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鋼
摘 要:校園文化是高職院建設與發展的靈魂,校園文化品位的高低對高職院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意義,建設優秀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可以使高職院提升管理品位,彰顯辦學特色,提高辦學水平,增強核心競爭力。文章從高職院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及問題分析,對高職院校園文化建設要傳承學院的辦學特色,建設特色校園文化,營造學院精神,凸顯辦學理念,并提出要從以人為本,發揮師生的文化主體意識,建設和諧的制度文化,豐富校園環境的人文意蘊等幾方面來闡述高職院校園文化建設。
關鍵詞:校園文化 文化主體 辦學理念 以人為本 人文校園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8-136-02
一、校園文化概述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新形勢下,優秀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是學院突出辦學特色,提升辦學水平的堅強保障,是高職院校辦學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校園文化是指學院在發展過程中,在培育學生的校園環境內,由廣大師生共同創造而形成的共同的價值觀念、共同傳承而沉淀的辦學理念,維系學院全體師生員工的校園精神。高職院校是以就業為導向,采用產教結合的培養模式,培養目標不是培養學生的學術性能力,而是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與技術應用型能力,這就決定了高職院校教育是以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為主,具有較強的教育性與職業性,學院的校園文化正是這種辦學理念的體現。
校園文化在學院里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顯性文化,它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前提和載體,是以物質形態的方式呈現,以及人們行為的外在表現,是可以通過直觀的感官器官感受到的。主要包括學院的標志、院徽,校園建筑及校園環境,教學硬件設施和學院的管理規章制度等方面,可以客觀地反映學?;镜陌l展建設情況;二是隱性文化,它是校園文化的核心,主要是指全體師生在傳承學院傳統、學科特色,在思想觀念、行為準則及溝通方式上有意無意地與顯性文化的統一與認同,形成了全體師生共同的辦學價值觀,體現了學院的辦學理念,塑造了學院精神。優秀的校園文化可以讓師生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思考、學習與感悟學院精神,不斷完善發展自己,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最終可以提升學院的管理品位,增強學院的核心競爭力,擴大學院的對外美譽度。
二、高職院校園文化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
近幾年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高職院迎來了歷史的發展機遇。可是,由于我國的高職院大多數成立時間短,許多是由以前的中專學校升格而來,學院發展缺乏長遠規劃,辦學定位不清,校園文化的建設體系還沒有形成,校園文化發展明顯滯后,以至于學院校園文化建設中還存在著許多的錯位與脫節,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校園文化建設的認識錯位。雖然高職院抓住了這幾年社會經濟發展的機遇,辦學規模獲得空前發展,可在學院的其他方面卻沒有同步發展,特別是校園文化建設沒有跟上,這主要是對校園文化認識的錯位而引起的,從而形成了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誤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校園文化建設重形式,忽視內涵發展。為解決高職院校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教學資源瓶頸,大多數院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擴建教學樓、圖書館等教學硬件資源的投入上,忽視了校園精神文化的建設,制度建設缺乏創新,學?!靶oL、教風、學風”建設缺乏力度,跟不上學院的發展規模,教學質量有所下降。(2)學生的文化活動就是舉辦各種形式的學生娛樂活動,不注重活動的內容與學生的興趣,忽視了學生對文化活動的本質需求。(3)對高職教育的理解片面,注重對學生的技能培養,忽視了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導致了學生畢業后綜合素質不高,不能快速地適應社會變化與需求。所有這些都形成了高職院校園文化建設的滯后與缺陷。
2.高職院校園文化建設缺乏整體性和繼承性。校園文化的建設與學院的整體辦學方向和學生培養目標相脫節,校園文化建設與學院的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相分離,缺乏統一的管理與協調。在日常管理上部門各自為政,缺乏配合,沒有一種整體性。有的學院甚至還存在“一個領導一種理念一個思路”的現象,學院領導與部門領導換屆后,學院的辦學理念、發展定位、管理思路也隨之改變,學院的校園文化建設缺乏應有的整體性與穩定性,學院文化缺少了沉淀與傳承,傳統的特色校園文化缺乏挖掘與提煉。校閱文化建設處于一種松散、隨意、自由發展的狀態,形成校園的教學活動開展與文化氛圍的營造不相統一,政策實施與主體的文化需求不相一致等現象。
3.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缺乏創新。當前,許多高職院校在資金不寬裕的情況下,投入了物力、財力,從科學性、教育性、藝術性方面優化校園環境,營造育人氛圍。但是,學院的許多硬件設施與校園環境與學院的辦學理念與辦學特色聯系不緊,學院校園環境缺乏人文意蘊,環境文化建設的內涵缺乏創新。
4.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地位缺失。校園文化建設主體是學校的教師與學生,缺了任何一方主體的校園文化都是殘缺的文化?,F實中的高職院教師教學注重理論課堂的教學,以學術的研究和講授為主,理論聯系社會不夠,缺乏對學生職業技能與社會職業理念的交融傳授。平時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不夠,不注重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學習狀態,對學生的課后文化活動少有參與或指導。缺乏交流與溝通的師生來建設校園文化,使得校閱文化建設氛圍不濃,親和力不強。
三、校園文化建設的建議與對策
1.營造校園精神,凸顯特色辦學理念。校園精神是學院多年積淀所形成的學校傳統,是學院“三風”的體現,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有個性的“校園精神”是學院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校園文化的靈魂和標志,是鮮明特色校園文化的體現。如清華大學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區別于其他學校的“標識”,是學院核心競爭力的體現。校園文化是學院辦學理念的重要載體,是學院辦學理念的體現,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是學院辦學的優勢,是學院持續發展的關鍵。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決定了學生不僅要有高級專業技能,還要有豐富的職業人文素養,畢業時可以直接從“學習者”到“職業者”的零距離過渡。校園文化又影響著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因此高職院在定位和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不但要傳承學院的優良傳統,繼承歷史賦予學院的辦學特色,還要把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進行融合,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熟悉優秀企業的價值信仰、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接受“以人為本”、“誠實守信”、“開拓創新”等先進企業文化理念的熏陶,成為具有市場意識、誠信意識、人文素養、創新意識和職業技能的綜合性人才,營造高職院具有企業文化元素的校園文化,凸顯特色辦學理念,實現學生職業精神、專業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有機結合。
2.以人為本,建設和諧的制度文化。學院制度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以人為本、科學決策、民主管理的工作機制和現代學校管理制度,是以人為本思想與科學管理手段的結合,是和諧文化的制度保證。在建設和諧制度的過程中,應堅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學術優先的原則,高度重視專家教授在學院管理中的決策咨詢作用,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的作用;應堅持院務公開,規范公開程序,提高公開質量,實行院領導定期向全院通報工作制度,加強交流,廣開言路,建立采納良言的工作機制,營造民主管理的氛圍,對屬于學院改革與發展的重大問題和關系師生員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和舉措,應征求廣大教職工的意見,充分發揮學院的教代會制度;應完善學院辦學職業性的機制,如校企合作模式,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輪崗培訓制度,專業建設顧問委員會制度,學生職業技能證書的取得與畢業證的發放掛鉤,畢業生跟蹤調查等機制。完善學院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質量監控考核制度、學生的行為規范等內部管理的各種規章制度,使學院的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查,有法可依,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制度中突出學院辦學價值觀念、目標與追求、態度作風等條款,給制度以靈魂,強調教師的職業理想信念、為人師表的言行準則,使和諧的制度文化滲透到學院的辦學理念、校訓、校風等各方面的日常管理制度中,把制度變成學院師生實施規則至上的準則,遵守規則意識的過程和實踐規則與體現規范管理的過程。
3.創新校園環境建設,豐富環境人文意蘊。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論及校園文化設施時指出,“校園應該像伊甸園一樣引人入勝,一個最好的學校連墻壁也會說話?!蔽覈糯鷷旱脑O置也非常講究“借山水以悅人性,假湖水以靜心情”??梢?校園的環境設施的擺設及環境氛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是持續不斷自然而然地進行的,在無聲地制約著學生的日常行為,使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素養。一所底蘊深厚的高職院,校園的每一角落都是教育的場所,都蘊含著教育的功能。教學樓、實驗實訓樓、宿舍、道路、廣場、甚至路角都處處散發著濃郁的文化氣息,使學生在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之中感染,在不知不覺中啟迪思維,認同理念,接受教育,實現人文熏陶。高職院要創新校園環境建設,把職業教育的特性融入校園文化,豐富學院校園環境文化的人文意蘊,在校園里引入企業文化,把有名企業家畫像、座右銘或經典管理名言等布置在學院的各個文化景點上,校園內的樓、路、燈、教室、廣場等都以名人、或優秀校友、企業命名,可反映建校以來對學院發展與辦學有貢獻的人,這些對校園文化建設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校園內還可增加特色的雕塑,來體現職業性,弘揚辦學精神,使校園人文景點的職業性突出,特色鮮明,充分發揮環境導向與育人功能。
4.發揮主體意識,共建和諧校園文化。師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校園文化,離不開文化主體的參與。教師管理人員的人文境界、行為規范、思想作風等對校園文化的建設起著主導作用,對學生文化活動起著引導與示范的作用,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結果決定了校園文化活動的成效。這就需要發揮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意識,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管理氛圍,讓教師參與學校的決策與管理,讓教師感到“家”的氛圍。鼓勵教師教學創新,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讓教師時時刻刻感到自己是學校的主人。為教師做好服務平臺,提供公開、平等的國內外進修培訓、講學、訪問與交流、業務展示和參與科研的機會,提升教師的職業技能與水平,使教師的職業意識、角色認同、教育理念、教學風格、價值取向等與學院的主體文化協調一致。其次要發揮學生主體的功能,建設個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學生文化,堅持“育人為本”,發掘人的創新潛能,弘揚人的主體精神,使學生做到人格上自尊,積極向上求進步;學習上自主,主動參與和探究;行為上自律,主動約束與反省。
5.創新校園文化活動,提升活動內涵。隨著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深入,傳統的班級建制慢慢地被專業年級建制替代,學生社團成為校園學生文化活動的新細胞,成為創新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保障。學生社團一改過去單純的“娛樂”、“豐富”功能,成為文化、創新、發展、交流、實踐等多項功能的整合體,成為大學生素質拓展的重要載休,社團活動成為大學生素質拓展的重要途徑。事實證明,只有當人的興趣與培養鍛煉的內容相吻合時,活動才能持久,才能形成特色。校園文化活動要以學生興趣愛好為基礎,在自愿的基礎上,對傳統的學生文化活動進行創新,賦予新的內涵。校園文化活動要圍繞學風的建設,體現學院文化建設的特色,以學生的專業開展豐富多彩的學術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開展各類技能競賽,形成實踐氛圍。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實踐做事能力,從活動中認知做事方法,在活動中提升綜合素質。把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職業精神與責任感滲透到各類活動中去,創建具有時代性、前瞻性、能充分展示學生個性才華與激情、能充分體現本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校園文化品牌活動。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能服務社會,開展職業性社會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創新意識,激發其對專業技術、技能的強烈追求。激發學生的職業自豪感,使學生感悟具有時代精神的價值觀念,提高學生回報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
6.構建“建、參、評”的校園文化組織結構,完善校園文化評價機制。實踐證明,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是學校全體師生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精神紐帶,是營造和諧校園氛圍和構建和諧校園的系統工程,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檢驗標準之一。為進一步做好校園文化的建設工作,提升學院管理品位、豐富學院內涵、爭創學院品牌、增強學院實力。應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不斷調整、相互適應和相互融合,更新和完善校園內的各種文化關系,構建“建設文化氛鬧、參與文化活動、評價文化建設”的校園文化組織結構,建設凸顯時代性和富有學院特色的校園文化科學建設評價機制。使校園文化建設成為提升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最為有效的途徑。
參考文獻:
1.王延福,張君德.對當前建設和諧校園文化的幾點思考[J].教育探索,2008(9)
2.周璐.淺談新形勢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8(5)
3.劉允華,王靜文.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與企業文化融合的探索[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8(8)
4.馮萍.論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銜接[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
5.羅秀蓮.淺談如何搞好校園文化建設[J].法制與社會,2008(8)
6.梁海彬.從軟實力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高教論壇,2008(4)
(作者單位: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蘇州 215008)(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