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皎
摘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中國特色政黨制度 歷史必然性 必然要求
中圖分類號:D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208-02
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①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加強同民主黨派的合作。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國的基本的政黨制度。它的產生和發展具有歷史和現實的必然性。
人類社會任何一種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產生和形成,都不是偶然的,而有著其深刻的歷史和現實必然性。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中國的政黨制度》白皮書指出:“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和個民主黨派智慧的結晶。”②近代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是中國社會的兩大基本矛盾。對外反對帝國主義、對內反對封建主義,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是近代中國人民的兩大基本任務。由于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先天不足,難以承擔起資產階級革命的領導重任。
辛亥革命后,各種政治力量模仿西方政黨的框架,試圖在中國建立資本主義多黨議會政治模式,搞政黨內閣,議會制度外來模式,“一時間形形色色的大小政黨達300多個。”③這些黨派以西方政治制度為楷模,醉心于議會競選,各種拉票賄選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為爭權奪利而彼此傾軋。這些黨派有的鼓吹無政府主義,宣傳“無國家、無家庭、無宗教”的三無主義;有的實行經濟平均,消除階級界限;有的擁護孫中山;有的支持袁世凱;有的主張恢復清室;有的在政治上搖擺不定,真可謂黨派林立,政見駭異,似乎有點多黨政治的形式。但中國的事情并沒有辦好,而是紛爭不斷,戰禍頻繁。以宋教仁為代表的國民黨,試圖在中國搞西方的多黨制,使盡渾身解數,終使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勝。“從1912年12月至1913年2月,經過2個月的激烈爭逐,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得大勝。在眾、參兩院852個議席中,國民黨得392個席,占45.4%;共和黨、民主黨、統一黨三黨合計占224席,占25.9%;其他黨派和派別占28.5%。”④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得大勝,使其成為國會中的第一大黨。然而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做著“皇帝夢”的袁世凱陰謀暗殺了年僅31歲的宋教仁,解散國民黨,取消國會,象征著資產階級共和制度的國會被袁世凱徹底摧毀,資產階級政黨所熱切向往的政黨政治也隨之解散。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國民黨成為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黨。1928年,蔣介石將孫中山的“以黨治國”即以國民黨的聯俄、聯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治理國家的理論歪曲為排除其他政黨參與的國民黨一黨獨攬的“一黨治國”,實行國民黨專政的政治模式。國民黨對內極力排斥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并以軍事圍剿加特務手段對共產黨、民主黨派和進步人士實行監視、毆打、逮捕等迫害和鎮壓。在蔣介石后訓政時期,不但沒有訓練國民參政,反而不斷強化國民黨一黨專政的統治,提出了“一個政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的口號。在抗戰期間,國民黨確定“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方針,悍然發動全國內戰,妄圖維持國民黨一黨專政的地位。蔣介石的反動統治遭到了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和全國人民的一致反對,中國共產黨團結各民主黨派和一切進步力量,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長期不懈的英勇斗爭,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國民黨一黨專政模式的結束。
歷史證明了西方的多黨制和國民黨一黨專制在中國是行不通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在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解放的斗爭中產生和形成的,是黨領導中國人民長期奮斗中政治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舉,是黨的群眾路線的深刻體現。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登上歷史舞臺,深刻分析和把握社會各階級的特點,認識到農民階級是自己最可靠的同盟軍,城市小資產階級是可靠的同盟軍,民族資產階級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上是同盟軍。中國近代這種多階級、多階層的社會結構,是中國多個現代政黨產生的國情背景和社會基礎,而這些階級力量的組合、聯盟,又是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產生的社會背景。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積極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成為中國最堅決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產階級、反國民黨一黨獨裁統治的強大政治力量,成為中國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中流砥柱,成為中國人民前所未有的領導力量,通過“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爭權”的正確道路,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我國各民主黨派當時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同這些階級、階層相聯系的知識分子,以及其他愛國民主人士,由于階級、階層力量的薄弱,具有軟弱性和散漫性的弱點,各民主黨派從自己的斗爭經歷中認識到,要擺脫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封建主義的束縛,就必須向工人階級尋求合作。正如周恩來所言:“這種歷史條件,使中國的民主資產階級、各民主黨派能夠在民主革命時期逐步在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對立斗爭中,選擇了共產黨。”⑤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中國共產黨為了鞏固、擴大統一戰線,積極爭取具有民主進步向的各派政治力量支持與合作。第一次國共合作,采取黨內合作的形式,是建立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目標相一致的基礎之上的;第二次國共合作,“是一種‘沒有成文綱領,只是遇事協商,道義承偌比重頗大的‘東方形式的合作”,提出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口號;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曾指出:“國事是國家的公事,不是一黨一派的私事,因此,共產黨員只有對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的義務,而無排斥別人,壟斷一切的權利。”⑥“而在抗日根據地建立的‘三三制政權,就是政治民主化的演練,也是未來多黨合作制度的雛形。”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作了大量工作積極爭取民主人士共同創建新中國。1948年,各民主黨派積極響應黨中央于4月30日發布的《“五 .一”勞動節口號》,表示愿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建立新中國。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中說:“我黨同黨外民主人士長期合作的政策,必須在全黨思想上和工作上確定下來。…現在中國第一次在我黨領導之下的政治協商會議即將召開,民主聯合政府即將成立,革命即將在全國勝利,全黨對于這個問題必須有認真的檢討和正確的認識,必須反對右的遷就主義和‘左的關門主義和敷衍主義兩種傾向,而是采取完全正確的態度。”⑦
1949年9月21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中南海隆重開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形成。各民主黨派同中國共產黨一道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國民主建國會黃炎培在發言中把即將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比喻為一座新的大廈,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民主階級,是支撐這所大廈的一根根柱子;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主資產階級和愛國民主分子組成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是建筑這所大廈的‘鋼筋水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大廈的基礎;大廈最高的頂尖上邊,飄揚著一面大旗,上面寫的是‘新民主主義;大廈有五個大門,每個大門寫著兩個大字: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富強。”⑧
1956年,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以決議的形式,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八字方針的提出,標志著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初期發展。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論十大關系》的重要講話,提出了兩個萬歲的思想。他說:“要有兩個萬歲,一個是共產黨萬歲,另一個是民主黨派萬歲”,“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現在看來,恐怕是幾個黨好。不但過去如此,而且將來也可以如此,就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⑨
1957年反右斗爭擴大化至1976年,是中國特色政黨制度曲折發展的時期,個民主黨派經受了嚴峻的考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特色政黨制度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熱情重新激起。1979年6月15日至7月3日,全國政協五屆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首次舉行的全國政協會議。在會上,鄧小平作了題為《新時期的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的任務》的開幕詞,鄧小平指出:“我國各民主黨派在民主革命中有過光榮的歷史,在社會主義改造中也作了重要的貢獻。這些都是中國人民所不會忘記的。現在它們都已經成為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社會主義服的政治力量。”⑩
1980年至1989年是中國特色政黨制度逐步完善和發展的時期。“八字方針”得到進一步充實完善,發展成為“十六字方針”,極大地調動了個民主黨派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積極性和創造性。1982年9月,在黨的十二大報告中,正式將“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規定為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合作的基本方針。“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是“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前提,“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又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條件。周恩來在1957年就指出:“黨派的存在與否,不取決于任何政黨或個人的主觀意愿,而是由客觀的歷史發展決定的。”“中國共產黨同個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必須由共產黨提出,而且必須要共產黨真正做到。我們黨的壽命有多長,各民主黨派的壽命就有多長,一直要共存到將來社會的發展不需要政黨的時候為止。”198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黨的十三大報告肯定了多黨合作的十六字方針,同時指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按民主集中的原則辦事,是我們的特點和優勢,決不能丟掉這些特點和優勢,照搬西方的‘三權分立和多黨輪流執政”。1989年12月中共中央通過了《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它的制定和頒布,標志著中國特色政黨制度向制度化、規范化、程度化發展的時期。《意見》正確規定了中國民主黨派的性質,即“在中國多黨合作的體制中,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接受共產黨領導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事業的親密友黨,是參政黨。”
1993年3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共存和發展”的內容寫進了《憲法》的序言部分,這就使得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由中國共產黨的建黨思想上升為國家意志。黨的是四十大報告把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和國家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黨的十五大、十六大都把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列入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政治綱領,作為社會主義政治方略的內容之一。2005年2月18日,由中共中央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2007年10月15日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把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為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
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產生和形成,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國人民政治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是中國人民長期選擇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共同的抉擇和創造。
注釋:
①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頁.
②人民日報.2007—11—26.
③王行道.充分認識和發揮我國政黨制度的優越性.湖南省社會主義學報.2003(1).第22頁.
④李金柯.中國政治制度研究.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頁,第337頁.
⑤周恩來統一戰線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84年版.第347頁,第350頁.
⑥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5頁.
⑦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37—438頁.
⑧楊愛珍.中國政黨制度研究.學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90—91頁,第139頁,第151頁.
⑨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33頁.
⑩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