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群
摘要德國的自訴制度與中國的自訴制度存在著許多不同,本文對兩者,從自訴制度的條件、程序和前景三大方面進行比較,并分別作出評價,希望能借鑒德國自訴制度中的完善之處,來進一步完善和規范中國的自訴制度。
關鍵詞自訴制度 自訴案件 刑事訴訟
中圖分類號:D9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166-02
德國和我國在追訴機制上,都實行公訴和自訴的并存,但從目前國際刑事追訴制度的立法趨勢來看,自訴制度正在不斷地進行改革,其適用范圍也正在日益縮小,基于此,本文對我國和德國的自訴制度進行了比較研究,希望能有助于我國刑事自訴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一、自訴制度的條件比較
(一)前提條件比較
1.調解是否必經
德國自訴制度前提之一——自訴人與被告首先須經調解。根據《德國刑事訴訟法》第380條的規定,自訴人只有在與其認為的侵害人進行調解無效的情況下,才可以提起指控。也就是說自訴人必須到官方調解人那里申請進行調解聽證,并且只有在另一方當事人不出席聽證或者該聽證未達成解決方案時,法庭才會接受自訴人的起訴。此外,德國的州法律分別對可以作為調解人的范圍作了不同的規定,在一些州,市長或者由市長任命的公共官員可以作為調解人;在大多數州,由地區議會任命的非職業化的平民擔任調解人。并且統計表明,德國50%的自訴制度是通過調解解決的。
中國的自訴案件中,法院對于告訴才處理和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可以在查明事實、分清是非的基礎上進行調解。調解應當是在自愿、合法、不損害國家、集體和其他公民利益的前提下進行。 也就是說,調解是在起訴后,是在自愿的基礎上進行的,而并非像德國那樣是起訴前的必經程序。
德國自訴制度調解先行的程序不僅大大減少了自訴制度的數量,而且也節約了司法資源,使得法院有更多的精力審理公訴制度,從而提高了司法效率。因此,我認為,基于中國法院的工作負擔和司法工作人員的相對不足,這一做法值得借鑒,可以把調解作為自訴制度的一個前置程序,把調解作為自訴制度的法定程序之一,調解不成的案件才可以進人自訴程序。
2.國家機關(公訴機關)主動性不同
德國提出自訴的前提之二——公訴機關(檢察院)未接管該案件。根據《德國刑事訴訟法》第377條第2款的規定,對于被害人提起訴訟的制度,德國公訴機關只要認為符合公共利益時就有權力且有義務接管該類案件,使其轉化為公訴案件。并且,公訴機關對于“公共利益”的判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德國檢察官的內部指導準則規定:如果犯罪行為特別殘忍或者危險,或者被害人在社會生活中居重要位置,社會影響較大,便符合了公共利益。一旦公訴機關作出了自訴轉化為公訴的決定,被害人就沒有任何救濟手段來改變這一決定。 但是在實踐操作中,公訴機關很少會做出這樣的決定,通常如有人對自訴犯罪進行報案,檢察官往往會告知被害人提起公訴,而不會采取其他的措施。
上述的前提條件與中國自訴制度中告訴才處理的四類案件是有較大區別的。中國的侵占罪是絕對的告訴才處理案件;侮辱罪和誹謗罪一般也是告訴才處理的,只有在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國家機關才可以主動處理;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只有在致使被害人死亡時才可以主動處理;虐待罪也只有在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的才可以主動處理。
可以看到,德國檢察官對于自訴轉公訴制度的自由裁量權很大,對于“公共利益”的把握有較強的主觀臆斷性,不太規范也不太科學,雖然這種標準更好地保護了有著社會地位和影響的人的利益,卻不利于保護一般公民的合法權益,容易引發不平等問題。這種過大的裁量權和任意性,應予以否定。而中國對于自訴轉公訴制度的把握上有著更為嚴格的尺寸,更為科學合理。這也正是中國法治建設的進步。
(二)案件范圍控制力度不一
根據《德國刑事訴訟法》第374條第1款的規定,對于一些不嚴重的犯罪,被害人可以代替公訴人提起刑事訴訟。具體是:非法侵人住居罪(刑法第123條)、侮辱罪(刑法第185條至第187條a條,第189條)、侵犯通信秘密罪(刑法第202條)、傷害罪(刑法第223條、第223a條、第230條)、恐嚇罪(刑法第241條)、毀損罪(刑法第303條)以及反不當竟爭法、專利法、著作權法、商標法、版權法等9項單行法規規定的輕微犯罪,共計20多種罪名。
而中國自訴的案件有三大種:(1)告訴才處理的案件;(2)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的刑事案件;(3)被害人有證據證明對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案件。
顯然,德國人嚴謹的傳統使其在對自訴制度范圍的控制力度上也遠遠超過了中國,因此自訴制度備受“冷落”。而中國的自訴制度更體現了中國對公民權利保護和發展民主訴訟的決心,同時也可以彌補人民檢察院不起訴決定的錯漏,是對檢察機關的一種有力監督。但其過寬的制度范圍標準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二、兩國自訴制度的程序比較
(一)證據收集主體不一
德國的自訴制度是由法院負責收集必要的證據,并在證據的基礎上形成判決。 也正是基于這一原因,德國許多法官一般都不太愿意處理自訴制度。
而在中國,法院一般是不能主動調取證據的,法院只負責對自訴人所提供證據的核實,負責審查制度的管轄權、被告是否明確、證據是否充分等問題。對于缺乏證據的制度,如果自訴人提不出補充證據,應當說服自訴人撤回自訴或者裁定駁回。只有在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取得相關證據且提出申請,法院認為確有必要時,法院才可以依法調取證據。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在證據的調取上對于自訴人有著更高的要求,其本身已經受到了傷害,如果其要通過司法途徑來保護自己時,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是傷害,顯然這對于受害者而言是不利的。也許正是由于這一原因,在中國許多自訴制度的受害者不愿意走司法之道。中國訴訟程序上是否應減輕受害人的舉證責任,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但是,由法院負責收集自訴制度的證據對于被告人而言是不公平的,法院對于自己調查的證據又怎會輕易的否定呢?故被告很難相信法院的公正性和獨立性。因此,尋求一條既能減輕被害人舉證責任,同時又能平等保護被告人權益的證據收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二)起訴提出的形式比較
德國自訴制度的自訴人必須提出正式的起訴書,起訴書中應寫明被告人的行為、對行為所違反刑法條款的引用以及指控所依據的證據。只有在征得法院和被告人的同意后,在審判中對原先的起訴進行修改的才可以采用口頭形式(《德國刑事訴訟法》第266條第2款)。這樣的規定對于缺乏法律知識的被害人而言,如其想通過自訴手段維護自身合法利益有著過高的門檻。
而在中國,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89條規定,自訴人應當向法院提交刑事自訴狀,結合中國的國情,自訴人書寫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告訴。
中國刑事訴訟中允許口頭告訴的這一做法符合中國國情,更是考慮到了一些偏遠地區和窮困山區的現狀,更好地保護了我缺少文化知識和法律知識的受害者,合情合理。當然隨著中國人民文化素質和法律修養的不斷提高,為完善制度規范操作,相信自訴制度的制度標準也會隨之提高。
(三)撤訴權不同
1.自訴人的撤訴權
在德國,自訴人可以隨時撤訴,但如果被告人已經就制度的實體問題在法庭上作了陳述,那么撤訴須經被告人的同意(《德國刑事訴訟法》第391條第1款)。這樣的做法在保護自訴人的同時也保護了被告人的權益,是國家同時平等地保護被害人和被告人的體現,是符合人權保障的。中國則無此規定,中國的法院只須審查自訴人的撤訴是自愿的,而無須征求被告人的同意,就應當準予其撤訴。本人認為,德國的這一做法更為平等和人權,值得中國的學習和借鑒。
2.法院的撤訴權
如果德國法院認為罪行是微不足道的,就可以不經自訴人的同意,隨時撤銷制度。 而在中國,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解釋,法院則不能主動撤訴,只有自訴人要求撤訴的,法院經審查認為確屬自愿的,應當準許;經審查認為自訴人系被強迫、威嚇等,不是出于自愿的,應當不予準許。
在這里德國法院的權力過大,而中國法院遵循自愿原則進行處理更有利于保護自訴人的權益,也正是中國部分自訴制度中“不告不理”原則的體現,更有利于法院保持中立的地位。
(四)審理方式上差異慎大
由于兩國自訴案件范圍上的差別,必然也導致案件審理方式上有所不同。德國自訴制度通常是由初級法院的職業法官獨任審判的(《德國法院組織法》第25條第1款)。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解釋第219條的規定,告訴才處理的制度和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的刑事案件,法院可以適用簡易程度,可以適用獨任審判;對于公訴轉自訴案件則適用普通審判程序。德國的做法節約了司法資源,中國的方式更合理的考慮了制度的復雜程度。
根據德國《刑事訴訟法》第390條第1款,德國自訴制度可以經過三審,如果一方(或者雙方)當事人用盡了所有可能上訴的手段,在判決終審后,還可以申請一次新的審判。這與中國的兩審終審制是截然不同的。當然,中國的審判監督制度同樣也保護當事人的權益。盡管兩國在審判制度上有所區別,但兩國都是為了更好保護當事人,減少冤假錯案的發生。
三、自訴制度在兩國不同的發展前景
從上述比較中不難看出,德國自訴制度中檢察官的自由裁量權過大、自訴門檻過高、法院撤銷權隨意性過強,以及法院須主動調取自訴制度證據而導致許多法官處理自訴制度的被動性,再加上自訴制度本身范圍較小,調解制度的法定性,德國的自訴制度數量在明顯的下降,自訴制度在不斷衰落。此外,人們也更愿意選擇一種更有效的機制來取代自訴解決糾紛。根據《德國刑事訴訟法》第155條規定,被害人與侵害人以公開的或私下的方式進行和解和調解都是受到法院和公訴機關的支持,這兩種解決方法也將在私人糾紛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國的訴訟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都吸取了德國訴訟制度中的精華,但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未來在自訴制度中則可以多多考慮如何更科學地縮小自訴制度的范圍,如何在保證法院中立的前提下減輕自訴人的舉證責任,如何有效地發揮調解制度來減輕司法機關的工作負擔,提高司法效率,如何在自訴制度中保護自訴人合法權益的同時也加強對被告人利益的保護等一些問題,讓我們的訴訟制度走得更遠。
注釋:
托馬斯·魏根特著. 岳禮玲,溫小潔譯.德國刑事訴訟程序.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206. 204.
劉英俊.中德刑事自訴制度比較研究.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6).38.
黎莎.中德刑事自訴制度比較研究.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008(1).72.
李昌琦譯.德國刑事訴訟法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383.384.
參考文獻:
[1]卡建林.刑事起訴制度的理論與實踐.中國檢察出版社.1993.
[2]樊祟義.刑事訴訟法學(修訂本).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