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琴 劉 娟
摘要證據不足不起訴在終結程序上具有相對性的法律效力,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司法解釋的形式肯定了在發現新證據符合起訴條件時,可以提起公訴,但未對具體操作流程予以規定。本文擬從重新啟動權、不起訴決定撤銷權的行使和時效規定等方面進行程序建構。
關鍵詞不起訴 重新啟動權 時效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068-01
一、證據不足不起訴后重新起訴的依據
不起訴決定作為一項司法決定,具有確定力和拘束力,不能任意改變。但是不起訴作為一種階段性程序終止決定,畢竟不同于人民法院的司法判決,人民檢察院作出不起訴決定,并不表明被不起訴人將永遠不會因同一事實而受到刑事追究,人民檢察院在符合法律要求的情況下可以重新提起訴訟。誠如臺灣學者蔡墩銘、朱石炎所言:“案件不經處分,無非追訴權之不行使而已,對于同一案件不過限制其再行起訴而已,該案之起訴權依然存在,并未因而消滅,遇有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或者原處分所憑證物已證明其偽造,或所憑之證言,鑒定或通譯已證明其為虛偽,或所憑之通常法院或特別法院之裁判已經確定判決變更,或參與偵查之檢察官因該案件犯職務上之罪已經證明者,得再行起訴。”①因此,對于公訴機關作出的不起訴決定的案件,如果有了新的證據或發現新事實,符合法律規定的起訴條件的,公訴機關應依職權撤銷之前的不起訴決定,依法提起訴訟。我國最高人民檢察院也以司法解釋的形式確認了證據不足不起訴這一相對性法律效力。根據《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二百八十七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在作出證據不足不起訴后,若發現新的證據,符合起訴條件的,可以提起公訴。據此,證據不足不起訴后重新起訴包含兩方面條件:發現新的證據、符合起訴條件。
二、重新起訴的價值考量
證據不足不起訴后重新起訴,既是人權保障的價值追尋,也反映了實體正義的要求。我們在提倡人權保障的時候,不僅僅是指對犯罪嫌疑人的人權保障,同樣要保障被害人的人權,二者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是刑罰的目的,為懲罰犯罪而存在的刑罰,其正當性根據正是基于對無辜者權利的尊重和保護。對于符合起訴條件的犯罪嫌疑人提起訴訟,行使國家的追訴權,其目的是懲罰犯罪,進而更好地保護被害人的權利。對證據不足不起訴案件的再行起訴其實也反映了檢察機關對事實真相的努力追求,是我國刑事訴訟法中的以事實為根據原則的體現。如果不起訴決定作出后發現了新的證據,符合了起訴條件,使不起訴決定失去了正確和合法的前提,而檢察機關知錯不糾,知錯不改,刑事訴訟懲罰犯罪的功能就會人為減損,從而使法律失信,其帶來的社會危害將是無法估量的。所以,基于有錯必糾,實事求是的原則,之前由于證據上存在疑問而推定的無罪,就應該讓步給事實上的真實,最終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重新起訴的程序建構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二百八十七條的規定,肯定了公訴機關對證據不足不起訴案件的追訴權。但是,該條規定并未對重新提起公訴的啟動機關,辦案期限,是否撤銷原不起訴決定等一系列具體程序操作問題作予以規定,僅有一個原則性的規定卻無具體操作細則,導致在司法實踐過程中承辦人員無所適從,也易造成實際操作上的不統一。由于沒有相關的程序規定,重新起訴就無法正常和規范進行。因此,有必要對證據不足不起訴后重新起訴的程序進行構建。
首先,重新起訴的啟動。在實踐中,公安機關沒有啟動決定權,只有建議權,惟有檢察機關有權決定是否有必要根據新的控告重新開始審查。②檢察機關是依職權對犯罪嫌疑人作出起訴或者不起訴決定的公訴機關,當其作出不起訴決定后,無論是在哪個環節發現新的證據,都應該由其歸口管理。③具體來說:如果公安機關發現新的證據,認為可以重新起訴的,應當將新的證據移送至人民檢察院并書面建議重新起訴;如果是檢察機關發現新的證據的,應該調取案卷,認真審查,必要時進行補充偵查,在證據確實充分的前提下啟動重新審查起訴程序。如果是由受害人在法定期限內發現新事實的,也應當將新證據的有關事實材料提交作出不起訴決定的檢察機關,由檢察機關進行審查。
其次,證據不足不起訴決定書的撤銷。由于公訴程序的重新啟動,對原不起訴決定書也應當予以撤銷。因法律文書本身所具有的公定力,重新起訴并不意味著原不起訴效力的自然終止,所以應專門行文撤銷以表明其效力就此終結。原不起訴決定是由檢察委員會作出的,撤銷權也應由其行使。公訴承辦人在認為新的證據達到確實充分、足以起訴時,應作出書面報告,提請檢察委員會決定撤銷原不起訴決定。
最后,證據不足不起訴后重新起訴的追訴時效的規定。對于證據不足不起訴后重新起訴應否規定追訴時效,存在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為了不使有罪的人逃脫刑法處罰,對檢察機關行使重新起訴權不應該有時效的限制。相反的觀點認為,對證據不足不起訴后再起訴權的行使應規定一個合理的期限,從檢察機關不起訴決定宣布之日起計算,在該期限內,檢察機關對被不起訴人未能提起公訴的,不再保留公訴權。④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對證據不足不起訴案件的再行起訴是對于同一犯罪事實,在做出不起訴決定后可以重新啟動追訴程序,使該公民再次承受偵訊措施,如果這種再行起訴缺乏必要的條件和次數限制,將會使得證據不足不起訴充滿隨機性,追訴程序的啟動也具有任意性,從根本上來說是違背疑罪從無的精神。程序性是有度的,證據不足不起訴停止刑事訴訟的相對性可能使案件永遠處于“懸而未決”的狀態,被不起訴人也隨時面臨著因檢察院發現新證據而再次被起訴的危險,這對法律關系的穩定性是極為不利的。《刑法》第八十八條第一款規定:“在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立案偵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而作出證據不足不起訴的不在此列,筆者認為可以仿效刑法中的“追訴時效”立法思想,依據相關犯罪法定最高刑的規定,因證據不足作出不起訴決定,人民檢察院在一定期限內未發現新的證據,即使之后發現新的證據,亦不得提起公訴。
注釋:
①陳興良.刑事訴訟中的公訴人.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45頁.
②劉生榮,藺劍,張寒玉.刑事不起訴的理論與司法實務.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頁.
③周世勛.關于不起訴后發現新事實有關問題的探討.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8(2).第37頁.
④錢云華.存疑不起訴的三個后續問題.檢察日報.2005年09月05日.第0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