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令秋
新的形勢,愈來愈需要高等職業教育(以下簡稱高職)培養的人才具有就業彈性、適應能力和必備的理論水平,具有積極學習、終身學習的態度和獨立獲取知識、不斷發展自己的能力。為此,高職院校的教學活動應把“教”放在啟發、引導、組織和鼓勵學生的“學”上,盡力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欲望,啟發他們提出問題,探討和發展自身的創造力,使教學過程成為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這樣,學生才能奮發進取,處于主動者的地位,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才能得到全面發展,才能實現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綜合素質的終極目標。
一、給學生發展的空間
凡是學生憑借知識、經驗和能力可以做的健康有益的事,一律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真正成為學校教育的主人、自己學習的主人、各項活動的主人。高職院校的教學活動要充分激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真正教給學生獲取和掌握知識的能力,使學生終身具有不斷自我學習、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這里的“能力”,包含著一系列與掌握知識有關的能力:閱讀能力、書寫能力、觀察周圍世界現象的能力、思考能力、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的能力。這些能力是學習的工具,沒有這些工具,要掌握知識是不可能的。
1.給學生精神上的自由
課堂是學生舒展靈性的空間,課程教學要讓學生參與,要給學生精神的自由,即讓學生自主而非強制地學習。教師要相信學生,要給學生思考探索的時間及自由發揮的空間,不要用自己的觀點去束縛學生的思維,保證學生能暢所欲言,對學生的觀點加以引導、鼓勵。這樣學生才會對知識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但是,在現實中,一些教師總是對學生不放心,課堂上講得太多;讓學生理解概念時,習慣于通過自己的演示,讓學生觀察。盡管學生理解了概念,可仍然是老師提供的,學生接受起來是一種被動的感覺。筆者認為,應改變這種方式,讓學生分組動腦想、動手做,然后探究交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的規律,去感悟、去理解,效果會更好。
2.讓師生平等交流
民主是現代教育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體現是,在課程教學中,學生能夠平等地參與教學,與教師平等地交流。教師應放棄外在性權威,努力形成以知識素養與人格魅力為內容,以與人為善、和藹可親為外部特征的內在性權威,與學生平等相對,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教學,構造啟迪智慧、張揚個性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學會在交流中分享學習的快樂,敢于展現與眾不同的想象和創造,嘗試自主合作與主動探究所帶來的愉悅和成功感,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讓學生成為發展的主體
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學活動,是要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實踐活動。教師要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出發,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必要的情境與活動,化靜的知識為動的過程,讓學生高高興興地進入知識領域,在情境中激起興趣,從活動中發展思維,讓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例如,在教學中安排小組討論、合作學習、互助交流,讓學生圍繞一定的學習主題展開討論或自主探究,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教學中,學生的研討、教師的點撥,可以鍛煉和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表達能力、思辨能力等,從而達到提高綜合素質的目的。
同時,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情感態度也得到協調發展。一方面,教學中盡可能增加知識的趣味性,把枯燥的理論知識變成生動的趣味故事或案例,讓學生感到知識是有趣的、有用的,學習是快樂的。以激勵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學習,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失誤,以平等的態度和學生就某些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愉快地進行學習。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努力解決問題的行為,并引導學生欣賞他人的學習成就,共享優秀的學習方法。例如,教師提供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提綱,明確學習任務,讓學生在閱讀、思考、討論、合作探究中完成任務。同時,教師適時給予方法上的指導,既肯定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進行方法的優化與歸納,又使掌握好方法的學生體驗到一種成功的樂趣。
有的教師力求把自己所講解的一切東西都變得明白易懂、毫無困難,使得學生往往用不著進行思考,就可以掌握所有的知識。就教師的講課情況來說,這種課可能是好課,但如果就學生的能力發展來說,這種課實質上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教師把學生的腦力勞動減輕到了極限,那就失去對學生教育的真正意義。只有當知識對學生來說成了一種觸動其思想和情感、激發他去探索、使他產生需要而變成自己的東西時,才能說這是掌握知識。掌握,意味著對事實進行積極的思考,對事物、事實、現象持研究的態度。如果把掌握知識的過程比喻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師應提供給學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磚頭、灰漿等,把這一切砌壘起來的工作應當由學生去做。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理解的知識,才是他真正掌握的知識。
三、促進全體學生共同發展
任何一堂課,都不能使學生花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而要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中都能達到他力所能及的成就。要讓學生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以達到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在向學生布置學習任務時,可設計幾種難度不同的方案,每一個學生都能挑選他力所能及的任務。教學過程中,不要有一句話、不要有一個手勢使學生感到教師已經對他的學習失去信心,而是要通過教學設計,循序漸進、持之以恒,讓學生在每一節課上,都能取得一定的進步。
在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的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不僅要滿足社會需求,還要滿足個性需求。教學中,要指導學生互幫互助,讓一個人去關心另一個人的學習,在積極的教學活動中進行知識的交流,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發揮、表現和確信自己力量與創造才能的機會,從而得到體驗自己人格尊嚴感的幸福,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與個性。
根據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情況,可讓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當“小老師”,幫助對已學知識掌握較差的同學,鞏固急需的舊知識。教學中,任課教師與學生的個體溝通、交流較少,課堂上教師去排除學生中的每一個障礙是有困難的,接受知識技能較慢的學生(或稱學習弱勢生)往往又不會主動向教師提問要求得到幫助,如果按傳統的教學法,教師講、學生聽,那么這些學生只能是更厭學,會被“嚇跑”。“小老師”的出現,可以幫助弱勢學生解決學習中的種種困難,克服其“想問不敢問”的矛盾。
“小老師”與同學朝夕相處,無話不說,了解對方的個性,能在課堂內外的任何時刻、任何地點給對方“講授”,內容與形式不受約束,對方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因此,小老師比正規的老師有更多的方便。
同時, “小老師”具有不確定性。不同的學習內容,大家的掌握情況不同。學習弱勢生同樣有機會當“小老師”,這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勵學生你追我趕,促使學生不斷進步。而“小老師”的工作,不僅能使學習弱勢學生在班集體中跟上學習進程,享受學習的樂趣,而且也能使教別人的學生學得更多,學得更深。在這樣的學習氛圍里,基礎參差不齊的高職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共同增長知識、共同進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集體榮譽感增強、團隊意識漸濃,有效地促進了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作者單位:湖南省衡陽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