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生 李 涵
摘 要:中國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現代化轉換實際上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社會的日常生活結構也發生了深刻變革。文章通過對傳統中國社會中日常交往之禮的現代變遷的闡述,對轉型期中國社會有別于傳統鄉土社會特質的日常交往模式——“新差序格局”進行了再認識。
關鍵詞:日常交往;社會轉型;差序格局
中圖分類號:C91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0-0090-02
日常交往問題是在日常生活世界語境中提出的,關于中國傳統社會中的交往關系問題,費孝通曾在《鄉土中國》中提出了形象的“差序格局”模式,對此進行了描述。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劇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主要體現為由傳統農業社會下的日常交往關系向現代新型交往關系的轉化。這一轉化實質上是傳統的日常交往關系的理性化過程,是極具現代性特征的現代交往方式的本土化過程,是現代化進程在交往領域的體現,這種新型交往格局充分體現了中國固有的特色,我們稱其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社會關系的“新差序格局”。
一、“日常交往之禮”概念辨析
(一)日常交往與非日常交往
一般而言,日常交往問題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各主體間的交往關系問題,而日常交往則即是日常生活范疇內的人們每時每日無不在進行的與他人之間自覺不自覺的交往活動的總和。此處的日常生活世界并非簡單意指我們生活中的全部活動的總稱,而是指與社會生活相對應的“以個人的家庭、天然共同體等直接環境為基本寓所,旨在維持個體生存和再生產的消費活動、交往活動和觀念活動的總稱,它是一個以重復性思維和重復性實踐為基本存在方式,憑借傳統、習慣、經驗以及血緣和天然情感等文化因素而加以維系的自在的未分化的活動領域”。而與此相對應,亦存在著的非日常生活世界,它以技術理性、人本精神為基本內涵構成與日常生活世界相對應的生活世界的另一部分。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把人們的交往行為分為以日常生活世界為基本寓所的日常交往以及以非日常生活世界為基本寓所的非日常交往。
(二)作為行為規范、模式的“禮”
“禮”是儒家倫理道德的重要范疇之一。儒家倫理思想把道德規定為人的本質屬性,主張用道德構建人類社會的基本秩序,用道德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提出了“五常”,即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基本的道德要求。其中“禮”被規定為體現其它四目的具體的行為規范與行為模式。《說文》云:“禮,履也,所以事鬼神致福也。”在原生態的初民社會里,禮是由祭祀儀式逐漸轉變過來的。在特定的宗法背景下“只有貴族大夫才擁有祭祀的權利,而祭祀儀式又逐漸演變為標志人們身份的等級制度。這種身份與等級制度規范著人們的行為舉止,因而禮便有了行為規范的涵義”。所謂的“禮”,它“既是規范化、制度化了的道德行為規范,也是人們日常交往中所必須遵守的基本行為模式,它告訴人們如何進退揖讓、接人待物、迎來送往,也即如何依‘禮數而行”。它既是一種行為規范也是其主導下的各主體間相互進行交往的行為模式,是在不斷變遷的社會歷史活動中所衍變出來的一種倫理觀念。所謂“日常交往之禮”是指于日常生活世界中各交往主體在交往過程中所應遵循的行為規范、模式與行為守則,而這一行為規范、模式是可以不斷生成的、變化的。日常交往之禮的變化既是交往規范、模式的變化又可以表征為交往基本寓所的變化。
二、傳統中國社會中的日常交往之禮——傳統差序格局的演繹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提出了差序格局這一概念,極為形象地解釋了等級差序性這一傳統社會關系的基本類型與特點。費先生認為與西洋社會里的團體格局相比,中國傳統社會中的社會關系明顯不同。在中國社會的差序格局中,“社會關系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系的增加,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他在書中提到“社會范圍是從己推出去的,而推的過程里有著各種路線,最基本的是親屬:親子和同胞。”他認為“親密的血緣關系限制著若干社會活動,最主要的是沖突和競爭,在親密的血緣社會中,商業是不能存在的,因為在這樣的社會中交易是以人情來維持的,而像商業交易這樣的經濟活動要以“無情”的身份來進行,需要的是“冷靜的考慮,不是感情,而是理性支配著人們的活動”。
費先生這種形象的描述,有助于我們更好的理解禮俗社會里的日常交往關系。結合傳統社會里的宗法等級制度與封建家庭禮法我們可以看出,首先,這種差序格局的交往關系有其特定的基礎。在傳統社會關系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主要是以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的基石的,特別是家庭血緣親屬關系,因為在宗法制度統攝下的家本位的傳統社會里日常生活個體之間的交往活動不可能完全超越家庭的范圍,不可避免要受到相應的家庭禮法及倫理規范的制約。其次,禮俗社會里的日常交往與商業活動是不相容的。商業活動奉行的是理性原則,而在同質性較高的血緣社會中奉行的是人情原則,兩者很難共榮。因此,商業活動在血緣社會的開展是非常困難的,只有在以理性為特性的現代社會才能夠進行。再次,這種傳統日常生活世界的初民社會里,人們之間的日常交往關系模式具有其固有的特點。
在中國傳統的禮俗社會里,日常交往關系的展開有其特定的基礎和固有的特色,這根源于宗法倫理關系,既有自身的局限又有其不可多得的優勢。這種傳統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交往圖式是在相對封閉的空間中展開的,是以個人的家庭或天然共同體為寓所的,一方面不可避免的具有封閉性特征,但另一方面這種充滿人情味的、保守的交往格局可以給人以穩定感、安全感,給人以“在家”的感覺。傳統社會中這種特殊的交往格局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自然原則,是在特定的生產力條件下以血緣關系和自然分工為基礎的,具有自在的性質,這種傳統的日常生活結構在強有力的塑造著人的自在自發的生存模式的同時直接影響著傳統的日常交往方式。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這種以農業文明為基礎的交往模式逐漸開始向以現代工業文明為基礎的新型交往模式轉化。
三、轉型期中國社會的新交往之禮——“新差序格局”的興起
一般來說,人類交往活動的發展和整個人類歷史的演進是同步的。伴隨著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以及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中國的大部分地區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都開始了現代化進程。在這樣的社會變遷的背景下,表征傳統社會特定社會結構關系的交往圖式在形式與內涵上亦有了新的變化。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一個顯著差別即日常生活世界與非日常生活世界的關聯模式不同。而其共同之處在于日常與非日常交往關聯模式都在不同程度的發生著變化,它們的模式都是基于中國社會自身狀況而自發形成的適應其生產方式的一種新型交往模式:即以“日常交往與非日常交往相結合”為發展趨勢的新型交往模式。這種新的交往模式與原有的差序格局相比,其宗法血親關系的基礎逐漸淡化,變為以“利益、權利與情感相結合”(楊善華)為核心特點的新型交往模式,并表現為一種新差序格局。這種新差序格局在內涵、范圍、特點等方面都已經發生了變化。
首先,差序格局的中心點發生變化。傳統社會中以“己”為中心的交往格局經過社會變遷的洗禮其內涵已經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不變的只是“差序”這一形式,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傳統的家本位思想在現當代社會依然很有市場,遺留著一定的痕跡。其次,利益成為差序格局中影響人際關系親疏的重要因素,原本緊緊地以血緣關系為核心的差序格局正在變得多元化、理性化。改革開放以后,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經濟的利益導向機制的形成,使得社會成員的利益觀念和行為得以展現,利益成為差序格局中決定人際關系親疏的一個重要維度。最后,差序格局中所包括的交往關系范圍擴大。隨著日常交往向非日常交往的轉化與結合,姻親關系滲入差序格局并出現了擬親緣關系。這主要是因為在傳統向現代轉化過程中現代化主體已被深深地打上了傳統的烙印。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當代中國社會的變遷,市場社會的來臨,國家集中控制機制弱化,社會資源分配渠道多樣化,特別是資源的非制度渠道滲出,使人們趨向于搞好人際關系。個人的由血緣、姻親關系與擬親緣關系編織的關系網絡成為重要的支持力量,基于先天的血緣和親緣特性,轉型社會中的新交往模式在內涵上有了很大的變化,但其本性依然是一種差序格局模式。
四、日常交往之禮轉變的文化解讀
從廣義文化學的角度看,社會轉型亦是文化轉型。轉型之前,人們生存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文化模式中,其有效地規范著社會成員的行為,個體和社會都相信其中的文化精神,基于這種主導的文化精神,人們之間會采用適合其自身發展的行為方式、交往規范。傳統社會的差序格局恰恰是在宗法精神與家禮制度影響下人們相互之間所采用的日常交往方式的體現,從其發生領域來看,這些交往方式是在日常生活領域內發生的,而當時的非日常生活領域很明顯是不發達的。進入社會轉型期,原有文化模式出現了轉變,甚至是出現了危機,其穩定性遭到了極大的挑戰,社會的主導精神還沒確立,整個社會處于無序狀態。新舊文化形式之間的相互沖突體現在交往領域,必然是現有狀態下的人與人之間實用性的新差序交往方式,然而正是新舊文化之間的不斷交替、互構生成了新的文化模式以及特定文化模式下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
參考文獻:
[1]衣俊卿.回歸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306-330.
[2]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張懷承,唐凱麟.成人與成圣[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3:184-255.
[4]郭于華.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傳統親緣關系[J].社會學研究,1994,(6).
[5]楊善華,侯紅蕊.血緣、姻緣、親情與利益——現階段中國農村社會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趨勢[J].寧夏社會科學,1999,(6).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