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歡歡
摘要繼柏拉圖全知全能的“哲學王”治國理念以及盧梭有關真正的民主制從來不曾有過,而且永遠也不會有;多數人統治而少數人被統治,那是違反自然秩序的論斷之后。作為一名出色的社會學家,在對德國、意大利、法國等國家民主政黨組織中存在著“寡頭統治”傾向的大量調查研究之后,羅伯特·米歇爾斯首次明確地提出了“寡頭統治鐵律”這一著名的論斷。本文對米歇爾斯生平及其“寡頭統治鐵律”進行了簡單的梳理,以期對該論斷的相關研究有所助益。
關鍵詞羅伯特·米歇爾斯 寡頭統治鐵律 民主 組織
中圖分類號:D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373-02
羅伯特·米歇爾斯(Robert Michels 1876年1月9日至1936年5月3日),德裔意大利籍著名政治社會學家、經濟學家。他是加埃塔諾·莫斯卡的弟子、馬克斯·韋伯的密友。1876年,米歇爾斯出生在科隆(Cologne——坐落在德國萊茵河畔的一個城市)一個家境優越的家庭中,其父親是一位富有的紡織業主。米歇爾斯幼年的成長環境受到了許多不同因素的影響。他通曉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并曾在英格蘭、德國的慕尼黑、萊比錫(1897)、哈雷(1898)、意大利的都靈等城市中的不同大學里學習。在馬爾堡大學任教期間,米歇爾斯成為了一名社會學家。米歇爾斯早期是一名工團主義者,也是19世紀后期德國社會民主黨左翼派的激進分子。他先后參加了1903、1904、1905年德國社會民主黨的代表大會。但是持工團主義立場的他越來越不滿意當時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所作所為。當時的工團主義者認為,無產階級反抗資產階級的斗爭應當由工會或其他專門性質的工人階級組織通過集體罷工等直接行動來進行。為了實現工人斗爭的目標,任何試圖通過訴求于議會活動或與國家達成一致妥協意見的途徑都會造成事與愿違的結果。他公開表明了他支持工人應有管理權的觀點,認為只有通過工會激進的直接行動,動員工人集體罷工才能實現工人大眾對工場的直接管理。然而這一政治主張不僅遭到了德國社會民主黨內主流派意見的堅決反對,而且也與當時德意志政府的執政傾向格格不入,無奈米歇爾斯在德國找不到任何一份學術性的工作。
1907年,米歇爾斯被迫移居意大利都靈,同年在斯圖亞特成為意大利社會黨的代表。在馬克斯·韋伯的大力相助之下,米歇爾斯謀到了一份工作——在都靈大學教授經濟學、政治科學和社會學,直至1914年他一直都在都靈大學任教。在意大利的這段時間,他受到了時任都靈大學教授、意大利著名政治社會學家、憲法學家加埃塔諾·莫斯卡及其“統治階級”思想的影響,回想起自己在德國社會民主黨中親身的政治經歷,米歇爾斯決定不再沉溺于社會民主,通過對歐洲各主要社會主義政黨的仔細調研。米歇爾斯于1911年出版了德文版的巨著《現代民主中的政黨問題:政黨社會學》一書(Zur Soziologie des Parteiwesens in der Modernen Demokratie:黚er die oligarchischen Tendenzen des Gruppelebens)。
1913年,米歇爾斯成為意大利居民。由于德文版巨著《現代民主中的政黨問題:政黨社會學》一書(Zur Soziologie des Parteiwesens in der Modernen Demokratie:黚er die oligarchischen Tendenzen des Gruppelebens)在學術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在對該書德文版進行修正的基礎上,米歇爾斯撰寫了意大利文版(標題為Il Partito Politico nella Democrazia Moderne)。這其中增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一章節的內容,并于1914年在都靈出版。隨后,1915年的英文版(Political Parties:A Sociological Study of the Oligarchical Tendencies of Modern Democracy)也相繼問世。西摹·馬丁·李普塞特親筆為此書撰寫了前言,并給予此書以很高的評價。他認為,米歇爾斯對政黨和其他自愿性民主組織的行為趨向所做出的準確預見,以及對這種趨向發展過程的具體描述,使得《寡頭統治鐵律》(譯者所譯)一書成為20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該書是社會科學的一部經典之作,總是能夠激起那些關注政治活動的人們和研究者的強烈興趣。①
1915年至1926年期間米歇爾斯一直在瑞士巴塞爾大學擔任經濟學教授職位。1927年,米歇爾斯應邀到美國芝加哥大學任教,在那里他教授政治社會學和經濟學這兩門課程。同年他也在曼徹斯特威廉斯敦的威廉斯學院政治研究所任教。本尼托·墨索里尼掌權后,米歇爾斯應邀返回意大利加入了法西斯黨,并在佩魯賈大學執教擔任經濟學和歷史理論等學科的教授。他偶爾也會在羅馬授課,最終于1936年逝世于羅馬。
米歇爾斯參加過德國革命的經歷使得他對工會、黨的代表大會、煽動者、知識分子的政治作用有了一定的洞察力。他的《現代民主中的政黨問題:政黨社會學》一書(Zur Soziologie des Parteiwesens in der Modernen Demokratie:黚er die oligarchischen Tendenzen des Gruppelebens)一書既對一戰前德國社會主義進行了露骨地分析,也對法、意、英、美等國爆發的政治抗議運動進行了實例性的分析。書中經久不衰的“寡頭統治鐵律”(Iron Law of Oligarchy)這一原理認為:即使是公開承認過內部民主的社會主義政黨,在實踐中它的主要活動也是由一小部分精英人物來操縱和管理的。組織本身就意味著寡頭的統治,所有形式的組織,無論在其伊始是多么的民主或者專制,最終也不可避免的淪為寡頭統治的政府,尤其是在大型集團和復雜的組織中。民主和大規模組織是不可并存的。通過對政黨政治的研究,米歇爾斯揭示了組織本身寡頭的癥結問題——現代民主促使了諸如政黨等一些組織的出現,隨著組織規模的不斷龐大、組織結構的不斷完善、組織活動的不斷專業化和分工化形式的出現,在利益和權力的驅使下,組織的目的會被精英們所各自追逐的對自身有利的目的所侵蝕。那么,組織一開始的目標隨之也會離先前理想的民主目標越來越遠,甚至有時會與之背道而馳。長此以往,沒有一個龐大的組織是由其成員在最大程度上進行管理的。這使得民主的真諦在理論方面和實踐方面都成為一種虛無飄渺的東西。關于“寡頭統治鐵律”的不可避免性他在書中結尾部分指出:“也許這種殘酷的游戲將一直持續下去不會終結。”②米歇爾斯的觀點是尖銳的,特別是對于形式上宣傳內部民主的組織而言這一觀點無疑是其難以抹去的傷疤。
《現代民主中的政黨問題:政黨社會學》一書(Zur Soziologie des Parteiwesens in der Modernen Demokratie:黚er die oligarchischen Tendenzen des Gruppelebens)的主要目的詣在闡釋左翼政黨尤其是一戰前德國社會民主黨是如何趨于保守的。為了組織和維持群眾運動(mass movement)政黨領袖必須與一些政府官員建立持久的官僚體制關系。然而這些官員很快就會脫離工人的出身,繼而為了權力相互爭斗,并且延續既定階級的風格及觀點,因此,他們的激進主義變得遲緩,同時反對一切威脅到組織的延續性和危及自身特權的主張和行動。米歇爾斯寫道:“對官僚體制自身而言,其原則越是忠誠和熱忱,官僚體制組織越是變得可悲、勉強、僵化和吝嗇。”③在這本書中,米歇爾斯構想了這樣一種假設認為組織為了促進民主價值觀不可避免地顯現出一種強硬的寡頭統治傾向。他認為,最初持有民主目標的組織不可避免的采用了他們在一開始就反對的寡頭形式。出于組織的要求即使一開始許諾民主的領袖也不得不依賴于薪給專業人員組成的官僚機制,領袖隨之趨向實行集權制。而且革命者出現后為了自身利益和覬覦掌權的心理因素使得他們很快就會與已有的統治階級達成妥協的一致意見。這一過程使得最初的民主目標被不惜一切代價維護既定權力以及不愿通過自由選舉形式來削弱手中權力的保守化傾向所替代。
米歇爾斯還比較了德、意、法等國中社會工薪階層的異同,對意大利政治文化現象及其影響作了一定的梳理。他分析了1911年至1912年期間的黎波里戰爭(Tripolitan War)所帶來的苦難結果以及戰時宣傳的影響力。米歇爾斯認為人口統計的壓力以及海外移民形勢所導致的社會和文化缺失等方面的因素造成了意大利帝國主義的權力的擴張。
總而言之,在20世紀20、30年代,米歇爾斯的著作與民族主義、意大利社會主義、法西斯主義、精英、社會動員、知識分子的作用、社會科學的歷史等諸多方面因素有關。在寡頭統治和民主的關系問題上更是倍加關注。很遺憾的是,跟意大利著名社會學家維爾弗雷多·帕累托一樣,米歇爾斯的社會學思想帶有濃重的悲觀主義色彩。在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掌權之前,他一直是法西斯社會學的捍衛者。對民主的這種絕望感導致了他跟其他盧梭主義的信徒一樣,把最后的希望寄托于“精英”人物身上。米歇爾斯深信墨索里尼的個人魅力和無產階級之間某種程度上的直接聯系是實現一種真正意義上無產階級政府的最佳手段。而這種手段又無需附庸任何政治官僚的調解。這種看法與莫斯卡不同,莫斯卡對意大利法西斯抱有負面看法。而米歇爾斯和帕累托一樣成為獨裁者的忠實崇拜者。最終,米歇爾斯投奔了法西斯主義。誠然,米歇爾斯的民主觀被蒙上了悲觀主義的面紗,然而米歇爾斯并不否定民主。他說:“民主并非一件人們如果刻意地去找就能找得到的財寶,而是在我們尋找它的過程中,在不懈地去尋找那些根本無法找到的東西的過程中,我們所付出的勞動將在民主的意義上取得豐碩的成果。”④
盡管一些人指責米歇爾斯對“寡頭”這一概念的定義太模糊,但是“寡頭統治鐵律”這一經典論斷后來成為眾多學者研究政黨、代議制民主體制、官僚政治以及組織行為的核心理論框架。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這一驚世的論斷才奠定了米歇斯爾在“精英理論”領域中的地位,以至于后來的研究者們把米歇爾斯連同莫斯卡、帕累托一起并入到“精英民主理論家”的代表行列中。
注釋:
①④[德]羅伯特·米歇爾斯(Robert Michels).任軍鋒等譯.寡頭統治鐵律:現代民主制度中的政黨社會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②Robert Michels:Political Parties A Social Study of The Oligarchicial Tendencies of Modern Democracy.http://socserv.mcmaster.ca/econ/ugcm/3113/michels/polipart.pdf.
③Robert Michels (1876-1936),Political Sociologist and Economist..http://www.progressiveu.org
參考文獻:
[1]Robert Michels:http://www.answer.com/topic/robert-michels.
[2]Oligarchy:http://en.wikipedia.org/wiki/ Oligarchy.
[3]Iron law of oligarchy:http://www.bookrags.com/wiki/Iron_law_of_oligarc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