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玉
摘要外資并購國有企業有利于我國引進外國資金、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優化我國的資源配置;另一方面外資并購國有企業可能因企業規模擴大形成壟斷、擠兌民族品牌。本文指出外資并購國有企業的正反兩方面效應是由事物的兩面性決定的,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它的正面效應,遏制其負面效應。
關鍵詞外資并購 國有企業 民族品牌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114-01
跨國并購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迅猛發展,已成為目前外商直接投資的最主要表現方式。根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世界投資報告》統計,我國跨國并購額2004年為67.6億美元,占當年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額606.3億美元的11%。外資并購對我國經濟生活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大。
一、 外資并購我國國有企業的現狀
從改革開放至今,我國政府對跨國并購國有企業的態度經歷了從絕對禁止的冰凍期、相對開放的復蘇期到目前的鼓勵但有所限制的時期。
商務部表示,在產業政策導向上,鼓勵外資投向高新技術、先進制造業及節能環保等領域,支持外包服務業發展,禁止投向“三高”(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領域;在投資地域上,鼓勵外資投向中西部地區,加快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的優勢互補。中國商務部和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規定,對部分涉及國家經濟安全的戰略性和敏感性行業,持謹慎開放的態度,適當調整相關條目,限制外資進入或增加股比限制。
現階段中國政府關于外資并購中國企業的政策主要是由《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法規構成的。
另一方面,從外國投資者(主要是跨國公司)方面來看,跨國公司并購中國企業的趨勢是:不惜代價并購中國的優勢企業,形成行業壟斷,而對發展潛力不大的國有企業則采取盡量壓低價格。一位企業并購的專業人士稱:“并購國有企業很容易,并購上市很難?!?/p>
二、 外資并購國企為國有企業帶來的福音
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1996年底,國有資產持續虧損,國有資產流失已達6000多億元,平均每天流失的國有資產達到1億之巨。從1996年到2002年,我國就有5000家國有企業關閉和破產,還有2800家國有企業以破產或并購方式退出市場。大量的國有企業技術落后,效益不好,虧損嚴重,急需吸收外國投資來進行改造。而實踐證明,許多國有企業利用外資重組后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世界排名第一的建材生產商法國拉法基集團,重組了已經停產一年多的重慶水泥廠,使這家累計虧損超過4億元的企業起死回生。
技術設備落后、技改資金不足是長期制約我國國有企業發展的重要原因。而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一般擁有壟斷性的專利和技術,這類無形資產的特點是生產成本很高,外資并購國有企業能以較低的成本為我們帶來外國的專利、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管理經驗,有利于我國優化資源配置,有效利用規模經濟提高經濟效益。同時,還可以促進我國經濟與國際早日接軌,促使我國經濟國際化。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勒曾經說過:“縱觀世界上著名的大企業、大公司,幾乎沒有一家不是在某個時候以某種方式通過并購發展起來的。”
三、 外資并購國有企業帶來的負面效應
雖然外資并購給國有企業帶來了不少生機,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我國目前市場經濟體制還沒有完全形成,相關法律監督也不健全,外資并購國有企業給我國帶來的負面效應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外國投資者在選擇東道國和投資行業時總是以其利益最大化為首要考慮的因素,往往忽略了東道國利益,甚至以損害東道國利益的手段來達到自身利益最大化。有經濟學家指出:“本輪外資并購,跨國公司采取的手法往往是掠奪式和廉價式的,必須控股、必須是行業龍頭企業、未來收益必須超過15%,這三點成為跨國公司目前在中國收購活動的基本要求。”
第二,資產評估機制不健全給急功近利的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提供了可乘之機。中國政府的外資管理政策和體制缺乏具體法律法規的約束,存在很多漏洞,地方政府在利益的驅使下往往也隨意執行。一些地方政府為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在吸引外資過程中急功近利,盲目降低條件,增加優惠政策。甚至給外資企業超國民待遇,不利于國有企業的發展,形成了不平等競爭。一些地方政府把外資并購中國企業作為重大政績,并出臺相互攀比的優惠政策促進外資并購,在同等條件下寧可讓外資并購,也不讓國內資本進入。
第三,在并購中無形資產的流失也讓人非常痛惜。在外資并購國企的過程中,許多民族品牌慢慢消失了。品牌作為一種無形資產,是企業的寶貴財富。一個成功品牌的塑造和形成,往往需要幾代人努力,一旦流失,再想形成一個品牌則是極其不易的。在外資并購國企的過程中,不少國有企業為了引進資金和技術,不僅將企業拱手相讓,甚至低價或無償出讓品牌、商業信譽、原材料供貨渠道、商品銷售網絡等無形資產。不僅如此,在并購國有企業后,有的外方利用中方品牌的生產能力和銷售渠道,推出自己的品牌,逐步減少直至停止使用中方商標。據統計,我國現有的二十萬家合資企業中,有90%以上的企業使用外國品牌。外資并購時往往要求以外國品牌代替民族品牌,如著名的民族品牌“潔花”被“海飛絲”、“飄柔”所取代,上海家化的“美加凈”被美國的“莊臣”取代。在眾多并購案件中,外方買斷或許可獨占中方品牌后,并不積極使用而是將其束之高閣。
四、結語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范圍內掀起一起又一起的跨國并購浪潮,跨國公司已經在各國的經濟生活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它在給我國國有企業帶來很多機遇的同時也帶來更多挑戰。我們既要充分認識到跨國并購國有企業的正面效應并有效利用之,又要警惕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之所以存在負面效應,是由事物的兩面性所決定的。我們不可能消滅它,但可以努力把負面效應降到最低。在這個經濟大潮流中既充分利用外資又不喪失自己的民族品牌。
參考文獻:
[1]吳偉央,賀亮,邸智源.跨國公司并購法律實務.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史建三,石育斌.中國并購法報告.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趙炳賢.資本運營論.企業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4]王紅茹.跨國巨頭中國展開廉價掠奪式并購.中國經濟周刊.2006(2).
[5]王靖,蔡永民.跨國并購對中國產業安全的影響及對策研究.2008(6).
[6]孫效敏.外資并購國有企業法律問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