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勇
舊式的“師道尊嚴”的師生關系已不利于學生的發展也不利于教師的發展,現行的師生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朝著平等、和諧、互助的方向發展。新課改的實施摒棄了傳統的教育方式,對體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與學生是整個學校體育教學過程當中的最主要的教學元素,師生關系始終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當中,這一關系的處理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影響體育教學的效果。
一、由“主導與客體的關系”向“主導與主體的關系”轉變
主體和客體是認識論上的一對范疇:主體是指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有目的的承擔者;客體是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一般來說,主體處于主動,客體處于被動。在以往的體育教學過程當中通常把體育教師看作是教學中的主體,體育教師扮演著整個課堂的命令者、操縱者的角色,學生被看做是消極的、被動的客體。師生間是單純的主從關系。教師只重視單向傳授知識,生硬地將教學內容交給學生,不重視學生的學,認為只要把上課內容交給學生就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教學目的。以自己的教代替學生的學,以自己的教為目的,而不以學生的學為目的。學生常常機械、呆板、盲目地按照教師的口令或指示按部就班完成任務。尤其在許多學校還存在著“放羊式”教學,既不存在教也不存在學。教是教,學是學,教與學完全是兩個分開獨立的活動,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被嚴重分化,教師沿用一陳不變的教學方法,制定教案,規定教學時間、活動量等,要求學生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學生不分性別、興趣、身體條件等,一視同仁,學生被動學習甚至被迫學習。由于過度強調和看重教育者的主體作用,低估學生的能動性和潛能,或者只習慣于傳統的注入式教育方式,昧于啟發式教育操作,因而導致體育教育上普遍的非人格化專制和文化霸權態度,學生缺乏判斷和選擇的自由。
現代教育倡導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發展,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的教學現象隨著新課程的改革產生了新的轉變。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指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體育與健康課程關注的核心是滿足學生的需要和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的成長。從體育課程設計到體育評價的各個環節,始終把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放在中心地位,放在一個主體的地位上。學生是一個發展中的人,由于受到先天遺傳、家庭因素、社會背景或后天教育的不同,其個性特征、興趣愛好、認知水平、身體條件等均有所不同,因此,他們在體育課上的表現及反應也不一樣,體育教育要因人而異。體育教師作為體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他們的責任不僅僅是傳授體育理論知識、體育基本技術、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鼓勵學生質疑、實踐、總結,促使學生從依賴性學習到自主性學習,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作為體育教師要有效地參與到體育教學過程當中,把握好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進度等,在體育教學中起著指導和引導的作用,其主導地位不容忽視。但是教師的教不能代替學生的學,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主體意識,使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地參與到教學環節中去,體育課是一個實踐性的學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有通過理解和模仿教師的動作,經過不斷的練習后掌握動作,才能真正學到知識,所以學生的參與是相當重要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占著重要的主體的地位。
二、由“垂直型關系”向“水平型關系”轉變
(一)民主與平等
現代社會的本質首先是民主化教育,現代化必須教育民主化。如果沒有民主的師生關系,就不可能建立和形成現代教育體系和現代教育制度。在現代教育體系中,體育教師與學生雖然角色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存在依附關系,而教師的觀念轉變很重要。教師有教師的尊嚴,學生也應有學生的尊嚴。傳統文化從來就沒有把學生和數師放在一個平等的地位,在整個的體育教學過程當中,體育教師很少從一個平等、討論的角度出發來對待學生,一些人認為體育教師常常在教學環節中采取“武力”來迫使學生進行練習,這非但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反而拉大了兩者的距離,溝通上出現鴻溝。
每一個學生不論他的學習成績是好是差,道德是否有缺陷,但是他的人格都應該受到尊重。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尊重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尊重自己的教學對象,理解他們的追求、愛好、需求,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善于與學生平等交往,處理教學與個人問題上應一視同仁,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尊重學生的意見。
(二)情感與交流
體育課因其獨特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人與人的交流與合作較之其他學科多,情感交流成為人際關系的主要聯結渠道。教師應用積極的充滿愛的情感去關心每一位學生,感化陶冶學生,既做學生的教師又做學生的朋友。體育教師要發自內心地愛學生,學生只有感受到老師的愛和尊重,才能感受體育帶給他們的快樂,才能以一個積極的心態參與到體育運動當中去,健康成長。體育教師要學會愛學生,相信學生,要樹立“無差生觀”。學生的智能是多元的,體育教師眼中的一些差生往往只是某方面智力因素較差,而在其他智能方面,在意志品質、協作精神、集體榮譽感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則可能是好學生。體育教師要發現學生多方面的優點,欣賞學生的長處和每一點進步。要相信學生人人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人人成才。
參考文獻:
[1]龔正偉,體育教育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
[2]姜同仁,中國高等體育教育發展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
13]左海明,體育教學中的新型師生關系明,中國教育,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