用“訂單式”教育方式組成專門的教學班,按照該企業用人的知識、能力要求與用人標準進行專門化的教學,畢業時合格的畢業生全部去該單位就業。有條件的企業還可以將“訂單式”教育進一步深化,讓學生進入企業在實踐當中進行相應的教學,參與企業的生產、科研與管理,在學生的就業單位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實踐教學基地,老師在企業根據生產工藝、生產產品進行現場教學,讓學生提前獲取生產與管理經驗,提高職業意識和與各級員工交往的能力,真正實現學校教育與企業上崗之間的“零距離”教學目標。
4、鼓勵靈活就業和自主創業
關于自主創業,教育理論界爭議很大。筆者同意“自主創業是一種高水平的就業方式”的說法,當然,正是因為自主就業是一種高水平、高難度、高風險的就業方式,所以我國大學生的自主創業仍然處于一個極低的水平。廣東2008年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僅有564人,只占到已就業畢業生總數的0.25%。而在發達國家,選擇創業的大學生能占畢業生總數的20%-30%。
5、鼓勵去基層和生源地就業
在今年受經濟危機影響企業需求大幅萎縮的情況下,高職生的就業不能僅盯著大城市、大單位和熱門行業,基層、市郊、周邊和中小城市的制造業、服務業同樣大有可為。基層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社區管理與服務機構,也有比較多的職位空缺。特別是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學生中逾七成來自農村,面向基層、面向生源地就業,要成為高職畢業生的時代選擇。當然,鼓勵高職生服務基層、服務農村,需要讓高職生看到在基層和農村就業的前景和機會,也需要政府制定各種優惠政策。
6、鼓勵高職生繼續學習深造
面對當前金融風暴對就業市場的沖擊,高職生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繼續讀大學本科、考研或出境留學等,以避開就業的低谷,為將來就業市場的回暖做好準備。
應征入伍也是不錯的選擇,根據相關政策規定,高校畢業生應征入伍服義務兵役由政府返還相應學費,代償助學貸款,具有高職高專學歷的,退役后免試入讀成人本科,或經過一定考核,入讀普通本科。
高職生的就業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高職院校、家長和個人的共同努力。作為高職院校,在整個教育過程之中貫穿“職業教育是就業教育”的理念,切實轉變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完善專業設置和課程改造,強化實踐育人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真正做到“以能力為本位,以服務為宗旨,以市場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知難而上,奮發有為,努力開創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的新天地。
注釋:
①張勝波.廣東緊急召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OC].中國廣州網.
②歧視性政策成了阻礙高職專科學生就業一道坎[OC].
③珠三角地區指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中山、惠州、肇慶、江門和佛山等9地市.
(作者單位: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建工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