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煒
[摘要]概述荊州古城的歷史與現狀,通過分析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探析歷史城市文化名城保護與城市更新的協調方法。
[關鍵詞]歷史文化名城 荊州古城 保護 更新
中圖分類號:K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720189-01
作為長江流域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楚文化的中心,荊州為歷代封建王朝屯兵置府的重鎮?!叭龂G州,千年江陵”。古城素來以“綿繡工麗、兵器精利、營建恢弘著稱。它在政治、軍事、文化上的歷史地位可圈可點。
一、荊州的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要素
作為我國第一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阮儀三教授在《城市建設與規劃基礎理論》一書中將荊州歸為傳統建筑風貌類。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要素可分為自然環境要素、人工要素和人文要素。
(一)自然環境要素。主要為千里平原的漢江平原;湖泊有一江三湖的荊江、長湖、三湖、白露湖。長江與她擦身而過。具備了魚米之鄉的優越自然條件,古人留下“春日繁魚鳥,江天足芰荷”的美句。平原的平坦和水系的豐富造就了荊州特殊的自然環境特征。
(二)人工要素。主要可以分為古遺址與古城兩部分:古代遺址又由古墓(如觀音垱、八嶺山、川店紀山等)、古聚落(如老家山、泗揚、龍王廟等)和古城遺址(如紀南城、郢城、荊州城等)。古城在明朝格局上體現為“城中有城”,清朝體現為“一墻兩城”這樣的形制也被稱為漢城與滿城雙城一體格局;古城墻形制特別,水系穿插;古建筑代表有開元觀、玄妙觀、鐵女寺等。
荊州古城墻的特點:
作為我國現存保存較完好的幾座古城之一,它被譽為“我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古城具有以下幾點普通城墻具備的特征:環水城市依靠河道運輸而設置水門;為了加強城門的防御能力,設置兩道城門形成“甕城”;為了防守敵人從側面射擊攻城,每隔一定間距,設置突出的矩形墩臺稱為“馬面”設置有城樓、垛、臨時戰棚等。荊州古城墻與歷史上的曲阜魯城、漢、唐長安城隋、唐洛陽城等不同的是,整個城市布局為長方形而非正方形;城墻形狀為自由曲線而非直線形;城市道路系統并非一般城市南北向為主的方格網布置(一般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而來),而是以東西走向的道路系統聯系中部環路,再發散南北走向;由水城、磚城、土城三城結合形成一體;另有水門、白馬井等特別的軍事設施設計。
現存的城垣、城門、城樓為清代修復所建,基本上保存了明代的形制規模和風格。古城墻東西長3.75km,南北寬1.2km,城墻高9m,周長約為11.3km,城墻內面積約4.47k㎡。整個城墻因地起伏,順水迂回。這種形制的形成應該是與荊州南面鄰接長江由關,它的水路和墻面均順著江岸線延伸。荊州城東、西、北三面接陸地,南門與小東門接水,出門不遠就是長江駁岸碼頭。
古城墻如此堅不可摧與它的建造方法和建造材料有直接關系。從建造方法上分析,荊州城是由三個部分組成,土城、磚城和水城。相傳荊州早在秦始皇時出現城郭,據史料記載,土城是由三國時期蜀國將領關羽所筑,高為8.5m,下底寬7.6m;磚城為五代十國時南平王高季興所筑;經歷了千年的風風雨雨,戰亂紛爭,城墻曾經三次被毀壞,現在所見的城墻是清朝順治3年在明代舊城墻基礎上復建的。
從建城材料上分析,磚塊來源主要為各地分攤燒制,所以磚的質量良莠不齊,各地的磚塊均要印上產地名和燒制年份,以備城墻出現問題時查找磚塊產地。磚塊的大小尺寸一般為110mm×190mm×380mm,青灰色為主。磚塊用粘稠的米漿混合沙子制成類似沙漿的黏合劑,磚縫厚度一般為10~15mm,經歷千年風吹雨打,烽火戰亂,堅固如故。城墻的砌筑方法有點類似現在建房時設屋梁,在橫向鋪設磚塊時,縱向鋪設磚塊承重。
(三)人文要素。作為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古荊州的文學藝術、美術、音樂、科技發展都對楚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文學藝術方面有楚國敬鬼的遠古神話,著名的南風楚聲,愛國詩人屈原的《楚辭》為代表;工藝美術方面有著名的漆畫和帛畫,鳥書蟲序,木根雕藝和鳳鳥篆刻等;音樂方面則有楚國編鐘和罄瑟,文武巫書舞等;科技上發明了高超的紡織,還有由敬鬼神發展而來的天文歷法。
二、荊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理論與實踐經驗
中國古代城市多數是按照規劃建設的,有些城市雖然規劃意圖不明顯,其自發形成的布局和路網系統也能反映出時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包含著城市的歷史信息。作為我國第一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荊州古城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將古城現狀的特色要素分為交通要素、經濟要素、人居要素、建筑要素進行分析。
(一)交通要素。荊州古城現有三縱三橫的九條主要道路貫通古城內部,在城內形成一個環路??v向大、小北門仍然作為主要交通要道,橫向東西兩門一線貫通。主要道路整潔,車流人流井然,街道尺度與古城相適合。
(二)經濟要素。目前荊州的經濟狀況屬于我國地市級城市中中等水平。農業、輕工業、化工等產業并舉。古城基本還是處于安靜祥和的氣氛里,商業氣氛還不是特別濃厚。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對我國其他中型城市還比較低。
(三)人居要素。在得勝街和三義街這兩個重點保護的歷史街區里,較于國內較早開發旅游的周莊和同里古鎮,這里的居民生活相當平靜,生活的狀態真實的被保留下來,就像歷史發展著它自己的路線一樣原汁原味。不像有一些過度旅游開發后的居住區那般熱鬧和虛浮。經過整治的街區保留著明清的格局,雖然許多老房子古建筑都已經看不到它原來的樣子,但是現在這樣的環境仍然適合居民的生活狀態。沒有出現整片的仿清建筑居住區是值得慶幸的,未經過人工雕琢的環境留給人們更多的想象的空間。
(四)建筑要素。對古城的建筑保護,荊州市政府拿出了幾條硬措施:一是將古城墻以北1000米范圍內的現有區域劃為整體生態環境保護區,在該區內不得新建任何建筑;二是將護城河外沿到城區內的土城腳劃為絕對保護區,嚴禁新建一切與古城保護無關的建筑和工程設施;三是將磚城內50m,護城河外一定的空間范圍劃為重點保護區,以綠化為主,原有建筑物逐步拆遷或改建;四是控制了與護城河相連的荊沙河兩岸建設,以形成城市中心地帶的綠色走廊和水上旅游線;五是嚴格控制古城內的新建住宅項目,逐步疏散常住人口。環城公園圍繞著古城垣,內建行車道,外輔步行道,“城墻上走人,內環道行車”。
三、從荊州古城看歷史城市的保護與城市更新
城市的發展是有一定的周期,與人一樣存在生命周期,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停的進行新陳代謝。作為城市肌膚的建筑,很自然的也會死亡、重生。所以,拆遷、重建、新建是城市更新的必然,在城市中人的生活才是城市的靈魂。對歷史進行保護,與城市更新的目的一樣,是為了讓這靈魂在這機體中生生不息。城市是由經濟和物質因素粘和起來的,不恢復城市的創造價值的能力,僅僅靠投資和一廂情愿保護住古城是不現實的。這樣即使花巨資保護下來的也只是一堆建筑物,不是城市。
古城之所以值得保護,是因為它有某種價值,能夠滿足人的某種需要。保護古城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為了人,為了提高全社會的利益。遵循古城保護和城市發展原則:要從城市全局和城市的整體發展來做好保護和規劃工作,而不是單純的考慮保護一些歷史遺跡和歷史建筑;要兼顧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生活環境的改善,協調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在充分尊重歷史環境,保護歷史文化的前提下,對一些歷史文化遺存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研究分析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充分發掘和繼承歷史文化內涵,促進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建設;保護維修、整治和修復中要“整舊如舊”,“以存其真”,文物古跡和歷史建筑的保護應使其“延年益壽”而不是“返老還童”。
舊城改造將永遠繼續,“推陳”和“出新”永遠相輔相成。真正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就要形成尊重歷史、保護歷史的大環境,讓人民有自主保護這種寶貴財富的意識,而不僅僅是去挽留表皮的衰老。
參考文獻:
[1]邵甬,城市遺產的概念及其保護,同濟大學出版社.
[2]李其榮,城市規劃與歷史文化保護,東南大學出版社.
[3]王景慧、阮儀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同濟大學出版社.
[4]李雄飛,城市規劃與古建筑保護,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