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雪梅
摘要 迷信和俗信植根于民間社會,兩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在不同的社會引導下兩者會發生變異,但是兩者有著根本的不同。俗信作為有益的民間信仰,世俗文化的一部分,帶有民族的特色;迷信作為陋俗,丑化了信仰,危害他人及自身的身心健康,不利于社會的發展。正確的區分迷信與俗信,改良陋俗,為俗信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傳承并弘揚傳統民間文化。
關鍵詞迷信 俗信 變異
中圖分類號:B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229-01
迷信與俗信是植根于民間社會的兩大信仰,它們表達民眾心中的愿望抑或是心靈的寄托,兩者有著密切的聯系,有些民眾甚至混淆迷信和俗信,但是不論是從定義還是功能,以及社會的意義上迷信與俗信有著根本的不同。
一、迷信與俗信的區別
“迷信”是指非理性、反科學對社會和個人有害的迷狂的信仰,它造成破財、殘身或對世風的傷敗,同時任何新出的神靈也都是迷信。例如獵頭血祭,燃指求佛,點肉身燈等。
“俗信”是指與巫術宗教有關,在長期的傳承中已退化為習慣性行為的古代信仰,作為一種象征性的傳統風俗,它已失去對社會生活的實際危害。例如:端午吃粽子,七夕求巧,祭拜土地神等。
俗信更注重信仰的過程,迷信卻看重信仰的結果;俗信是文化的折射,迷信是文化的倒退;迷信較俗信而言帶有強烈的功利色彩,俗信是良性的信仰,而迷信是惡性的信仰。
(一)俗信
俗信作為良性的信仰,不僅表達人們美好的愿望,同時它已成為習慣在民間廣泛運用,它不危害他人,自身及社會,已經成為民間文化的一部分。對于俗信如春節貼門聯,端午賽龍舟這些大家普遍熟悉被稱為俗信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對于擁有悠久歷史的神靈信仰如土地神,財神等,人們習慣上稱為迷信,但是現在對土地神的崇拜已經成為民間社會的習慣,并未對社會或個人造成傷害,所以它是俗信的一種。
祭拜土地神在夏代就已開始,《史詩·封禪書》云:“自禹興而修社祀,郊社所從來,尚(久遠)矣。”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夏代,人民依靠土地過活。民以食為天,而食則要依靠土地。所以當時的人們為了獲得足夠的食物據取悅與土地,同時當豐收時為了表達謝意。夏代的土地祭拜也許是取悅與謝恩的統一體。
周代的土地神逐漸由自然神轉向擬人的土地神。《風俗通義·祀典》所云: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地以為社而祀之,報功也。
魏晉南北朝對土地的崇拜依然盛行。《晉書陸云傳》曰:百姓追思之,圖畫形像配食是社。直至清代,民國年間,土地被成為“土地公公”,各地均立廟祀之,到了現代對于土地神的崇拜依然在民間社會流行。
現在的土地廟會經常出現在風景區中,四角飛起的屋頂,土地公笑呵呵的站在廟里面,廟門口放著香爐或者是貢品。鄉間的土地廟通常比較簡樸,農民通常會依照建造房屋的經驗,用石片簡單的堆砌成土地廟,它們通常沒有多余的裝飾,屋頂成“人”字形,房屋是方形,而且會有兩個窗戶,土地神被貢放在廟內,村民會在廟前放點水果或者點心之類的東西。土地崇拜雖說是一種神靈崇拜,是虛無的東西,但是經歷了時間的傳承,已成為一種習慣,并未對社會和個人造成傷害,所以它是作為俗信而存在。③
(二)迷信
迷信是反科學的信仰,它會對社會他人以及自身造成傷害,如法輪功,它的偽科學理論,致使多少幸福的家庭支離破碎。再如在陜北地區出現的毛澤東廟。
在陜北當地流行拜毛澤東就可以升官發財的說法,這無疑是迷信。首先在時間上,他是新出的神靈信仰。毛澤東作為開國領袖他有許多值得后人學習的地方,但是把它作為神來崇拜是經不起對敲的。毛澤東從出生到現在也只不過一百年的時間,而且毛澤東只不過是當地人們造出來的神。當地人建造這樣的廟宇或許是為了自己制造名氣又或許是為了賺錢。毛澤東作為一個領袖并未經時間的考驗,為他建廟供想要升官發財的人祭拜,這毫無歷史的依據,只是人的一廂情愿的猜測。
二、迷信與俗信變異
迷信與俗信雖然是不同的信仰,但是它們之間有密切的聯系。作為一種信仰生活在人們的精神層面,它很容易被外界所影響。由于沒有固定的限制來區分迷信和俗信,所以俗信在其傳承的過程中很容易被不良的引導所影響,甚至成為迷信,同時迷信如果在良好的引導下也有可能轉化為俗信。例如關于泰山娘娘的信仰在不良風氣的影響下就對人自身及社會造成了傷害。
關于泰山娘娘的信仰,由來已久它已成為俗信在人們中間流傳,但由于各種原因人們對它形成了癡狂的態度,對社會造成了及其不好的影響。剛開始人們拜泰山神只是為了祈求平安,寄托心愿,但并不會把希望寄托在泰山神身上。但是由于某些風氣的不良影響,人們對泰山神過分的崇拜,形成了背離俗信習慣的過分,有的做法不僅危害了個人身體健康,也對社會產生了不好影響。
如果迷信被加以正確的引導,也是有可能轉化為俗信的。比如說對于獵頭血祭在發展過程中,逐漸由用人頭祭拜變為用牲口祭拜。
三、革除迷信,弘揚俗信,傳承民間文化
俗信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作為民間文化的載體之一,俗信不僅代表中國傳統習俗,而且富含豐富的文化含義。既有利于文化的傳承,同時豐富民眾的精神生活。俗信作為有益的民間信仰,世俗文化的一部分,帶有民族的特色,同時促進了民間文藝的發展。
迷信作為陋俗,丑化了信仰,危害他人及自身的身心健康,不利于社會的發展。我們要分清迷信與俗信,善于引導迷信,同時保護俗信,發揚俗信,正確區分迷信與俗信,改良陋俗。通過報紙新聞等大眾易接受的媒介進行俗信教育,加強人們對俗信的認識,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為俗信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傳承并弘揚傳統民間文化。
注釋:
陶思炎.風俗探幽.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
金澤.中國民間信仰.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參考文獻:
[1]傅亞庶.中國上古祭祀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呂繼祥.泰山娘娘信仰.學苑出版社.1994.
[3]山曼主編,袁愛國撰稿.泰山民俗.濟南:濟南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