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燕 趙巧云
[摘要]在當今社會,商品經濟的烙印越來越深地打在每一個人的身上,這種現象反映在財產法上至為明顯,即使在人格權法上,也反映出人格利益的財產屬性的加強。作為人格權商業化產物的商事化人格權,在商業化浪潮中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侵害,商事化人格權人遭受的損害通常比普通人格權人遭受的損害要大的多,在實踐中,對商事化人格權的損害行為主要有以下五類:侵犯公開權、侵犯信用權、侵犯商號權、侵犯商譽權、侵犯商業秘密權。
[關鍵詞]商事化;人格權;侵權責任
[中圖分類號]D9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4—0087—02
一、商事化人格權的侵權行為種類
商事化人格權作為一項法定權利,對該權利的享有不是由主體通過自己的行為取得的,而是法定的,它不能由當事人依據意思自治的原則自由創設,它的內容和種類都是由法律規定的。目前,被一些國家承認的商事化人格權形式主要有商號權、商譽權、商業秘密權、信用權、公開權。商事化人格權的侵權行為種類主要有以下五類;侵犯公開權的侵權行為、侵犯商譽權的侵權行為、侵犯信用權的侵權行為、侵犯商號權的侵權行為、侵犯商業秘密的侵權行為,筆者現在對這五種侵權行為進行闡述。
(一)侵犯公開權的侵權行為
公開權是一種商業化的人格權,它是個人將其姓名、肖像授權他人用于商業目的,并禁止他人未經授權而將其姓名、肖像進行商業性利用的權利。侵犯公開權的侵權行為是指未經權利人授權而將其姓名、肖像等進行商業性利用的行為。關于公開權侵權行為的對象,筆者認為,任何人的人格標識都具有被商業利用的可能性,都可能被非法公開、傳播、使用等侵權行為所侵害,公開權的保護范圍包括所有自然人。關于公開權侵權行為的客體,主要包括姓名、照片、肖像、聲音等人格利益。公開權的侵權行為在現實生活中常常表現為:(1)未經權利人許可,擅自將他人作品中的形象付諸商業使用;(2)未經權利人許可,擅自將他人的形象、姓名、聲音等確認性因素付諸商業使用;(3)未經權利人許可,擅自將他人扮演的形象付諸商業使用;(4)未經權利人許可,擅自將某些特定形象、名稱付諸商業使用。
(二)侵犯商號權的侵權行為
商號權是商主體的一項重要的權利,商號權依附于商主體,是商主體之間相互區別的特征,從這一點看,商號權可視為商主體的人格性特征,商號權轉讓時也必須與商主體一起進行,各國一般都禁止商號與商主體分離而單獨轉讓。商號權是商主體享有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商事化人格權,其中包含著巨大的財產利益和人格利益,任何其他人都不得侵犯,否則構成侵權。筆者認為,侵犯商號權的侵權行為主要有:商號設定權的侵權行為、商號使用權的侵權行為、商號轉讓權的侵權行為以及商號許可使用權的侵權行為四種。
(三)侵犯商譽權的侵權行為
商譽權作為人格權,是一種對世權,其權利主體特定,具有強烈的排他性,除商譽權主體外,任何人均負有不得妨礙商譽權的行使和損害商譽權的義務。商譽權作為商譽權主體享有的社會對其綜合評價的權利,這一權利是商譽權主體在其從事的經營活動中逐步培養起來的,它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對與商譽權主體這一客觀存在就商事方面所發揮的社會價值和社會作用的認可,是商譽權主體人格的內在品格與力量的問接體現。商譽權是人格權,其與商譽權主體的人身不可分離,離開了特定的商譽權主體也就談不上商譽權。
(四)侵犯信用權的侵權行為
信用權是民事主體對其所具有的償債能力在社會上獲得的相應信賴與評價而享有的利用、保有和維護的權利。0]該項權利的客體是信用利益,它屬于一種無形財產,信用權是通過對信用利益直接支配的權利。信用權作為一種可以向任何人主張信用利益的對世權,可以對抗信用權人以外的任何人,任何其他人侵犯信用權主體的信用利益的,都構成信用權侵權行為。
(五)侵犯商業秘密的侵權行為
商業秘密的保護范圍是技術信息、經營信息以及其他與商業競爭相關的信息,這些信息是經商業秘密權利人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加以保護的,除商業秘密權利人以外,任何其他人都不得加以侵害這些經保密措施加以保護的商業秘密,否則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的侵權行為。
二、商事化人格權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
對于商事化人格權侵權的歸責原則,在法律中沒有做出具體的規定。在實踐中,學者們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應在適當情況下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即無論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有過錯都應當承擔停止侵害、賠禮道歉等法律責任;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商事化人格權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是過錯責任原則,即以主觀過錯的存在作為承擔侵權責任的歸責標準。筆者認為,商事化人格權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應當是過錯責任原則,不應當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筆者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商事化人格權侵權責任保險制度不健全
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損害發生不以行為人的主觀過錯為責任要件的歸責標準。對于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功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基本宗旨在于“對不幸損害之合理分配”,格塞爾教授特別強調“分配正義”。這種基本功能決定了這種制度必然與責任保險制度聯系在一起,同時,也只有通過保險制度,才能達到分散損失的目的。法官在適用這一歸責原則時,也往往受到責任保險的左右。目前,我國保險事業蓬勃發展,但對于商事化人格權侵權責任保險并無相關規定,在這種情況下,談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缺乏必然的前提。因此,商事化人格權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應當是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二)商事化人格權侵權行為無高度危險性
無過錯責任原則多適用高度危險性行為。而且,這些行為在很多情況下,本身是合法的,正是為了彌補受害者的損失,才適用了這一原則。雖然商事化人格權侵權行為也可能造成很大的損失,但是侵犯商事化人格權的行為顯然談不上高度危險。因此,商事化人格權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應當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三)商事化人格權侵權責任要求嚴厲懲戒侵權人
無過錯責任原則的主要功能在于分擔、補償受害者的損失,它已經沒有了過錯責任原則的教育、懲戒功能。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樣,無過錯責任實際上是對侵權責任的教育、制裁等職能的否定,因而不具有侵權責任本來的含義。cs對于侵犯商事化人格權的行為,不僅僅是要彌補受害人的人格利益和財產利益的損失,更重要的是懲戒、教育侵權人,并使其他人引以為戒,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不利于對商事化人格權進行保護。因此,為了更好的保護商事化人格權,對侵權人起到更好的制裁和懲戒的作用,對于商事化人格權侵權行為,應當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綜上所述,商事化人格權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應當是過錯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是指只有在基于故意或過失
侵害他人的權利和利益,并且造成了損害的情況下,行為人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其實質在于以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作為確定責任歸屬的根據。具體而言,就是有過錯才有責任,無過錯則無責任。
三、商事化人格權侵權的責任方式
我國民法規定了受害人權利受到侵害的救濟的主要形式,在《民法通則》中規定侵權行為承擔民事責任的主要形式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和賠償損失等。商事化人格權是一種比較特殊的人格權,它是一種能夠進行商業利用,已經商業化的人格權,在商事化人格權中兼具有特殊的財產權屬性,它所保護的人格利益具有財產價值,并具有一定的可轉讓性和繼承性。人格權商業化現象需要我們重新進行審視商事化人格權侵權的責任方式。筆者認為,商事化人格權侵權的責任方式應該包含財產權侵權的責任方式和特點,具有綜合性、多種類并以財產權侵權責任方式為主的特點。
(一)財產損害賠償責任
1.財產損害賠償責任遵循的原則
在商事化人格權侵權財產損害賠償制度中,應當仍然適用“按實際損失賠償”的原則,即損失多少就賠多少。雖然仍然適用按實際損失賠償的原則,但這種實際損失應當擴大到間接損失的范圍。因為商事人格利益受到損害不像有形財產受到損害那樣,出現財產物的直接損毀或直接的減值等直接損失,其損失通常是通過這些受損害人格利益的獲利能力的降低等而形成的間接損失,如以不正當競爭為目的故意詆毀他人商業信譽,或者故意泄露他人商業秘密,此時受害人的財產損失往往不能直接估算,但其損失卻是巨大的。
2.財產損害額的計算
在商事化人格權侵權損害賠償中,可以適用損害額的推定計算方式。由于商事人格利益的無形性,它的實際損害額在許多時候是難以確定的,因此推定計算方式就應運而生。例如日本1993年修訂的《不正當競爭防止法》第5條規定:“因不正當競爭行為使經營利益受到損害者,在對故意或過失侵害其經營利益者請求賠償因侵害行為所受的損害時,如果侵害者因侵害行為獲得利益,推定該利益額為受害者在經營上的損害額。”
(二)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精神損害賠償不僅僅是人格權遭受侵害時的責任方式,自然人財產權遭受侵害如果同時導致權利人精神痛苦的,也可以適用精神損害賠償的責任方式。同樣,人格權遭受侵害時,也并不必然的導致精神損害,因此,不一定必須適用精神損害賠償的責任方式。對商事化人格權的保護主要是防止對商事化人格權中財產利益內涵的侵害。通常不涉及對精神利益的損害問題,一般不適用精神損害賠償,即精神痛苦撫慰金的民事責任方式。因此,在商事化人格權中,精神損害賠償存在其適用的有限性。
(三)其他責任方式
商事化人格權是一種比較特殊的人格權,商事化人格權侵權行為首先也就包括侵害了商事化人格權中的普通人格因素,因此,商事化人格權的保護也適用一些普通人格權受侵害的責任方式,如停止侵害、賠禮道歉、消除影響等。舉公開權中的名稱權侵權的例子,侵害他人名稱權,首先就應當負有停止侵害的責任,使正在進行的侵害行為徹底終止。同時,對于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影響,應予以消除,并可根據權利人的要求,賠禮道歉。雖然名稱權是一種商事化人格權,但它仍不失為人格權,因此,停止侵害、賠禮道歉等是侵害名稱權的必要的責任形式,對于保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姜新東,孫法柏,形象權探討[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2002,(2):26
[2]朱伯玉,等,商譽權相關法律問題研究[J],經濟與法,2005,(13):71
[3]吳漢東,論信用權[J],法學,2001,(1):45
[4]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二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168
[5]王利明,侵權行為歸責原則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128
[6]于佩麗,新聞侵害商事人格權的民事責任[J],行政與法,2004,(2):98
[7]孔祥俊,商業秘密保護法原理[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409
[8]謝志紅,論名稱權及其民法保護[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4):14
[責任編輯: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