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鏞
中圖分類號:TN949.19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6-075-01
摘要:中電子交流有廣泛、開放、隱蔽、多樣、靈活等諸多特點,但也有信任、安全以及淡化人際關系和成癮等弊端。必須對其全面認識,以更好造福人類。
關鍵詞:電子交流;互聯網;人際交流
本文中所指的電子交流,主要是指運用互聯網和手機等電子傳播工具,進行遠距離的交流方式。這是與共處于同一個空間、不依靠任何媒介進行面對面信息溝通截然不同的交流方式,它以其強大的功能正在對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發揮超乎想像的影響。為使其更多地造福人類,不能不對其利弊得失有較為清醒的認識。本文僅從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視角,談談粗淺看法。
一、電子交流方式與傳統的交流方式相比較
1.廣泛性。目前,互聯網已經成為連接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的信息交流主干道。
2006年12月31日,中國內地網民達1.37億,至2008年6月,已增至2.53億,短短一年半時間幾乎增長一倍。同樣,在近6年里,我國手機短信的發送量增長了數百倍,平均每天有十數億條短信在指端傳遞。從世界范圍看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在不久的將來,當“IPV6可以給地球上每一粒沙子分配一個域名”成為現實的時候,電子傳媒就可以在全球60億人之間建立起連接每一個人的交流通道。這樣大的規模,是任何交流工具都無法比擬的。
2.開放性。對于普通人說來,要在一般的大眾媒體上發布信息,與他人實現交流,往往受到諸如文字能力、認識水平、信息內容、甚至財產多少的限制,并不是一件隨心所欲的事。但是,作為電子交流主要手段的互聯網則無此限制,只要你不發表違法言論,盡可以隨意發言。你對什么有興趣就可以談什么,你有什么看法就可以毫無顧忌地說出你的看法。而且,你的言論面對的是全世界的網民,其影響力比一般的傳統媒體還要大。這種開放性,是其他任何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
3.隱蔽性。利用互聯網進行信息溝通,交流雙方是不見面的,他們之間交流的內容也
沒有第三者知道。在以文字形式提出意見或發表文章時,也不必屬真實姓名。雖然網站管理人員可以查知你的IP地址,但卻不知道你的真實身份。網上注冊也不必非要用真實的個人資料。這就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從而為一些特殊的交流需求大開方便之門。
4.多樣性。互聯網這種電子交流方式,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可以實現多種多樣信息的立體傳送。它既可以傳送文字,也可以傳送圖像和聲音。這種技術,真正把“多種媒體”的功能集中于一身,在互聯網產生以前,人們對這種傳輸信息的方式只能是在想像中出現,而現在已經變成現實。
5.經濟性。互聯網上的溝通是比任何其他交流方式都要節約的。親人遠隔重洋,可以在網上通話;遠程傳遞文件、圖書等資料,可以用電子郵件瞬間解決;需要向多人傳達信息或布置任務,可以通過網絡召開會議;發送一條手機短信,其費用微乎其微。對于在網上進行營銷活動的商品交易領域說來,就更是如此。
6.靈活性。電子交流是可以全天候為人類服務的工具,只要線路暢通,只要交流雙方愿意,就不存在任何交流限制。你可以隨時隨地與對方聯系,哪怕是在凌晨與午夜,哪怕是外面大雨傾盆。即便交流對象不在線上或未開手機,你的郵件或短信照樣可以發給他。上網的電腦有了便攜式,手機更可以帶在身上,不受時間與距離的限制,其靈活程度不言而喻。
二、信息交流存在的弊端
電子交流作為社會科技進步的產物,已經成為人們離不開的一種得心應手的工具。你足不出戶即可知曉天下大事,鼠標輕擊即能購來中意之物。此外,享受與世界各地友人網上聚會聊天的樂趣,體會發貼得到八方援助的喜悅,更是能讓你感受電子交流帶來的神奇和美妙。那么,這種交流方式是不是只有利益,而不存在弊端呢?當然不是。以下幾點,當是它的主要問題:
第一,信任問題。在人際交流過程中,信任是一切交際的基礎。互聯網提供的是一個虛擬的交流空間,對任何人都敞開著大門,所以會讓人產生一種不信任感,網上也確實存在著大量虛假信息和垃圾文字等東西。由此構成了電子交流的一個主要障礙。
第二,信息安全問題。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在信息的傳遞中難以確保信息不被刪改、偽造、截取和濫用。雖然目前各種關于網絡安全的技術措施不斷完善,但任何技術都不可避免的存在漏洞,這就給一些存心不良的人以可乘之機。
第三,電子交流的頻繁運用正在起到淡化人們關系的作用。比如逢年過節,發一條短信作為對親人、朋友的問候,而不必大老遠地跑去登門拜訪,這雖然方便快捷,簡單省事,但卻起不到見面時那種感情溝通的作用,而且由于電子交流可以使用復制技術,短信內容往往又是轉發一個現成的帖子,這就更加降低了感情的濃度;再比如人們之間有些相關的事務需要溝通處理,有些信息需要告知,一個電話打過去,或是一個帖子發過去,也就大致解決了問題。長此以往,交往頻率就會越來越低,個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就會越來越大,最終使得個人之間的關系變得不夠穩定。許多人越來越習慣于單純的依靠某種媒介如聲音、文字來與人交流,逃避現實中的面對面傳播,逐漸形成人際傳播中的“媒介依存癥”。人們之間的聯系看起來越來越多,但是卻也越來越浮于表面化、形式化,內心的疏離感和孤獨感并不會得到緩解,反而會產生更多的焦慮和孤獨感。
第四,電子交流存在使人沉溺于網絡的副作用。迷戀網絡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與他人、社會直接接觸的機會,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需要。這容易加劇人們的自我封閉,造成人際關系的淡化,使人趨向孤立、冷漠和非社會化,甚至導致人性本身的喪失和人性的異化。正如精神病專家托尼諾所說:“長期的網上沖浪會漸漸失去自我、改變個性。”
上述這些不足之處,其實并非電子交流這種工具本身的過失。在對工具的運用上,其利敝完全取決于人的態度和作法。正如火種,既可以造福,又可以成災。只是我們在分析這種工具的特點時,卻不能不指出這些來,以便對其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參考文獻:
[1]崔思玲《人際關系對話錄》1999年版
[2]鄔曉鷗《網絡營銷與信息交流》載《情報科學》2003.5
[3]時統宇:《收集短信火暴的文化基因》,《青年記者》,2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