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娟 趙道致
摘 要: 在現實生產過程中,由于受到財務規劃、資金循環模式等限制,制造企業往往在物資驗收入庫后沒有充足的資金及時支付供應商的全部貨款。針對這一情況,本文提出了一個基于供應商分類的貨款支付策略,用以決定有限資金在應付貨款中的分配問題。通過與傳統的主觀決策法、FIFO支付策略比較,本文提出的貨款支付策略具有節省人力物力、有效規避腐敗、提升供應商總的滿意度指標等優勢。
關鍵詞:貨款支付;物資分類;供應商滿意度;制造企業
中圖分類號:F27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9)04-0068-05
長期以來,制造企業拖欠貨款對供應商、采購企業和整個供應鏈的影響都是負面的。[1]但是,在現實生產過程中,由于受到企業財務規劃、資金循環模式等限制,制造企業往往在物資驗收入庫后沒有充足的資金及時支付供應商的全部貨款。目前,大多制造企業中可用于支付貨款的資金大多通過傳統的主觀決策法、FIFO支付策略進行分配。本文在分析這兩種方法缺陷的同時提出了一種基于供應商分類的貨款支付策略,該策略被證明更能調動供應商的合作積極性,也有助于改善制造企業的供應商管理績效和整體供應績效。
一、貨款支付問題的提出
隨著市場競爭升級,供應鏈代替單個企業成為競爭主體所帶來的優勢和效益已經被業界廣泛認可。這次金融危機爆發后,很多制造企業同時面對著價格頻繁波動的供應市場和消費者謹慎苛刻的需求,經營舉步維艱。2009年1月14日,浙江省省長呂祖善在央視網“我有問題問省(部)長”欄目中表示:浙江省的中小制造企業有4%左右已經破產,還有部分開工不足。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前經濟危機對我國的制造型企業尤其是外向型企業的生存┭沽Α
在制造行業,采購物料的價值大多都超過銷售額的50%,作為企業中成本發生最大的領域,采購成本控制是制造企業控制總成本并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2]在傳統采購過程中,采供雙方是對立競爭的短期買賣關系,交易雙方博弈的焦點是價格。采購成本控制方法主要集中于提高企業的討價還價能力(bargaining power)以降低物資價格,邁克爾?波特(1980年)在《競爭戰略》中曾說:“在采購過程中,目的是找到方法來消除或克服供應商議價能力”。[3]在當前市場環境下,積極進行供應商關系管理,與供應商形成恰當的、分層次的合作與聯盟[4]關系也就成了制造企業改善供應績效,降低供應成本乃至生產成本的一個重要途徑。JIT[5]、VMI[6]、信息共享等都是采供雙方打造精益供應鏈,從而獲得競爭優勢的合作方式創新。
無論是合作還是聯盟,誠信共贏是關系穩定的基礎。而影響供應商關系的最敏感因素莫過于采購企業的回款速度,而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更是如此。貨款拖欠時間過長可能會直接導致供應企業的資金鏈斷裂甚至破產。所以,制造企業必須高度關注貨款支付問題。
(一)貨款與應付貨款的基本含義
在供應鏈的采供關系中,制造企業對其上游企業來說是采購商。處于供應鏈上游的供應商為制造企業提供日常生產制造所需的各類原材料、零部件、機器設備、技術、信息以及服務等等,而制造企業作為采購方則要為上述采購活動支付資金,這部分資金在本文中統稱貨款。
應付貨款是指供應商的發貨單和驗收單到達采購企業的應付賬款部分而采購方財務部門尚未實際支付給供應商的貨款。它是由于制造企業財務部門的有限資金不能及時、完全地響應采購物資產生的應付賬款所造成的。究其根源,制造企業的財務規劃、資金周轉模式,包括資金收支計劃、銷售部門的回款速度、資金籌集方法等都可能造成貨款的拖欠。
(二)貨款支付問題的由來及現狀
單純從提升采購績效的角度考慮,供應商貨物交付給采購企業的同時,采購方財務部門的貨款就應交付給供應商。[1]但是,很少有企業能真正做到這一點。貨款支付問題的本質就是某個時點財務部門有限的資金在多個應付賬款中應該如何分配。為了更加形象,本文引用一個大型制造企業(以下簡稱“A企業”)為案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A企業是一家大型冶金制造企業,采購物資包含近30個大類,數百個品種,年采購金額數十億元。主管采購工作的供應部下設六個科室分別管理不同屬性物資的采購工作。他們采購物資的時間是依據生產部門發來的年、季度、月、周生產進度計劃以及原材料價格波動預測、市場供給狀況預測等等信息來決定的。而貨款的支付模式是:財務部門在獲得一筆資金后(應收賬款、投資利得或其他籌資方式)通知供應部門可用于支付應付賬款的數額。供應部門將資金在所有應付賬款中再進行分配。這樣,供應部門采購物資的理論資金支出時間與財務部門的資金收入時間就產生了錯差,并不能完全匹配,如圖1所示。也就是說,采購商提供的貨物驗收入庫后往往不能馬上拿到足額貨款,具體時間和數額要依據財務部門可用于支付貨款的資金數額來決定。財務部門撥給供應部門的有限資金在應付貨款中該如何分配呢?這就是本文要解決的貨款支付問題。
(三)現行分配方案及其缺陷
A企業供應部曾使用的分配模式是:供應部門部長、科長會議討論,最后部長決定各科室可以分得的比例;然后,各科室科長再組織科室內業務人員會議,決定分配給各個供應商的份額。該分配模式的缺陷是:(1)過分依賴于供應部門領導人員的主觀意識與能力,費時費力,每次資金分配會議都是資金的爭奪戰;(2)管理成本高昂,效率低下;(3)易于滋生腐敗;(4)分配規則不統一,經常是催款頻繁的就能較早較多的分得貨款,難以體現公平,招致供應商的不滿。
A企業供應部現行分配模式是: FIFO原則,即先交付物資的供應商先得到貨款。這種分配方法是針對原有模式的缺陷提出來的。它對所有物資實行“一刀切”式的支付策略,雖然避免了各科室人員之間,業務人員與供應商間的扯皮,但是它忽略了不同供應商相對企業的重要程度,與供應商關系管理的思想并不匹配,難以支持企業整體的采購績效提升。例如,延遲支付單一來源或者壟斷型的供應商必然破壞企業與其關系,在物資出現緊缺時,采購企業所需物資就難以得到保障,相應產生的斷貨成本難以估量。在這種支付模式下,供應商爭相在約定的交貨時間窗最前端交貨以盡早得到貨款,這加大了制造企業的庫存管理難度,增加了庫存成本。
二、基于供應商分類的貨款支付模型的基本原則
供應商分類管理是供應商關系管理的核心問題之一。制造企業要采購的物料可能成千上百種,采購企業的供應商管理工作是需要成本的,維持與眾多供應商的關系會增加經營的復雜性和經營成本。[7]因此,采購商應該在關系管理的收益與管理費用的增加之間尋求平衡,對不同的供應商的管理方式也應不同。采購商與供應商群的關系應該是有梯次的,循序漸進的。[8]供應商貨款支付問題也是如此。
很顯然,不同的物料相對企業的重要程度并不相同,制造企業獲得他們的難易程度也不盡相同。如果按照簡單劃一的方式決定支付的次序,如A企業現行資金分配模式,那么物料和供應商的上述差別就得不到體現。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供應商分類的資金支付模型,該模式的基本原則是:貨款支付應傾向于重要程度高的物資;貨款支付還應傾向于供應市場復雜程度更大的物資。也就是說,供應商所提供的物資對制造企業越重要,越應該較早得到貨款;供應商所提供物資的供應市場越復雜,應該越早得到貨款。
其中,物資相對采購方的重要程度可以由物資采購金額占總采購金額的比例、物資對產品和生產質量的影響程度、物資斷貨可能給企業帶來的缺貨損失等等子因素決定;而物資供應市場的復雜程度則可以由可利用的供應商數目、物資產生缺貨的風險系數、物資的可替代性、企業“自制-外購”的選擇余地等等子因素決定。[9]子因素下還可以根據企業實際需要再進行細致劃分(供應商與各因素之間的層次關系如圖2所示)。各子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可以由企業內相關人員或業內專家打分獲得;供應商對采購商的相對重要性可根據子因素的權重利用較為成熟的AHP[10]、模糊AHP[10,11]等方法獲得。
在制造企業的采購過程中,不乏一種物資向多個供應商采購,而一個供應商同時提供多種物資的情況。本文提出的資金支付模型是以物資為依據,并不是針對供應商設計的。為了分析的方便,模型中將提供同類物資的供應商整合在一起視為一個供應商,而一個供應商提供多種物資的情況則可按照物資不同拆分為多個。這樣,在資金分配完成后,如果物資是由多個供應商提供的,那么資金還應按照供貨份額進行分配;而提供多種物資的供應商可得到的資金則由各物資分得的資金累加而得,下面不再贅述。
在采購雙方的合約中,貨款支付的時間形式通常都有一定的限制。本文提出的模型僅適用于延期支付貨款不產生額外費用的情況,如超期罰款、提前支付貨款的折扣、法律責任等都沒有考慮。
三、基于供應商分類的貨款支付次序模型
供應商依照合同約定的時間地點等條件交付物資后,采購企業應該按照合同中的數額支付供應商的貨款。若采購企業資金有限,不能及時支付全部貨款時,采購商支付給供應商的貨款占其應付賬款的比例就直接決定了供應商對這筆交易的滿意程度,進而影響其繼續與該采購商合作的積極性。因此,模型假設供應商對貨款支付情況的滿意系數為ρ,它由采購企業支付給供應商的貨款占總貨款的比例確定,用公式表示為:
四、算例
為了形象地說明貨款支付模型并與FIFO模型進行比較,下面用算例來具體說明。假設采購企業現有一筆資金C=8 000元可用于支付供應商的貨款,而應付賬款涉及三家供應商,這三家供應商相對企業的權重系數,交付物資的順序以及貨款數額如表1所示。將表1中數據帶入式(3),可得:
由此可見,與A企業現行的FIFO分配方案相比,本案例中基于供應商分類的貨款支付模型計算所得的供應商總體滿意度指標由56.25%提高到了67.5%。與傳統的領導決策法相比,基于物資分類的貨款支付模型省去了繁瑣的談判討論時間,采購部業務人員以及供應商都能清晰地了解貨款分配的原則與流程,防止腐敗發生。此外,受到領導能力和精力的限制,領導決定的分配方法對應的供應商群體滿意度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小于E*。
五、結論
拖延貨款對采供雙方都多有弊端,但企業的財務制度和資金運行模式卻往往無法支持供應部按時支付貨款的要求。傳統的領導主觀決策法和FIFO支付策略都存在缺陷,與供應商分類管理的思想不相匹配。本文提出的基于供應商分類的貨款支付模型用以解決采購方有限的資金在應付賬單中的分配問題。通過比較可以看出,該模型科學的分配方案讓供應部領導擺脫了頻繁的資金分配會議,顯著提高了供應商群體的滿意度指標,這對提升供應商與采購方合作的積極性大有裨益。同時,合理分配貨款支付額度的辦法將有助于改善制造企業的供應商管理績效和供應整體績效。當然,這種依據財務部門的資金數量被動分配的供應商貨款支付模式并不值得推薦。財務部門根據供應部的采購計劃制定財務規劃并積極籌措相應資金才是良策。
參考文獻:
[1] 趙道致, 張鳳娟.貨款支付周期對采購績效的影響分析[J].中國農機化,2008(5):8-12.
[2] 米歇爾?R?利恩德斯,哈羅德?E?費倫.采購與供應管理[M].張杰,張群,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
[3] 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M].陳小悅,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4] 陶小紅. 供應商聯盟:你們的成功即是我們的成功 我們的成功也是你們的成功——西門子的供應商管理戰略[J].價值工程,2000(3):18-19.
[5] 董國強,張翠華,馬林. 基于JIT理論的供應鏈采購模式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06(2):93-95.
[6] YAN DONG,KEFENG XU.A supply chain model of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2002,38:75-95.
[7] DELL M.戴爾戰略[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
[8] 李靜芳,崔南方.循序漸進的供應商關系管理模式[J].工業工程與管理,2003(5):53-56.
[9] 劉麗文.企業供應鏈管理的基本策略之一——物料采購管理策略[J].中國管理科學,2001,9(3):49-54.
[10] T.L.SAATY.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New York: McGraw-Hill,1980.
[11] DA-YONG CHANG.Applications of the extent analysis method on fuzzy AHP[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Research,1996,95(3):649-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