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軍
摘要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地位凸顯,勞動力權的確認、設定和保護逐漸受到理論界和各個國家的重視。本文指出對勞動力權加以深入的研究,無論是對經濟法學未來的發展還是對國家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文中從勞動力權的概念及內涵入手,分析了勞動力權的主體、性質,并將其與勞動權加以區分,最后指出勞動力權屬于經濟法的基本權利范疇。
關鍵詞勞動力 勞動力權 基本權利
中圖分類號:D9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016-02
勞動力權理論是基于法權理論之上的現代物權理論,是對傳統物權理論的深化與突破。民法只注重保護主體人身之外在物的權利,而對保護主體之內在物(勞動力)的權利上存在缺失。勞動力權是經濟法上新設的權利,是對主體之內在物的保護,通過主體以其內在之物(勞動力)與外物相結合、創造財富并最后分享財富的權利去實現。
一、勞動力權的概念及內涵
(一)勞動力概述
研究勞動力權要先從其客體勞動力入手。所謂勞動力或勞動能力,可以被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勞動力是潛藏在人身體內的勞動能力,包括體力、腦力、體能、技能等要素,在生產過程中勞動力的使用通過勞動表現出來。勞動力與勞動者具有不可分離性,是人身體的一種自然力。
(二) 勞動力權的概念及內涵
所謂勞動力權,是指自然人對存在于自己體內、天然屬于他所有的勞動力為滿足自己生存和發展利益所用的權利。完整的勞動力權內容應包括:1.勞動者維護其勞動力再生產的權利,即保障勞動者基本生活的貨幣和實物支付及享有適度的工作強度和工作穩定性。2.勞動者自主支配勞動力的權利,即勞動者對自身人力資源的支配權,有權根據市場勞動力價格信號合理的配置自身的勞動力,以獲取較高的勞動力價格。3.分享權,即主體對其所創造的財富進行分享的權利。分享共同創造的財富其實是對勞動力人力資本的一種支付。在一定意義上,勞動者可以看成一種人力資本,根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物質資本本身并不能創造新的價值,只會發生價值形態的轉變,只有勞動者才是剩余價值的源泉,換句話說,人力資本是價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價值的源泉。因此,要突破傳統的法律,對勞動力權加以保護。
二、勞動力權的主體
筆者認為,勞動力權的主體包括勞動者(采狹義,指直接生產勞動的投入者),企業資本決策的投資者、管理者,企業,國家和行使經濟職能的社會團體。這是因為:
第一,在企業中,企業的物質資本本身并不能增值,只有投入了勞動,才能創造剩余價值。要想實現企業的增值保值,創造增量利益,離不開勞動者的生產勞動,投資者的決策勞動(投資決策和如何實現其投資決策),和管理者的管理勞動。因此,在企業資本保值后,投資者,投勞者和管理者應分別享有對剩余價值的分享權,即剩余索取權,剩余激勵權和剩余提成權。在法律制度設計上,需從法理上突破民法物權理論,確保他們的勞動力權得到保護。
第二,對經營者來說。隨著產品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經營者出資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組織產品生產,一方面日益受到買方市場、社會消費力不足和經濟危機的限制;另一方面還日益受到不正當競爭、壟斷等的困擾。這使他必須日益把自己當作勞動力來使用,也即需要對投資決策、企業運作機制構建和生產過程監督管理等付出各種復雜的、艱辛的勞動,因而對雇主而言也同樣存在所用權的問題。不過,這還需要通過市場規制法和宏觀經濟法所規定的公平競爭權和經濟安全權來體現。
第三,國家和行使經濟職能的社會團體也是勞動力權的主體。國家在全球范圍內是一個競爭主體,要參與合作與競爭,中央政府與市場主體之間也要合作,共同創造增量利益。行使經濟職能的社會團體實行行業自治、社會自治,對經濟活動進行管理、監督,規范和促進市場經濟活動。國家通過宏觀調控功能,社會團體通過經濟管理功能來解決各主體在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利益沖突問題,協調本國經濟的運行,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三、 勞動力權的性質
(一)勞動力權是一種內物權
勞動力權理論是基于法權理論之上的現代物權理論,是對傳統物權理論的深化與突破。勞動力權是一種內物權,它不同于人們對投入企業的物力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權利(民法所稱的物權、外物權)。民法學所稱的物權中的物,指的是存在于人體之外,人力所得以支配并能滿足人的生活需要的有體物和自然力。在這里,構成物權客體的要素,除了“存在于人體以外”,只需具備三個要件,首先是這種物是客觀存在的物;其次是法律關系主體能夠加以支配的物;最后是能夠滿足人類社會生活需要的物。由此看來,人的勞動力無疑可以構成物權客體,構成勞動力權的物質基礎。因為:1.人的勞動力也是一種自然力,只不過有別于其他自然力,是一種存在于“人體之內”的特殊自然力;2.人的勞動力也是法律關系主體能夠加以支配的物,不僅可以為自己支配,還可以出賣給他人而受他人支配;3.人的勞動力是可以滿足人類社會生活需要的物,而且,這種物是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發生物質變換的根本要素,因此,人的勞動力可以構成物權客體,成為勞動力權的權利基礎。綜上,勞動力是一種內物權,而投入企業的物力資本和人力資本所構成的注冊資本,對人來說仍是外物,仍只可享有民法意義上的物權或外物權。
(二)勞動力權是一種新的發展權
目前人權已發展到第三代,即發展權。1980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發展權宣言》,確認“發展權利是一項不可剝奪的人權,由于這種權利,每個人和所有各國人民均有權參與、促進、享受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發展,在這種發展中,所有人權和基本自由都獲得充分實現?!眲趧恿嗖粌H是一般意義上的人權,更是一種新的發展權。勞動者首先要有做人的權利,這種“做人的權利”不僅僅強調一種抽象的人格平等,更要注意具體物質領域的相對公平。它表明除了依靠勞動力謀取生存之物外,勞動者更應在勞動中體現自己主體性意志,并能利用自己的意志來控制自己的勞動力,去創造和分享產品,而非單純地成為別人致富或獲取利益的工具。
勞動力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權,不僅要實現勞動者個體的近期發展和遠期發展,更要實現勞動者個體的普遍發展和持續發展。而且,在市場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后兩者的意義至關重大,因為它不僅可以為勞動者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獲得發展權益提供理論上的正當性說明,在實踐中還可以構成權利義務分配機制的法理基礎,促進企業資產保值增值。因為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勞動者的生存與發展問題通常都依賴于企業這種組織體,依賴于這種組織體中特定勞動者(企業投資決策者、企業經營管理者和企業的直接生產者等)共同運用自己的勞動力,利用企業資產,協作進行財富創造,并最后通過勞動貢獻的大小分享企業利潤,實現自身的生存與發展。
四、勞動力權與勞動權的比較
勞動力權是隨著市場經濟與社會化大生產出現的一種新興的權利,是勞動者由于使用其擁有的勞動力而引起的收益的權利。勞動權是指有勞動能力的公民能夠獲得勞動就業機會并按照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取得報酬的權利。兩者有很大的區別。
(一)產生的背景不同
勞動力權產生于社會化大生產,在市場經濟完全成熟的階段才確認勞動力權。而公民的勞動權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產物,當時的工人階級爭取勞動權是為了獲取勞動就業的機會,改善勞動條件和工作環境以及提高工資,改善待遇。
(二)界定的角度不同
勞動權這一類權利概念是從行為角度界定,是勞動者具有的勞動的權利。與勞動權相對應的下位具體權利有生產權、消費權、競爭權、決策權、國民經濟管理權等。因為這里作為勞動權所保護的客體的勞動具有廣泛的外延,不僅僅是工廠中工人的生產性勞動,決策者的決策行為、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競爭者的競爭行為都視為勞動,只是勞動的具體表現形式與內容不同而已。勞動力權這一類權利概念是從物的角度界定,是對人身體內的勞動力的權利。同樣道理,生產力權、競爭力權、消費力權是勞動力權的下位概念,這里的生產力、競爭力與消費力可以看作是勞動力的不同表現方式。
(三)內容不同
勞動力權包括勞動者維持其再生產的權利、勞動力自主支配的權利、以及對企業利潤的分享權,而且,勞動力權強調的是對企業利潤的分享權。勞動權包括四項內容:就業權;公平獲酬權;自由擇業權;安全衛生享有權。勞動權中的報酬指的是勞動者的工資,勞動者獲得工資與企業是否贏利無關,而勞動力權強調的是剩余分享權,與企業贏利虧損相關聯。
(四)性質不同
勞動權是人的基本權利,是一種生存權。在當時工人階級開展武裝斗爭是因為他們的工作條件與工資待遇太差,無法維持其自身的基本生存。確認和保護勞動權就是保障勞動者獲得工作機會,改善勞動者的工作條件以及工作待遇。而勞動力權是一種發展權,勞動者不僅可以通過他們的勞動獲得收入,而且可以憑借其勞動來分享企業利潤,使勞動者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出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所以說勞動力權是一種發展權。
勞動力權和勞動權存在很大的區別,但是,并不是說兩者是毫無關系的,勞動力權的實現需要借助勞動權的實現。因為勞動力的直接使用就是勞動,即勞動力使用權要通過勞動來表現。勞動力權與勞動權是權利客體不同的角度來劃分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勞動權應該是勞動力權的基礎性權利,人們通過從事各種具體勞動,產生不同勞動關系,在勞動關系中產生具體的勞動力權??梢娛峭ㄟ^實現勞動權來表現勞動力權的實現過程。
五、勞動力權在經濟法權利中的地位
經濟法主體的基本權利范疇是經濟法學研究中的一個難點。與經濟法關系密切的相鄰法律部門有民法、行政法等。民法中確立了財產權、人身權兩大基本權利,其中財產權又分為物權、債權,而知識產權則兼具有財產、人身兩項權利內容。行政法中,作為行政管理主體的行政機關,享有行政許可權、行政強制權、行政處理權、行政處罰權等;而作為行政相對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則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以及法律救濟權。經濟法還只有一些分散的、具體的權利規定,還沒有出現類似民法、行政法那樣統一的、基本的權利范疇。學術界常見的表述方式,一是采用“政府經濟管理職權”的提法,這在縱的方面難以與行政法劃分邊界;二是采用“經濟權利和經濟義務”的提法,這在橫的方面也難以與民法分清視野。
權利乃法律之核心,經濟法也應如是。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基本的法律部門,調整特定經濟關系的經濟法和以經濟法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經濟法學,也必須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范疇和原理,而首先則須為經濟管理主體、市場活動主體確立基本的權利。這對經濟法學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筆者認為,勞動力權應被確定為經濟法基本權利范疇。主要理由有:第一,基于上文的分析,勞動力權是一種內物權,一種新的發展權,勞動力權由經濟法確定和保護,是必然的。經濟法統轄的是財富創造領域,調整的是財富創造、實現與分配關系。而勞動力權正是通過主體以其內在之物(勞動力)與外物相結合、創造財富并最后分享財富的權利去實現的。第二,無論是微觀經濟領域的經濟法,還是宏觀經濟領域的經濟法,勞動力權都貫穿于整個經濟法,是經濟法中的母體性權利。第三,從經濟法發展趨勢來看,它將對勞動力權作出更加全面的確認、設定和保護。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和國際競爭的加劇,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物質財富的增長,在過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物質資源的直接占有將轉向主要取決于人的知識和能力。因此,過去主要依賴傳統法來保護財產權也必然要轉向主要依賴經濟法等現代法來保護勞動力權。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陳乃新.論勞動力權是經濟法的基本權利范疇.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8(4).
[3]陳乃新.經濟法內物權及其應用.湘潭大學學報.2002(1).
[4]賀代貴,陳乃新.勞動力權理論及其解釋.光明日報.2007-5-19.
[5]程信和.經濟法基本權利范疇論綱.甘肅社會科學.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