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佳
一. 前言
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他所能為社會做出的貢獻也是有限的,而一個民族要進步不是一個人能實現的。千萬人的共同努力,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斷更替才能推動民族的發展。由此可見教育是一個民族發展的根本。教育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接班人的素質,進而決定了一個民族的未來。
工業設計——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從20世紀70年代引進到我國至今,已經走過了近40年的歷程。在這期間,為我國培養了大量工業設計人才。但是,其歷史的簡短決定了必然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而我們設計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是找出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努力推動其發展進步。
二. 背景
在設計概念的產生過程中,勞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勞動創造了人,而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就必須與自然界做斗爭。人類最初只會用天然的石塊或棍棒作為工具,以后漸漸學會了揀選石塊、打制石器,作為敲、砸、刮、割的工具。這種石器便是人類最早的產品。由于人類能從事有意識、有目的的勞動,因而產生了石器生產的目的性,這種生產的目的性,正是設計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何人可:《工業設計史》,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
由此不難看出,設計的根本是圍繞著一個目的展開的。設計之所以區別于純藝術,其重點就在于帶有目的性。不論是為了解決人們的生理問題還是心理問題,最終都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服務大眾。有哲學家就說過,設計的本質是讓人變得越來越懶。我們姑且不論這話的對錯,但依然能從中看出一點端倪,即設計始終不能離開生活,它是為了改善人們的生活而存在,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目的而存在的。
講到目的,就必然會引申到產品的功能。人們設計和生產產品,有兩個起碼的要求或者說其產品必須具備兩種基本特征:一是標志產品屬性的功能;二是作為產品存在的形態。功能即其使用的價值,是產品之所以作為有用物而存在的最根本的屬性。19世紀80-90年代,芝加哥學派建筑師沙利文明確提出了"形式追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觀點,這是功能論者的標志性口號。該口號至今任然被不少設計師所推崇,由此而引發的功能與形式之爭也是不可避免的。(李硯祖:《論設計美學中的“三美”》,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三. 現狀
我國引進工業設計近40年來,從一窮二白到今天形成一定的教育體系,國外的教育經驗功不可沒。從包豪斯的三大構成到蘇聯工程院校的課程引進,我國初步形成了工業設計教育的基礎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我們所走的彎路,但也造成了一定的弊端。
國外的教育形式并不一定就會適應我們的國情,時代是進步的,我國引進工業設計本來就比較晚,再照搬國外的早期理論就會顯得力不從心。目前不少學院由于新開設的工業設計專業,由于沒有相關經驗,便直接套用工科或者美院的教學體制,將工業設計直接劃分為基礎教育,藝術教育和專業教育三大塊,甚至在三大塊的基礎上再詳細分裂出大量專門課程。由此而導致了學生在單科成績上非常好看,卻做不出一個好的設計來。
功能與形式作為工業設計中一個永恒的爭論問題,學生們往往無法弄清其中的辯證關系,于是就出現了工科學生強調功能,文科學生強調形式的現象。在這種看似連貫的單元式教學中,學生無法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往往導師在指導學生做設計的同時還要回過頭去給學生補習三大構成。
這種情況并非個別,事實上許多院校都存在一定的這種現象。學生們拿出的設計作品往往會令人覺得啼笑皆非,看似強調功能的作品,卻由于強行堆砌了無數的功能而流于形式。
四. 問題分析
筆者在指導學生做產品設計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一個現象。學生拿出一個通用型沙發的方案,然后介紹說該產品除了能供人休息之外還能聽音樂,還能按摩,還能折疊一下當茶幾,還能當書架等等。零零總總列了一大堆功能,讓人眼花繚亂。殊不知這樣的設計反而會讓人無從選擇。 從功能與形式的角度來說,功能是首要的,形式是功能的載體,兩者缺一不可。我們在設計中強調功能是為了準確的抓住設計的目的,使得我們的設計能真正的解決問題,改善生活,并不是為了功能而設計,或者為了形式而設計。
從產品的角度來講,廠家提出的多功能設計,其目的是為了擴大消費面,以最小的成本解決更多的問題,這種多功能并不是簡單的堆砌,它是建立在大量的市場調研和設計論證之上的。不被受眾所接受的功能只會成為該產品的設計敗筆。就上面的沙發而言,生活中人們有太多的方式去欣賞音樂了,如果在沙發中加上音響,先不說其效果如何,又有幾個人會對這種“沒必要”的高端產品感興趣呢?
從設計師的角度來說,設計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它體現了設計師對人生的感悟,和對生活的體會。一件經典的設計之所以會經典,其根本就在于能夠引起人們對生活的共鳴。在基礎的層次上,好的設計所帶給人們的是生活的方便,是藝術的欣賞;在社會的層次上,好的設計則是引領時代的潮流,它將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讓人能體會到全新的生活理念。
而從教育的角度來說,目前我國的設計教育存在較大的缺陷,學生很容易會陷入到諸多的單一課程中,無法在多個學期的課程中找到契合點。學校排課更多的是考慮教室和師資的排布,而忽視或者對課程的連貫性力不從心。甚至有些課程干脆就是亂排,學生先學習了高端專業課才去上三大構成課。這種情況直接導致了學生無法全面把握工業設計的根本目的,和設計的神髓,使得學生的設計變成了一種幾何游戲。
五. 總結
工業設計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既不是藝術也不是技術,而是兩者的結合。光有技術將會抹殺人們的審美情趣,使生活索然無味;光有藝術則是本末倒置,誰也不會去買一輛開不動的車放家里欣賞吧?
于是在功能和形式上,人們優先選擇了功能。在設計教育上,同樣也是這個辯證關系的演繹舞臺。我們在教育中首先要從課程的形式入手,課程的連貫性實用性將是重點。這點國外就比我們做得要好得多,不論是包豪斯的師傅帶徒弟的形式,還是英國模塊化教學,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湖南大學在這點上已經走在了前面,他們以學期為單位,采用了螺旋上升的教學方式,在每個學期都已完整的設計項目為目標,讓學生們在實踐中融會貫通所學的知識。
這里之所以將功能堆砌提出來,主要是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個醒。目前我國工業設計學科每年畢業3萬多人,而崗位只有區區4千,如果在這樣嚴峻前提下,我們任然采用老套的工科文科院校的教學方式,不能培養出真正有能力的設計人才,那么我們的工業設計將很難走下去了。工業設計走到今天已經不是局限在一門學科的狹小區間里了,很多專家都提出了工業設計是綜合性的設計,是集合了太多學科的一門藝術,是引領人們生活觀念的指針。如果我們不在教育上下功夫,就必然還會出現做設計就是堆功能這類現象。
(作者單位:長沙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責任編輯:文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