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靜
我們聲樂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演唱出美妙的歌聲。人的美妙的歌唱需要各發聲器官相互協調、保持一種和諧而科學的狀態。所謂和諧而科學的狀態是在日常的發聲訓練中需要我們去進行適當的調節。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和體驗。
一、歌唱中氣息的調節
古之云:“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氣息支持是歌唱的原動力。它是美妙聲音的載體,教學中許多同行經常說:“要唱在氣流上”、“嘆在氣上唱”、“聲音要在氣上走”等,也就是這個意思。常常聽到一些初學聲樂的學生說自己的氣息不夠,其實不是氣息不夠,而是在歌唱中沒有掌握好氣息調節的問題。歌唱中的氣息如何調節呢?
首先,要根據發聲的具體情況(唱一個元音或一個樂句的長短)吸入適量的氣息,并把它貯存在橫隔膜以上的胸后背至軟口蓋后方的一個“囊中”。聲門就是控制胸廓中氣息量的“閥門”一樣;喉器以上的氣用完后,才能根據歌唱的具體需要進行供氣。然后,聲樂訓練遵循著“邊吸邊唱”也就是“吸著唱”的感覺。假如我們唱一個元音或一個樂句吸入100毫升的氣體量,那么其中演唱過程中耗去70毫升,在演唱過程中漏掉一部分,而在演唱中又會自然“回收”進來大約10-30毫升的氣量。那么這一句唱完、大約還可以剩余10-20的氣量,這些氣量主要支持胸廓,這樣就保持了一個正常的呼吸狀態。其次,歌唱中的呼吸調節不是一個靜態的公式化的東西,而是在歌唱的動態中進行的,需要我們在訓練中尋找一個協調平衡的比例。那就是吸氣時根據歌唱的需要適量吸入,不要有吸得越多越好的錯覺。呼出時根據歌唱的需要把握力度與氣息釋放量的均勻平衡,歌唱時始終有氣息的支持,才不會出現“有頭無尾”毛病。
二、歌唱中共鳴的調節
聲樂訓練中共鳴在整體發聲中,是極為重要的一環。整體共鳴調節得好壞直接影響到發聲效果。
共鳴體主要包括:胸廓、喉咽腔(喉、口、鼻、顴等)及頭聲混合而成,其中喉器是主要的共鳴器官。咽音學派認為:經過咽部直到軟腭的后方所形成的管狀發音管(咽音學派稱之為“基音管”),不會有“金屬感”,也不會具有集中的穿透力,可以,通過對“基音管”調節以及氣息的協調控制來調節音高、音色和音量。另外,進入管內振動的還有聲帶分段振動后所產生的泛音及相關的基音元音。歌唱時的聲音(音高、音色、音量等)及咬字吐字等都由聲門調節。如何調節這些歌唱共鳴比例,是唱好歌的中心環節。就好象吹口琴,吹氣的用力控制氣息,力大氣息集中簧片振動的幅度大音量就大。平時訓練中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聲音狀況以及所演唱的作品風格特點,及時調節自己的“基音管”的長短。通常、美聲唱法比民族唱法所采用的“基音管”要長。此外,每個人在歌唱時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轉換時,“基音管”也必須適時調節,平時訓練要注意調節,歌唱時才會心中有數,張口即來。
三、歌唱中真假聲的調節
在聲樂教學和聲樂訓練中,合理利用假聲就是對人的自然聲區的延伸和補充。長期以來聲樂教育專家及同仁,為了使真假聲和諧統一在歌唱中,都有各自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但如何使真假聲和諧統一在歌唱中,仍沒有一個非常明確而規范的技術手段,所以在聲樂教學中,如何調節真假聲的比例是聲樂教學的基本內容也是重要內容。
在聲樂教學中,男聲所用的假聲成份相對女聲來說要多得多。一般而言不論男女聲,在換聲區過渡中對母音的改變,都要適當地摻進假聲,只有摻進假聲才能很好地使聲線連貫、圓潤和協調。就象我們做一道菜一樣,要適量地加鹽這道菜才能可口。如果我們用數字比來顯示這種比例關系,一般而言男聲的真假聲比例大約是8:2的比例。當越往高音時假聲的成份越高,一般到小字3組C以上的音幾乎都是假聲了。比如在一些風格性很強的民歌中,在高音區幾乎就需要純假聲。而女聲的情況稍有不同,女聲在以真聲為主的低音區,為了保持頭聲的高位置,越往高音摻入假聲的量越多。到高音區全部由假聲取代了。對民族唱法的女聲訓練而言,要考慮風格的需要,聲帶相對“變短”假聲成份相對增多。我們可以用大致的數字比來說明,那么女聲的真假聲大約是1:9的比例。
當然,以上所述的比例只是針對一般情況而言。聲樂藝術是一門風格多樣、流派各異的藝術形式。各種情況、各種學說觀點不盡相同,不是可以用一個數字比能夠解釋得了的,這就需要我們聲樂教師、學者在教學和演唱實踐中去親身體驗,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手段和訓練方法。
以上是筆者在長期的聲樂教學中,對聲樂教學中三個方面問題的點滴體驗和感悟。歌唱藝術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客觀物質存在的聽覺藝術。它的質由聲音的物質屬性(音的長短、高低、音色、音量)所決定。聲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方共同將這些質的方面的諸要素,根據歌唱時的具體情況適時調節使歌唱藝術更加完美和諧。
(作者單位: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音樂系)
責任編輯:黃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