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正奎
摘要2009年1月18日,江蘇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江蘇省未成年人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其中,該《條例》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事關江蘇省2000萬孩子的福祉,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文在此就該條規定做了簡要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江蘇省未成年人保護條例》 未成年人犯罪
中圖分類號:D9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361-01
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持續高發,特別是在校學生違法犯罪案件竟時有發生,近幾年我院辦理在校學生犯罪就有近30余人。為了有效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我們從犯罪心理等角度對此類犯罪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關的防范建議,同時有力地貫徹并保障《條例》的實施,努力營造全社會尊重和保護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圍。
一、學生犯罪的心理特征
正處青春期的在校學生,由于生理上的形態變化、內分泌變化和機能發育的突飛猛進,容易與相對滯后的心理發展產生矛盾沖突。一是旺盛的精力與調節能力低的矛盾。處于青春期的在校生受到外界不良影響就可能導致暴力性的犯罪。統計表明,這30名學生罪犯中,涉及搶劫、聚眾斗毆等暴力性犯罪的占62.86%。二是興奮性高與控制能力低的矛盾。內分泌系統的迅速發展對青少年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會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對情緒的影響更大。這是由于青少年腺體的發育,內分泌非常旺盛,大腦常常處于興奮狀態,導致情緒興奮性高,容易沖動。由于大腦皮質尚未完全成熟,自我控制能力低,容易出現沖動性和情景性犯罪。三是孤獨感與強烈交往需要的沖突。校園里出現“郁悶”的流行詞、頻頻發生的學生自殺事件、學生罪犯常常覺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葉孤舟等情形,被心理學稱為之“閉鎖心理狀態”。但這種孤獨感并不是他們所希望的,渴望被人理解、希望與人交往,常使心理上的孤獨與渴望交流間產生矛盾,因此,拉幫結伙、尋找“友誼”,稀里糊涂走上犯罪之路。統計表明,這30名學生罪犯中,共同犯罪的人員占71.43%。四是獨立性與依賴性的沖突。隨著成人感的產生,未成年人對自己估計過高,強烈要求獨立、自主,想從心理上改變過去依賴成人和受成人監護的狀態,但卻沒有經濟來源,欠缺社會經驗。這種心理上的想獨立,與實際生活中不得不依賴的矛盾現狀,就可能激發兩代間的沖突,產生代溝裂痕。
二、犯罪心理
一是逆反心理。通過辦案,我們發現容易誘發學生逆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家長教育方式不當,使孩子忍受不了;二是家長望子成龍心切,造成孩子壓力太大;三是學校教育偏差,忽視了差生的教育,容易使成績差的學生自暴自棄,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二是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容易造成糾合性犯罪,其特點就是基于青少年同齡群體內相同的情感和相似的需要。往往單獨犯罪,膽子不夠,共同犯罪,形成“群膽”。三是報復心理。心態不穩,控制力不強,報復情緒濃,受到一些委屈無法承受,遇到一些事情易生妒恨,繼而進行報復犯罪,使自己的行為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范疇的心理,也是學生走上犯罪之路的主要心理狀態之一。四是利己心理。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一些學生貪慕虛榮,講究排場,講究吃穿,好逸惡勞,已成為學生盜竊、搶劫等侵財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防范學生犯罪的建議
(一)內因預防,注重內“修”
一是自我陶冶健康情操。根據《條例》的規定,對未成年人優惠開放公益性網吧,開闊視野、拓寬心胸,樹立崇高的生活理想和價值目標;充實業余時間,培養社會責任感,善于吸取他人意見,培養耐挫能力、社會能力;樹立自信心、上進心,形成科學、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二是提高文化法律素養。通過學校、家庭、社會、自學等多方位學習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綜合文化素養;學會用科學的、理性的方式和眼光看待周圍事物、身邊人物;通過新聞媒體、社會實踐、司法講解等多種途徑來學法、知法進而守法,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防范能力。三是構建積極型同輩群體。切斷與社會閑散人員的來往,抵抗外來誘惑、理性駕馭自我,逐步培養正常興趣愛好,熱情參與積極型的同輩群體活動。
(二)外因防范,強化外“導”
一是學校加強心理教育。《條例》用8個條款專門規定了學校保護,充分體現了學校的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作用。根據《條例》的相關規定,學校不得因一味追求升學率而歧視差生;要在父母與學生關系中充當調和、溝通角色;要通過校園文化、校園“心吧”等多途徑多渠道,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二是家庭關注心理傾向。《條例》中的8個條款突出了家庭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如第十條所強調的,父母或者其它監護人應當關注心理變化狀況,以文明的言行,樂觀的態度,高尚的情操,進取的精神感染子女、教育子女,使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成長。三是社會營造健康氛圍。《條例》以9個條款規定了社會保護,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預防未成年人,特別是在校學生違法犯罪是全社會共同的職責。開展廣泛性“青春自護”活動、以“法”凈化社會環境、普及“綠色網吧”、致力社會文化建設等,理應是社會各界的應有之義。四是懲防注重心理效果。在辦案的同時,也要通過有效的心理疏通渠道,了解青少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心理癥結,有針對性地制定教育、挽救、矯治方案,切實從心理上鏟除犯罪根源。如推行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品行調查”,相關犯罪心理研究機構聯合成立“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中心”等,均能為教育挽救提供詳實、必要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