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在發展中面臨著區域化的問題,但區域化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既有張力也有阻力,區域化的快慢取決于這兩股力量的博弈。本文分析了高職院校區域化的張力與阻力,并就一些相關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高職;區域化;博弈
據統計,1997 年全國高職院校只有80所,而2007年已達1168所,占全國普通高校的61%。①高職院校的大量涌現,是十多年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大成就。高職院校在發展中面臨著區域化問題,但區域化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既有張力也有阻力,區域化的快慢取決于這兩股力量的博弈。
區域化的張力
(一)地方政府的要求
投資回報使然高職院校除少數幾所外,都是地方高校。在高職院校的籌建和發展過程中,幾乎都是地方政府投資。由于高等職業教育在提高就業率、促進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提高社會生產率等方面有巨大作用,地方政府愿意投資高等職業教育。但是,政府一方面作為高職院校的主要舉辦者和投資者,另一方面要代表當地人民的利益,根據投資─回報原則,不會無條件地投資,當然要求高職院校回報當地社會,效力當地經濟發展。
歸屬管理使然所有地方高職院校在成立之初就被明文指定:由當地政府負責籌措一切辦學經費,負責學校的領導管理。地方政府既然是高職院校指定的管理者,管理高職院校就成了分內之事。為了維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需要對高職院校的辦學方向進行指導和把關,需要對高職院校的收支狀況和辦學效益進行審計和監督,需要對高職院校的辦學質量進行檢查和評估。
權力擴張使然權力具有擴張性。高職院校是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文化力量、科技力量,不管它的歸屬權如何,地方政府都千方百計地納入自己的管轄范疇。于是,通過各種手段和途徑,加強對高職院校的管理和干預。
(二)地方公眾的要求
納稅人的權利既然高職院校是由地方財政投資的,花的是當地納稅人的錢,地方公眾當然有權要求高職院校服務當地民眾,在學生入學和就業上享受優先權。再者,為了讓各高職院校競爭有序,上級主管部門也把學校主要的招生指標投放于歸屬地。所以,高職院校的師生員工大部分都是當地人(其實,招生屬地化的做法不僅在地方高校中盛行,在部屬高校中也盛行,如北大的學生以北京人居多)。
利益相關者的訴求高職院校辦學經費有兩大來源:一是財政撥款,二是學費,而且學費的比重越來越大。既然入學的大部分學生都是當地民眾子弟,作為利益相關者,不管是學生還是學生家長,在涉及自身利益時會不遺余力地去訴求,時刻關注學校的政策動向。由于學生擇校權力的不斷擴大,他們的意見對于高職院校辦學有著巨大的影響。
精神寄托的需要一所學校,尤其是一所高校,是當地的教育、文化中心。它的興衰成敗是當地教育、文化的晴雨表,公眾自然對高職院校寄予厚望,格外關注。不少賢達愿意對家鄉的高校慷慨解囊,這既是對自己當年所受教育的回饋,也是一種精神寄托,都希望家鄉教育發達、子弟成才。
(三)特色辦學的要求
辦學特色是在高職院校辦學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被社會公認的、獨特的、優良的辦學特征。特色往往是不可替代的,至少在某個地域內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每所高職院校要發展壯大,都必須有自己的特色,因為它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如何才能做到特色辦學呢?就必須在高教性、職業性、區域性結合當中尋找。與地方經濟社會特點相結合既是捷徑,也是最有效的做法。因為每個地方都有與其他地方不同的特點,這些是不能取代的,因而是最有生命力的,也最能得到當地民眾和用人單位的歡迎。高職院校絕大多數都是市屬高校,無法與省、部屬院校一較高低,只有主動出擊,圍繞本地區的優勢行業和支柱產業,獨具慧眼,獨辟蹊徑,獨樹一幟,開設相應的專業,講市場,搶資源,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才能在眾多高職院校中脫穎而出,打出品牌,成為本地區乃至周邊地區生產力的推動力量,獲得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高職教育必須面向區域或行業經濟發展,融入區域或行業經濟發展。而很多高職院校脫離了所在區域和行業發展的實際情況,與其他不同類型地區或行業的高職院校甚至是普通本科院校盲目攀比,無法形成“地方特色”或“行業特色”。這種忽視所在區域或行業需要的辦學定位使其具有很強的替代性,甚至由于不能對接市場需求而導致生存危機,或者使其競爭力大大弱化。
(四)合理定位的需要
當前,全國的職業院校都存在橫向雷同、縱向攀升的趨勢,要想讓學校各安其命,區域化是一條出路。高職院校承擔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歷史使命,學生就近入學,不僅減輕了負擔,也開發了地方資源。就全國大局而言,也需要各高職院校安教樂教,而不是盲目合并升格。新的《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明確要求:學校事業發展規劃應符合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當然,要高職院校“安分守己”也不容易,要改革相應的撥款制度和學制,不以學校的級別撥款,而以規模和質量作為依據,同時打通中職、高職和本科院校的學制,學分互認,自由升學。高職院校的辦學目標就是培養符合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具有一定人文底蘊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其核心任務就是要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與綜合職業素質。要使培養出來的人才很好地對接區域產業發展的需要,就必須與社會緊密合作辦學。雖然高職院校已初步認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但目前還主要停留于感性認識的層面,并未能很好地進行理論提煉,更難以付諸實踐。就現狀而言,脫離社會辦學的問題還相當嚴重,不但在辦學過程中對社會辦學資源的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遠遠不夠,而且辦學目標定位也出現偏差,如脫離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片面追求“專升本”等。
區域化的阻力
(一)組織的膨脹性
就組織本身而言,任何一個組織都有擴張的內在動力。高職院校也不例外,同樣存在擴張動力,不滿足于一個市、一個省,只要可能,就想不斷擴張,甚至有的高職院校喊出“國際化”口號。這從近幾年高職院校的辦學規模飛速發展就可以得到佐證。1997年,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平均規模只有3112人,到2007年已達8571人,②其中,高職院校的膨脹最厲害。
(二)逐利的需要
在現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中,學校的行政級別越高,獲得的資助就越大,大多高職院校依靠借貸和高額學費來維持辦學,故合并升格風不斷,都想掙脫市屬的樊籬。近年來,政府的教育投資,當屬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增長最快,本已有限的高等教育資金基本上都花在四年制本科大學上了,尤其是“985”和“211”工程大學受益最大。即使國家下大力氣準備在“十一五”期間給職業教育投入140億元,但按年平均下來每年僅有28億元,可見職業教育在財政投入上處于極度弱勢地位。③其次是高校錄取機制的問題。全國各省份普遍的做法是由高職院校錄取最后一個批次上線高考生,自然使人們產生了高職教育是“次等教育”的看法,造成了高職院校招生難,新生報到率遠遠低于本科院校。所以,為學校利益著想,高職院校也需要擴張。目前,我國高職教育主要辦學層次為3年制專科,但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不滿足于現有層次的辦學,在各方面條件尚不具備的情況下,想方設法提升辦學層次。甚至有些高職院校將辦學層次升格作為追求的一個核心目標,并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三)發展的需要
隨著高等教育市場化,每所高職院校都面臨生源減少、師資薄弱、經費短缺等問題,為了學校的長遠發展,高職院校的觸角越伸越長,因為地盤越大,可獲取的資源就越多。開始是面向本市招生,然后是省內、幾個省,最后是全國、國際招生。師資隊伍的發展也一樣,選擇的范圍越廣,渠道越多元化,越能避免“近親繁殖”,質量越高。同時,擴大學校影響范圍,提高辦學知名度,有助于學校獲取更多的發展資源。
(四)國際化的需要
高職院校作為一個學術性組織,有自己的發展規律,與世界各國的高職辦學也有許多共同之處。無視市場和國內外發展動態,關門辦學,不是包括高職院校在內的廣大高校的科學發展之路。順應教育現代化、國際化的潮流,高職院校也應開門辦學,管理思想國際化,生源師資國際化,借鑒國內外高職院校的發展經驗,實現“跨越式”發展。
問題思考
(一)國際化或全國化是否一定比區域化更有生命力
我們在教育管理思想和方式上應當國際化,但在專業設置上應立足于區域經濟,與區域經濟結構相協調,在招生上立足于地方。2007年中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雖說已達到23%,④但在世界上還處于中下水平,挖掘地方生源大有作為。在辦學特色上應地方化,有地方特色才更有生命力。一流的高職院校與規模大小沒有直接關系,每一所高等職業教育院校都可以培養出受社會歡迎的高質量人才,從而贏得社會的認可和尊重。如在高職教育非常發達的德國,高職院校都是以小而精著稱于世。然而,我國很多高職院校并未真正意識到這一點,片面追求專業門類齊全,某些高職院校2~3年內專業數翻了一番。無序擴大辦學規模,造成師資隊伍、教學設施、后勤保障等教育資源的嚴重不足,教育質量不斷下滑。
(二)是否學校升格才能調整教育結構,適應經濟結構
答案是否定的,高職院校區域化是有序競爭的有效途徑。學校升降格無助于教育結構與經濟結構的和諧,會導致無序競爭,唯有學制貫通,學分互認,學生可以自由升學才能解決問題。因為經濟結構不是與學校結構直接相對應,而是通過人才結構來反映的。我國的高職院校屬于終結性教育,幾乎沒有轉學功能,從而限制了學生進一步深造的機會,有可能降低學生的就讀意愿。美國經濟很發達,高等教育也很發達,但學校也不見得都辦成本科院校,其社區學院(相當于我國的高職院校)仍然占高校的多數,仍然蓬勃發展。可見,提高教育層次結構不一定要學校升格。另外,從就業市場來看,現在和未來很長的一段時期內,高級技工還處于稀缺狀態,大力發展高職教育還是我國教育的重點方向。
(三)高職院校區域化的條件
從外圍環境來說,要高職院校安心于區域化不單是教育部門的事,國家財政、人事等部門要進行相應的改革才能實現。目前,高等學校經費撥款與高校本身的辦學質量和水平并不相關。結果,驅使那些質量和水平較高的地方高校拼命升格。因為地區差異是無法改變的現實,只有升格為國家各部委所屬高校、省屬高校或學術性高校,才能得到較多的國撥經費。一言以蔽之,隸屬關系和辦學層次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撥款數額的多少。顯然,這種機制是極不合理的。此外,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重點建設的專項撥款并沒有引入競爭機制,缺乏規范性和公正性。⑤從內部管理來說,高職院校必須形成靈活的治理結構,及時對區域經濟的變化做出反應,面向區域經濟社會靈活辦學。向上級主管部門爭取更多的辦學自主權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用好已有權力,把精力集中在如何發掘地方資源,結合區域特色辦好高職教育上。
注釋:
①②④教育部:《200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國教育報》2008年5月5日
③楊林生,牟惠康,佘雪鋒:《區域經濟發展視野中的高職院校定位研究》,《遼寧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⑤陳厚豐:《中國高等學校分類與定位問題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頁
作者簡介:
賴星華(1976—),男,江西石城人,教育學碩士,汕頭職業技術學院高職研究所助教,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