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曉燕
摘要科學發展觀是黨中央對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正確認識和科學把握,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建設實際及時代特征相結合的最新成果。這一發展觀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基礎之上的。唯物史觀中的生產決定論、社會歷史主體理論、利益分析理論、社會結構論和人對自然界的依賴性和社會歷史的連續性理論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理論依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實現科學發展的偉大實踐中,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
關鍵詞唯物史觀 科學發展觀 理論根基
中圖分類號:D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179-02
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也是當代中國的主題。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里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它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新的執政理念,是當代中國富有創新性的發展理論,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從唯物史觀的不同角度和側面去審視科學發展觀,對于我們更好的學習、掌握、運用和發展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一、唯物史觀中的生產力決定論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根基,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要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黨的這一基本思想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人類經濟社會生產發展理論: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一)生產力決定論
唯物史觀在確認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多因素的發展系統的前提下,肯定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經濟事實對人類社會的基礎作用:“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實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只有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充分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二)生產決定論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根基
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起最終決定作用的思想告訴我們,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是我們黨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是依據這一指導思想,提出了發展是第一要務的思想。現在,我國的基本國情及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論的思想,把發展生產力作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科學發展觀既堅持發展生產力,更強調是堅持發展先進生產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生產力的發展是中國歷史上最快的時期,也是物質財富積累最快的時期。但是,我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很多的矛盾:如兩極分化、區域發展懸殊、資源消耗大、發展成本高、環境污染加劇、人民內部矛盾增多等等。這些矛盾給我國如何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出了新的挑戰,科學發展觀正是從我國現階段發展的客觀實際出發,堅持解放生產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發展更多的依靠科技,走低成本、低消耗、集約經營之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二、唯物史觀關于社會歷史主體理論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源泉,強調以人為本
人是歷史的主體,歷史的發展都是在人們的實踐活動中實現的,離開了人的創造和參與,也就沒有人類社會的存在,更不會有人類的歷史。所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指出:“無論歷史的結局如何,人們總是通過每一個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覺預期的目的來創造他們的歷史,而這許多按不同方向活動的愿望及其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作用的合力,就是歷史。”唯物史觀的歷史主體論有兩大論點,一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解決了歷史發展依靠誰的問題;二是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解決了歷史發展為了誰的問題。堅持這兩大論點,就必須引申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并使其成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
(一)唯物史觀中的社會歷史主體理論
唯物史觀認為,社會是人的社會,社會歷史進程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動力和目的。社會發展過程是客觀規律與人的自覺活動的辯證統一。馬克思、恩格斯強烈批判了資本主義的社會關系,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社會財富的增長是以犧牲個人的全面發展為代價的。同時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人的生存和發展狀態,希望建立一個每個人的全面自由平等發展的新社會,馬克思一生致力于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他的全部理論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從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出發,必然要得出人是歷史的主體的這一結論。
(二)社會歷史主體理論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源泉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體理論解決了歷史發展依靠誰、為了誰這個重大問題。依照這個觀點,科學發展觀闡述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內涵:“人”,是人民群眾,“本”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把人置于發展的中心,把人看作是發展的最高目標,把以人為本貫穿于社會發展的一切方面,以人民的利益、愿望、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為本”思想是對我們黨探索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黨的執政規律的高度概括,深刻體現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執政為民的思想。我們黨自成立以來的八十多年的歷史,都是在為著以人為本而奮斗,都是在實踐以人為本的基本思想中走過來的。唯物史觀主張以人為本,但并不是說人可以在實踐活動中隨心所欲、肆意妄為。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的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的創造。”實踐活動既要求人們講以人為本、又要求人們客觀存在,堅持以人為本與客觀存在的統一。
三、唯物史觀關于社會結構理論和利益分析理論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依據,強調全面協調發展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結構理論認為,任何一個社會結構是系統各組成要素相互聯系的一定方式,它表現為各個要素之間的比例關系、排列順序和作用方式等,系統結構合理、各種比例關系協調,系統就能有效地發揮其功能和正常發展;反之,就會導致系統功能降低和不能正常發展。科學發展觀既繼承了唯物史觀的社會結構理論,又繼承了利益分析理論,既講全面發展,又講協調發展,是全面與協調相統一的發展觀。
(一)社會發展是社會諸領域及其中體現的利益關系的全面協調發展
社會是一個結構,由社會經濟結構,社會政治結構和社會觀念結構組成,社會經濟結構是全部社會關系的基礎,即經濟基礎。社會政治結構和社會觀念結構一起構成了社會上層建筑的整體。上層建筑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同時對經濟基礎又具有反作用。其理論中所隱含的社會形態量變過程中的社會有機體存在和發展的理論,則成為我們今天了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馬克思和恩格斯從社會的不同層面分析社會利益問題,每一時代的社會關系都同時具有兩重屬性,即:分工關系、所有制關系。每一時代社會關系或結構的性質是由當時當地生產力水平的狀況決定的,利益差別不是社會主義追求的目的。根據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利益關系是人們的一種基本關系,也是人類社會最為敏感的一種關系。鄧小平同志生前就對這個問題高度關注,并就縮小利益差別問題發表了重要講話。黨的第三代領導人就利益調適問題也曾做了很多理論探索和大量的工作。在這個時候,中國共產黨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毫無疑義,標志著我國已經開始進入了一個利益關系調整的時期。
(二)社會結構理論和利益分析理論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依據
科學發展觀依據社會結構的理論提出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同時要求我們全面促進社會有機體積極健康的發展,實現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的跨越,并且在跨越的過程中注意社會各種因素之間所存在的利益關系強調社會的協調發展。同時,黨的十七大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認真分析和總結了構成我國社會發展各要素所呈現出的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提出了“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把“各種各樣的利益融合成為一個繁榮的整體。”只有協調發展,才能實現社會系統的有機性和整體性,才能在發展中保持社會的和平和穩定。
四、唯物史觀關于人對自然界的依賴性和社會歷史的連續性理論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石,強調可持續發展
唯物史觀認為,不斷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有利于當代人的發展,而且有利于下一代乃至人類更長遠的發展,是人類共同的價值取向和最終歸宿。同時強調,人類改造自然必須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為前提,以保持自然生物圈的基本參數的穩定。科學發展觀正是在實踐中發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一)唯物史觀中的人對自然界的依賴性和社會歷史的連續性理論
馬克思論述了人對自然界的依賴性,認識到:自然環境是人的存在和活動的基礎,也是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因而人的活動要受自然條件的制約,自然環境對社會的發展也產生影響和制約作用。后來,人通過勞動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變換,創造人化的自然,人們的活動對環境所生產的影響會對下一代乃至人類更長遠的未來發展生產影響。人類往往從自己最直接的利益出發,力圖征服自然,結果破壞了生態平衡,與自然界產生了沖突,正是這種沖突或許對當代的影響并不大,但對后一代的影響卻是甚遠,盡管后一代可根據其生產力、資金和環境對其沖突進行改變,但它卻規定著新一代的生活條件,使其發展受到影響。
(二)人對自然界的依賴性和社會歷史的連續性理論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石
作為科學發展觀理論的先驅,馬克思、恩格斯闡發的這些理論和觀點,實際地提出和回答了為什么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怎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成為我們堅持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論依據。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客觀分析了我國現實的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現狀,把發展作為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過程,強調發展的可持續性,經濟的發展要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基礎,與資源和環境的可承載能力相協調,而不應該采取耗竭資源、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方式求得發展。經濟社會的發展,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決不能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的需要,要實現資源、環境的永續利用,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為子孫后代留下充足的發展條件和發展空間。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②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④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75.
⑤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07-1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