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琳 鄧素碧 全洪兵
一、大學生責任含義闡釋
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中蘊含的世界觀、方法論是指導我們各方面工作的有力思想武器,我們需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對大學生進行責任感教育。責任是指有勝任能力的人在社會生活中應承受的負擔以及對自己選擇的不良行為所承擔的后果。它指的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的關系,這種關系是客觀存在的,每一個有勝任能力的人都具有責任并且不能回避和擺脫責任。責任既有對自己、對家庭的責任,又有對國家的責任。責任與良知是有必然聯系的。不愿承擔責任的人,一定是缺乏良知的人、良知泯滅的人,不但不會擔當道義,還會給社會和他人造成傷害。實踐科學發展觀是一個長遠而偉大的任務,它最終要取決于青年,特別是青年大學生。今天的理想就是未來的現實,贏得了青年,就贏得了未來。高校的人才教育應該以長遠的目光,踏踏實實地幫助青年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讓他們能夠意識到社會發展最終的方向是和諧發展。大學生更應認清自我的責任與使命,促進自身全面成才。
二、當今大學生責任意識的現狀
當今有不少新時代的大學生勇于承擔起社會責任,諸如不少大學生積極捐獻骨髓干細胞,積極參與抗震救災,積極投身奧運,眾多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等等一系列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有很強的責任意識,敢于承擔社會賦予的責任,實現人生的價值,找到自己的歸宿和閃光點。在我們頌揚這些大學生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清醒的認識到還有另外一部分大學生由于社會、家庭和自身的因素造成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嚴酷現狀。主要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責任意識不明確,生活中不誠信行為嚴重,社會公德意識淡薄,紀律意識松懈,心理脆弱,沒有承擔責任的勇氣等。
三、大學生責任意識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失衡
首先,傳統的家庭觀念使得家長過分地在物質上為孩子透支,特別是大學生被父母視為掌中寶,“再窮也不能窮孩子”,過分的溺愛,使得精神上的教育嚴重欠缺,淡化對孩子責任意識的教育。其次,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沒有兄弟姐妹,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自私孤僻,心理脆弱。
(二)社會大環境的負面影響
大學生接受能力很強,同時也缺乏判斷能力。當今社會各種文化因素在學校和其他地方盛行,這其中不乏具有濃重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色彩的思潮。大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造成了缺乏社會責任感和良知的不良后果。很多報紙、電視節目都宣揚高消費,追捧豪華的物質享受,用物質標準來衡量人的價值,對大學生影響很大,會讓學生覺得一切都是以錢權為重,忽略了最重要的責任意識。
(三)學校教育中出現的問題
學校教育的應試化、片面化。雖然我們一再強調要加強素質教育,但升學率仍是人們衡量學校好壞的標準,學習成績是判斷學生優劣的主要標準,但責任和良知方面的教育明顯缺乏,這就容易造成人格缺陷。大學德育教育課程,很多的學生可能是奔著必修課和學分而去,真正想從中得到實實在在精神食糧的屈指可數。
(四)學生自身的因素
一部分大學生自身責任意識也不是很強,理想信念缺失,認識偏頗,個人主義、功利主義思想嚴重。
四、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對大學生責任感教育的思考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作為教育者,我們的工作必須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我們將科學發展觀切實落實到實際的工作中,必須科學地從多方面找到對當今大學生進行責任感教育的對策,以培養學生基本道德品質,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從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當前部分大學生中存在的無責任心態,其實質就是缺乏理想。作為個人,就是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和方向,缺少精神支柱。因此,要強化大學生的責任感,首先必須幫助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明確奮斗目標,要引導大學生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理想抱負,樹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志向,并要引導他們把個人理想融入到人民和社會的理想中去,激勵大學生勇敢地肩負起歷史責任和社會責任。
(二)強化民主與法制意識教育
民主和法制意識是現代公民的基本素質之一。加強大學生的民主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國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客觀需要,也是大學生提高和完善自身綜合素質的內在要求。針對大學生在民主制度建設中的思想傾向,要加強民主與法制教育,促進大學生對民主與法制關系的正確認識和理解,實現大學生知法、守法、用法這一法制教育的主要目標。
(三)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蘊含了豐富的內涵,其特有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創造出來的精神總體,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具有做人與為學一致、個人修養與為政統一的基本特征,因此有必要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在中華民族史上,愛國精神始終成為主流傳統,學校有必要進行正面教育。同時感恩和誠信教育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也占據重要的位置。
(四)完善制度,強化大學生責任行為
現在社會對個人誠信檔案的建立有利于學生自覺履行責任,學校也應該如此。我們要確立一個合理的評價體系,制定獎懲標準,幫助大學生確立科學的是非觀、善惡觀。通過對學生責任行為的反饋,督促學生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達到自我約束、自我完善的目的。高校應當將大學生的責任行為情況與學生評優、評獎、貸款、就業推薦等相結合,更好地發揮責任評價機制的教育引導作用。同時,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利用各種方式進行宣傳教育,影響和促進大學生責任意識的提高。
大學生健康成長,于國于民都是最重大的事。正所謂“一國之希望,在于青年;一國之未來,要有青年來承擔”。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梁,強烈的責任意識對大學生會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只有大學生有良好的責任意識才能夠將自己成才、個人命運與社會發展、國家的需要有機結合起來,他們才能夠成為受社會歡迎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只有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強烈的責任感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才能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大學生只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做好自身的修煉,才能承擔起應盡的責任與使命。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加強對大學生的責任感教育,是新時代高等學校德育教育中尤為重要的課題。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M].學習出版社,2008.
[2]張恩奎.論當代大學生情感的特點及構建途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5).
[3]唐雪梅.淺談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增刊),2003(9).
[4]王兆林,姬煥芳.學校責任教育初探[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OO4(1).
[5]任仲平.論責任[N].人民日報,2005—09—19.
[6]高艷青.淺析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及其培養[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7).
(作者單位:重慶郵電大學自動化學院)
*本文為“重慶郵電大學社科基金支持項目”,項目名稱為“構建和諧社會與大學生責任感教育培養”,項目代號K2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