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定保
三聚氰胺是一種化工原料,添加在奶粉中會使食用該奶粉的嬰幼兒患上腎結石,致使嬰幼兒受傷害,甚至危及生命。雖然此事造成的惡劣影響已經平息,但給予人們的反思還在繼續。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擔憂:教育是否也沾染上了“三聚氰胺”呢?其實,這并非杞人憂天。受急功近利心態驅使,只追求眼前成效,而不顧學生一生的發展,甚至不惜損害學生身心健康的事情在教育界時有發生。
單說一些學校的造假行為,就與培養人的教育格格不入:為應付各項檢查,先想法搞清楚檢查人員在向學生作問卷調查時都問些什么,再由專人根據這些問題并參照檢查細則定出標準答案,制成一份《應知應會知識》發給學生,然后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直至人人能夠背誦為止。不過,你千萬不能和這份《應知應會知識》較真,因為上面的回答不都是真實的,比如,學生的家庭作業很多,每天要做兩三個小時,但在《應知應會知識》的回答中,學生被要求只能寫“一小時”;學校的法制副校長從沒到過學校,可在《應知應會知識》的回答中,就要求清清楚楚寫上某人什么時候來學校開過什么講座,等等。這樣,接受檢查時人人按照《應知應會知識》上的要求作答,有關學校就能得高分。
殊不知,這高分是建立在教學生說假話基礎之上的,這樣做是為應對檢查而不惜在學生心田播撒不誠實種子的行為,在傷害孩子這一點上,它與“三聚氰胺事件”沒什么區別。學生接受了這種說假話的教育,也許一生就毀了。
教育是播種的事業,必須對學生的一生負責。要把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優良種子播入學生心田,用陶行知先生的話說就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那么,為什么會出現教學生說假話的現象呢?依我看,這原因與“三聚氰胺事件”發生的原因一樣,在于“政府監管不力;有關機構、企業缺乏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沒良心”。可見,教育行業也應對癥下藥,完善監管機制,加強良心教育,以謹防造假之類的“教育三聚氰胺事件”發生。
具體說,一是要強調檢查是監管的必要形式,要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對學校的檢查督促工作,真正讓檢查發揮監督、引領和導向作用。二是要加強良心教育,強調教育良心是做教師的底線。一個有教育良心的教師,他做每一件事情都必定是為了讓學生學好,而不是教學生學壞。所以,必須進一步加強師德教育,提高師德教育實效性,真正把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落實到每一個教師的日常行為中。
總之,科學的監管機制是一種來自外部的約束力量,而教育良心則是源自教師內心的精神動力。只有雙管齊下,內外合一,教育才能真正遠離“三聚氰胺”。
(作者單位:江蘇溧水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