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涵
摘 要:本文通過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提出了教學模式創新的一系列新觀點。從創新教育教學理念出發,對教師的三過硬;活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增強針對性和吸引力;突出學生主體性和教學互動性,教學方式方法的多樣化;探索情感教育模式等五個方面較為全面地論述了創新理論課教學的新模式。
關鍵詞:高職高專;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7-0277-02
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一步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確立對黨和政府的信任。高職院校是面向社會,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需要的、動手能力強,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的高級技術應用性人才。我們遵循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牢牢定位于為第一線培養合格人才,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在思政理論課教學中我們作了以下研究和實踐。
一、創新教育教學理念
通過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學習和討論,進一步確立和強化了以下教育教學觀念:一是從學生需要出發、以學生成長成才為中心、堅定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圍繞學生的成長成才來做好課程建設和教學安排,促進他們全面發展。教師把教育對象——學生作為教學的出發點;無論是在教學內容上,還是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進行相應的整合,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更貼近學生的心靈,更貼近學生思想實際,更符合學生的求知欲望,更能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更能對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給予價值指導,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真正成為師生溝通的紐帶和橋梁。二是根據高職高專教育培養應用性人才的需要和高職高專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貫徹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則,在教學中,既兼顧教材體系又不面面俱到,對一些重要理論觀點充分展開,把著眼點放在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上,既注重“精”,又體現“管用”。高職高專開設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用的是和本科院校同一本教材,但授課學時比本科院校少。因此,要在教學中精選一些當前最主要、最突出、最嚴重、最迫切的問題來講深講透,切實解決學生的思想認識問題。這不僅僅是對教學內容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對教學方法改革和教學手段創新提出了新要求。三是理論聯系實際。教師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對社會現實問題、焦點問題、熱點問題以及學生關注的其它一些問題能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給予科學的回答,并引導學生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在改革開放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由于傳統價值體系的消解,現代西方價值觀念的沖擊,再加上體制轉軌過程中出現的某些法律真空,現實生活中會出現許多不正?,F象,從而影響人們對于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的堅定信念,給個人主義和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的侵襲造成可乘之機。
二、教師要做到“三過硬”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首先要具備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社會不斷從理論層面上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出新的課題,同時學生的思想也日趨復雜和多樣,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于教師。以學生為本,就是以學生的需要為出發點,以學生成長成才為中心。理論只有先進教師的頭腦才可能進學生頭腦。因此要求教師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有堅定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念,有對中國共產黨的忠誠和熱愛,對黨的路線和大政方針的深刻理解和認識,只有教師信,才可能有學生信,教師的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是完成教學任務的必要條件。
教師必須有過硬的學術水平。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質量和水平,教師就要有過硬的學術水平,緊跟學術前沿,把握最新的學術動態,要在理論的廣度和深度上不斷研究,才可能使理論變得豐滿和鮮活,賦予它強大的生命力。才能感染和激發學生對理論的興趣和探究。實踐證明,學術能力強,研究課題做的多的教師,課堂上,給學生的就多,受學生歡迎的程度就高。
教師必須要有過硬的基本功。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強大說服力來源于其內在的科學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必須依靠“以理服人”來實現,不僅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而且要做到“言之有據”。教師過硬的業務素質,是教師職業生涯的脊梁,是做好工作的根本。教師是實施教育的直接參與者,教師的業務素質關系到學生知識建構和個體素質的形成。
三、活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增強針對性和吸引力
教學內容的處理要最大限度與學生“貼近”。堅持以高職高專院校培養目標的要求、社會實踐的重大實際和學生的思想實際,作為調整課程教學內容的主線。如《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緊緊抓住課程重點、難點和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處理教材內容,效果良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緊緊抓住高職高專階段學生的生活特點和思想實際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緊密結合改革開放和大學生思想發展的實際,聯系我校大專生的特點,盡量縮短理論和現實的差距,注重知行的統一,教育學生講究做人,學會做事,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學生認同度不斷提高。
活用教材,不照本宣科,而是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的需要不斷充填新的內容,把課堂理論學習與社會現實和學生的思想實際結合起來。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時代、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補充新的教學內容,選擇新的案例,把最鮮活的、最有時代氣息的內容及時奉獻給學生。
四、突出學生主體性和教學互動性,教學方式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是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關鍵。突出學生主體性、推進師生互動,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方法改革的主線。在課堂教學上,堅持以教師為主導,進行啟發性、引導性教學,同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真正做到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成為學習的主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的教學,讓課堂教學活躍起來,呈現出生氣和活力?,F在,課堂專題討論、辯論、演講、案例分析等已成為老師們普遍采用的教學方式;教師精心選擇利用電視、報紙、書刊上的最新案例開展教學,極大地引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教學效果不斷提升;教師在如何把課講活上下功夫,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感染力,讓教學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把課真正上到學生的心里,并逐漸轉化成學生的學習生活的動力。如《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的老師結合毛澤東、鄧小平的人生經歷,對大學生進行成才的教育,增強課程的教育功能,效果很好。
五、探索情感教育模式
這種教育模式主要有認知沖突引導和體驗內化兩類。
(一)認知沖突引導模式
認知沖突引導模式主要解決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動機問題,是利用學生的認知沖突,激起學生的好奇心,驅使學生主動探索,從而引導他們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這種模式是從三個方面開展:
一是熱點難點問題:“探究-解惑”式。由于社會生活環境的多變性和復雜性,熱點難點問題不斷出現,大學生對此既好奇又困惑。教師以此為切入點,激發其學習興趣,引導其探究,解答其疑惑,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二是對比事例:“比較-教育”式。從生活中選取具有對比意義的例子,首先分析對比人物所選擇的價值觀及其選擇的后果,然后指出正確的價值觀,最后依照正確的價值觀選擇行動,以此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三是問題討論:“反思-引導”式。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通過設置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中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念,教師通過價值澄清,幫助學生辨認自己的價值觀念以及這些價值觀念與其他價值觀念的關系,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二)體驗內化模式
體驗內化模式是通過在思想政治課堂中情感氛圍的創設,讓學生在積極的情緒體驗中認同教材中所倡導的思想觀點,心悅誠服地接納教育者的觀點。同時,通過情緒感染,利用情緒的調節作用,使學生產生移情、內疚等道德情緒體驗,糾正不良行為,促進高尚行為的形成。這種模式可以從六個方面開展:
一是“語言感染-興趣激發”式。優美的語言不僅活躍課堂氣氛,感染學生的情緒,還可與學生交流思想,傳遞情感,升華情操。因此,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學會運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認識。
二是“三心”-感動-接納式。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是知識的教育,也是情感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學生充滿愛心、關心和耐心,往往會激起學生對教師的敬佩感和信任感,從而樂于接受教師所講的道理。
三是“激勵-信任-促進”式。當學生做了有益的事,要從道德上肯定,使之產生愉快的體驗;做了不道德的事,要幫他們分析原因并指出正確的做法,促使他們糾正錯誤。
四是“高尚品格-移情-接受”式。如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具有高尚的品格,會直接感染學生,學生就會將對老師的敬佩轉移到課程中,自覺地接受教學的內容。
五是“榜樣-崇拜-模仿”式。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之一,而這種習慣的養成離不開榜樣示范。在榜樣示范時,要選取學生崇拜的人物、令他們感動的人物,通過對榜樣人物的認同、崇拜,進而模仿其行為。
六是“踐行-整合-提高”式。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激發其情感體驗,加深領會,不失為增強教學效果的一種有效途徑。如到油田、企業、社區和農村中實踐,喚起他們強烈的情感體驗,以此引導他們更加認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知識,并通過多種形式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從而達到知行的統一。
參考文獻:
[1]李衛紅.統一思想,明確任務,扎實工作,高質量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方案[J].教學與研究.2006,(6).
[2]楊光.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方案及其實施[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4).
[3]潘曄,高校教師踐行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7).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