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 情
摘要“艱難情形”規則作為《國際商事合同通則》(以下簡稱《通則》)中規定的重要規定一直在國際商事貿易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在《通則》中除規定了“艱難情形”規則之外還規定了“不可抗力”規則,我國合同法中僅對“不可抗力”規則作了規定,而對類似艱難情形的規定仍屬空白。盡管曾經在合同法草案中提出“情勢變更”原則,但仍因各種原因未能在合同法正式稿中應用。在國際貿易日益繁榮的今天,我國應盡快在《合同法》中明確確立情勢變更原則,以適應合同的發展,彌補現行立法的不足。
關鍵詞艱難情形 不可抗力 情勢變更
中圖分類號:D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059-02
“艱難情形”規則是《國際商事合同通則》(以下簡稱《通則》)中的一項重要原則,是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在合同關系中的具體運用。在國際商事交易中,“艱難情形”主要解決因經濟環境異常變動所造成的合同履行困難以排除因情勢變更導致的顯失公平結果,平衡、協調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維護社會公平上和經濟流轉秩序。在英美法系中“艱難情形”規則多被稱為“合同受挫”或“合同落空”;在大陸法系國家則通常被為“情勢變更”原則。我國《合同法》中對此沒有相應的規定,與此相似的僅有關于“不可抗力”的規定。
一、“艱難情形”規則
“艱難情形”原則最初是因為德國通貨膨脹嚴重致使按照原來的條件履行合同對合同一方極為不公而由德國法院提出,法院根據民法典的誠實信用原則對艱難情形提供救濟。《通則》對“艱難情形”原則做了詳細的規定。
(一)構成要件
《通則》6.2.2中對“艱難情形”下了定義:艱難情形是指由于一方當事人履約成本增加、或由于一方當事人所獲履約的價值減少, 而發生了根本改變合同雙方均衡的事件,并且(a) 該事件的發生或處于不利地位的當事人知道事件的發生是在合同訂立之后;(b) 處于不利地位的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不能合理地預見事件的發生;(c) 事件不能為處于不利地位的當事人所控制:而且(d) 事件的風險不由處于不利地位的當事人承擔。
所謂“根本改變”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一方當事人的履約成本大幅度增加;二是一方當事人從對方履約中獲得的價值大幅度減少。根據合同約束性的一般規則,只要有可能,合同就應當得到履行,除非遇到了使雙方均衡發生“根本改變”且同時滿足以下四個條件的情形才能援引“艱難情形”原則。
第一,事件的發生或者當事人知道這些事件是在合同訂立之后。如果該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就知道了這些事件,那么就應當將這些事件納入考慮,之后主水能再援引艱難情形。
第二,處于不利地位的當事人不能合理預見這些事件。有時情況的改變是漸進的,但是這些情況改變的最終結果卻可能構成艱難情形。如果在合同訂立之前這些改變就已經開始,那么除非改變的速度在合同有效期內急劇增加,否則不能援引艱難情形。
第三,事件是處于不利地位的當事人所無法控制的。只有在該事件不能被處于不利地位的當事人所控制時才構成艱難情形,但通則并沒有對當事人應付諸何等努力以控制該事件做出規定。
第四,處于不利地位的當事人必須沒有承擔該事件的風險。
(二)法律效果
“艱難情形”只與未完成的履行相關,如果對合同均衡的根本性改變發生在只履行了部分合同義務時,那么艱難情形只能對尚待履行的那部分義務有效。當合同出現艱難情形時,處于不利地位的一方當事人有權要求重新談判。提出此要求應毫不遲延,并說明提出要求的理由。處于不利地位的當事人并不會僅僅因為未能毫不遲延地提出要求就喪失要求重新談判的權利,但遲延可能影響到查明艱難是否真正存在,以及該情形對合同的影響。說明要求重新談判的理由是為了使對方當事人更好地判斷該要求是否正當,不完整的要求將被視為沒有及時提出要求,除非主張艱難的理由明顯到無需在要求中說明的程度。在援引艱難情形時,合同仍然有效,重新談判的要求本身并不能使處于不利地位的當事人有權停止履約,其原因在于艱難的例外性和濫用該救濟手段的風險的存在。停止履行僅在極端例外的情況下才是正當的。
如果當事人在合理時間內不能達成協議,任何一方當事人均可訴諸法庭,法庭如果認定存在艱難情形,只要合理,法庭可以在確定的日期并按確定的條件終止合同,或者為恢復合同的均衡而修改合同。
二、《通則》和我國關于“不可抗力”的規定
(一)《通則》關于“不可抗力”的規定
《通則》在第七章對不可抗力作了規定,但其中的概念涵蓋了普通法的目的落空、履行不能和大陸法系的不可抗力,但卻不同于其中任何一項制度。《通則》之所以使用“不可抗力”一詞,是因為它在國際貿易實踐中已廣為人知。
1.構成要件
《通則》在第七章“不履行”部分對不可抗力做出了規定。第7.1.7條(不可抗力)第一款規定:若不履行的一方當事人證明,其不履行是由于非他所能控制的障礙所致,而且在合同訂立之時該方當事人無法合理地預見,或不能合理地避免或克服該障礙及其后果,則不履行方應予免責。
《通則》條文本身并沒有規定何謂不能合理預見、避免或克服,但其評論中的范例表明,壟斷所造成的標的物價格上漲即便達到10倍之巨,也是可以預見的,因而不構成不可抗力;而政府的外匯管制則是當事人無法合理避免或克服的。
《通則》第7.1.7條第一款對不可抗力的定義是對其一般特征的必要概括。鑒于國際商事合同通常會包括更為明確詳盡的規定,因此《通則》允許當事人適當修改該條的內容以使之符合具體交易的需要。
2.法律效果
根據《通則》7.1.7條第一款,若一方因不可抗力不履行,該方可以免除不履行的責任。如果不履行是根本性的,該條并不限制未獲履行的一方當事人終止合同的權利。即在一方當事人因不可抗力不履行合同而該不履行又是根本性的情況下,不履行的一方無需承擔違約責任,同時對方當事人有權根據有關法律終止合同。適用本條規定,是為了免除不履行方損害賠償的責任。
第二款和第三款規定:若障礙只是暫的,則在考慮到這種障礙對合同履行影響的情況下,免責只在一段合理的期間內具有效力;未能履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必然將障礙及對其履約能力的影響通知另一方當事人。若另一方當事人在未履行義務方知道或應當知道該障礙后的一段合理時間內沒有收到通知,則未履行義務方應對另一方當事人因未收到通知而導致的損害負賠償責任。
在許多情況下,不可抗力的障礙并不會從根本上阻止履行,而是造成履行遲延,本條的效果為履行提供了一段額外的時間,免責僅在這種障礙對合同履行造成影響的合理期間內有效。且未履約方負有通知義務,且對未通知而導致另一方的損害負賠償責任。
(二)我國關于“不可抗力”的規定
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五十三條對不可抗力下了定義,本法所稱的“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第一百零七條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我國構成不可抗力必須具備以下要件:
1.不可預見的偶然性
不可抗力所指的事件必須是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不可預見的事件。在正常情況下,判斷其能否預見到某一事件的發生有兩個不同的標準:一是客觀標準,即在某種具體情況下,一般理智正常的人能夠預見到的,該合同當事人就應當預見到。二是主觀標準,就是在某種具體情況下,根據行為人的主觀條件,如當事人的年齡、發育狀況、知識水平、職業狀況、受教育程度以及綜合能力等因素來判斷合同當事人是否應該預見到。
2.不可控制的客觀性
不可抗力事件必須是該事件的發生是因為債務人不可控制的客觀原因所導致的。債務人對于非因為可歸責于自己的原因而產生的事件,如果能夠通過主觀努力克服它,就必須努力去做,否則就不足以免除其債務。在我國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形:(1)自然原因引起的自然現象;(2)政府行為;(3)社會異常事件。
可見我國法律中規定的“不可抗力”與《通則》中的“不可抗力”基本上是一致的,但《通則》對于不可抗力的法律效果有更為詳細的規定。
3.艱難情形與不可抗力的區別
艱難情形和不可抗力有相似之處,都是合同訂立以后終止以前發生的, 不能預見,不能控制,風險不由一方當事人承擔等,但《通則》對二者都做出了規定,說明二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1) 事件的客觀表現不同。艱難情形一般表現為影響合同履行的社會經濟形勢的劇變。這些事件導致了一方當事人履約成本增加,或所獲履約的價值減少,根本改變了合同雙方的均衡關系。不可抗力一般表現為影響合同的災難性事件,即包括自然力量造成的災難性事件,又包括社會的異常行動; (2)二者的目的不同。當事人援引不可抗力,其目的是追求事件發生后對其不履行合同的免責,法律后果是延遲履行或解除合同。如果當事人援引艱難情形,其目的首要是為了恢復合同均衡而進行重新談判,以便使合同已經修改的條款繼續有效,其最終目的是希望合同得以履行;(3) 二者的立法初衷不同。艱難情形是為避免合同履行顯失公平。不可抗力是為了在災難性事件造成合同的履行不能后,免除不履行方承擔損害賠償的責任 。(4) 艱難情形通常是不會在合同中被明確援引,即使被援引通常多與長期合同相關。盡管艱難情形不排除在短期合同中被援引,但是它往往與長期合同有關。而不可抗力通常會在合同中被明確援引,而且不論短期與長期合同都比較常見;(5)二者的解決程序不同。不可抗力適用程序簡單,而艱難情形適用程序就復雜得多。主張不可抗力只需做出單方通知行為,而主張艱難情形則需要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協商,甚至法院的介入。
盡管二者存在著這些不同,但仍有一些客觀情況很難區分共是艱難情形還是不可抗力,在這種情況下《通則》允許受事件影響的一方當事人選擇不同主張的靈活作法,如果主張不可抗力,只要做出單方通知行為,便可免責,其目的在于免除其不履行的責任;而主張艱難情形則需要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協商,甚至法院的介入。即《通則》并未賦予處于不利地位的當事人以單方的權利, 僅能在與對方達成合意的基礎上變更合同。如果達不成協議, 才能訴諸法院解決,無權單方變更或終止合同。選擇這種作法的當事人一般希望重新談判合同條款,以便使合同經修改后存續。選擇適用不可抗力條款的確可以避免復雜的程序,不需經過談判或法院介入,省錢、省時,但對于合同一般商人仍然希望能夠盡管達成,艱難情形原則可以說是雙方當事人達成合同愿望的條款。
我國僅對不可抗力進行了規定,對艱難情形原則的規定仍是空白。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著手起草新的合同法時,曾對與艱難情形十分相似的“情勢變更”原則十分關注。從1995年學者提出的《合同法草案建議稿》,到全國人大法制工作委員會向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的《合同法(草案)》審議稿第77條,都規定了情勢變更原則,即“由于客觀情勢發生異常變動,致使履行合同將對一方當事人沒有意義或造成重大損害,而這種變化是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不能預見并不能克服的,該當事人可以要求對方就合同的內容重新協商;協商不成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解除合同。商業風險不適用前款規定。”但這一原則在立法審議中未被通過,究其原因,立法機關的解釋是:“關于情勢變更制度,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在合同法起草過程中,就有不同意見,這次大會審議,就有不少代表提出,根據現有的經驗,對情勢變更難以做出科學的界定,而且和商業風險的界限也難以劃清,執行時也難以操作……法律委員會建議對此不做規定。”可是隨著商業的發展,現實的商業活動中這種情勢變更的情況越來越多的出現,不能因為"難以界定"就不做界定。艱難情形(在我國或稱情勢變更)與不可抗力都體現了合同雙方當事人對合同達成的希望,對兩種情況均應做出規定。我國合同法應盡快在《合同法》中明確確立情勢變更原則,以適應合同的發展,彌補現行立法的不足。
參考文獻:
[1]張玉卿.國際商事合同通則2004.中國商務出版社.2005.
[2]唐瓊瓊.不可抗力之免責制度比較研究.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2006.
[3]殷武.《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的“艱難情形規則”對我國合同法的借鑒意義.社會科學家.2004.
[4]馬俊駒.我國債法中情勢變更原則的確立.法學評論.1994.
[5]畢秀麗.關于在我國確立艱難情形原則的立法思考和建議.研究生法學.1998.
[6]梁東新.從《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的有關規定看情勢變遷與不可抗力的差異.法學.2000.
[7]喬松,吳津.簡論我國立法確立和完善情勢變更原則的若干問題.今日說法.2004.
[8]郭洪俊.艱難情形與不可抗力的區別及其不同法律效果探討.現代法學.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