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瑛
摘要:科學發展是協調的和諧的發展。東部的率先發展始終是華夏大地勁吹的東風。西部大開發使共和國相對落后的這塊土地走上發展的快車道,振興東北使共和國的老工業基地迎來又一個發展的春天,科學發展同樣也為古老神州的中部插上騰飛的翅膀。在經歷了“塌陷”、“覺醒”到“崛起”,秀姬的中部必將挺直中國經濟發展的“脊梁”。抒寫改革開放三十年區域發展新格局的壯麗篇章。
關鍵詞:改革開放;科學發展;區域戰略;中部崛起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2-0133-03
新一輪區域發展的總體布局在黨的十七大上得到更加完整和清晰的闡述: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這其中,中部地區在經歷了“塌陷”的痛楚和“覺醒”的彷徨,正在“崛起”的征程上疾步前行。
一、發展進程中的中部塌陷
晉豫鄂皖湘贛中部六省,承東啟西,接南進北,這里是中華神州的腹心之地。在飛速發展的時代,何止是不進則退,即使稍慢也會落后。1990年中部六省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的份額為23%,2003年則下降為19%。反映在人均GDP水平上,1980年中部地區人均GDP相當于全國平均數的88%,而到了2003年,下降到了75%,中、東部地區的GDP差額比擴大了6倍。從居民收入看,2002年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城鎮居民收入中,中部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l 369元,比西部地區低183元;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排名前十位的省(區、市)中,中部地區沒有一個。歷史上曾代表“中國”本義,曾是繁榮象征的中部地區,反而成了“經濟盆地”。
1內外發展環境的變化導致優勢“屏蔽”
中部地區大多為內陸地區和不發達地區,土地貧瘠,生態環境惡劣,對外交往較少,經濟發展的“先天”條件較差。同時,不合理的所有制結構、產業結構和投資結構一方面制約了中部地區自身的發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環境的不完善,對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企業投資等缺乏吸引力,影響了中東部地區經濟一體化的形成。中部地區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喪失了原有的產業優勢、區位優勢、體制優勢、地域文化優勢和資源優勢等。
2保守落后的思想觀念導致“路徑依賴”
思想觀念往往主導著人們的行為方式,雖然它不是經濟發展的直接原因,但它從深層次影響著經濟的發展,而且這種影響往往是最根本的。中部地區農耕文化深厚導致思想觀念保守落后,突出表現為:一是求平球穩,怕冒風險、小富即安的心態重,風險投資意識薄弱;二是“等、靠、要”思想嚴重,怨天尤人,創新意識差;三是觀望等待,行動遲緩,對國家政策反應慢,常常是步東部地區后塵而錯過了利用和發揮國家政策效益的最好時機。這種傳統發展觀的影響,使中部地區故步自封、因循守舊等思想慣性比較濃重,加之產業和體制的慣性,發展過程出現嚴重的“路徑依賴”,中部地區構建新的發展優勢內在動力嚴重不足。
3國家對中部缺乏政策傾斜導致“政策洼地”
中部區域發展政策是在“非均衡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實施的。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先后實施了東部開放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東北地區振興戰略,而中部地區一直處于政策邊緣化的境遇之中。
二、制度創新的實踐
2004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科學發展的理念和強有力的政策支撐,使中部六省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1產業布局的升級戰略
產業發展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部分。產業的不斷發展與更替才有產業體系的不斷演化,才有產業結構的變動與提升。從這個意義上說,產業發展就是經濟的發展,并且產業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來源。因此要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當務之急是發展區域產業。
第一,區域產業的發展,有賴于區域產業結構的持續升級。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部地區的產業發展速度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但即便是高速發展,也不能掩蓋中部地區在產業構成上的缺陷。以2004年為例,中部的產業構成偏重于附加值增幅率相對較低的第一產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部地區的發展。
西方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第三產業雖不生產物資產品,但它自身的活動卻是促進物質生產發展,方便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保障條件。因此,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發展趨勢均以第三產業逐步占據主導地位為特征??梢姡瑪U大第三產業是第一、第二產業尋求高層次發展的客觀要求,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
中部地區要彌補過去產業構成的缺陷,首先應著眼各省的實際,以優化結構、拓展領域、擴大總量、提高層次為重點優化發展第三產業。在繼續搞好傳統產業升級換代的同時,重點發展現代物流業,著力培育旅游、房產、科教文衛、綜合技術服務等新興行業,逐步形成以傳統行業為基礎,新興行業為支撐,布局合理,城鄉統籌發展的第三產業新格局。
在發展第三產業過程中,應當提升文化生產力的量能,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彪m然,文化資源只是經濟和產業發展的基礎,但是整合文化優勢資源以形成文化生產力卻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構成要素,也是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源之一。中部地區在開發文化資源的過程中,應以市場化為手段,以產業化為目標。要從區域文化資源的特色出發,打造知名文化產業品牌;依靠產業政策扶植,建立健全良性的行業協會競爭環境;獲助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全息動態發展態勢,躋身國際文化產業競爭舞臺。
其次,中部地區要充分發揮“國家重要農業基地”的平臺優勢,以解決三農問題為著眼點,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中部地區的農業不僅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對中部地區經濟發展貢獻巨大。如2003年,中部農業占GDP的比重為19.0%,農村消費品零售額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45.4%,農業各稅占國家財政收入的9.3%,均高于同期的全國水平。雖然中部地區農業有其固有的優勢,但也存在諸多不足,如:農業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農民負擔過重。據統計,2003年中部六省總人口為3.63億,其中農村人口高達2.44億(指戶口在鄉村的常住人口),占全國農村人口的31.2%,占中部總人口的比重高達67.59%,是全國農村人口比重最高的地區。而農村人均占有耕地僅為0.125公頃,是農業勞動力人均占地最少、農村剩余勞動力最多的地區。
要協調區域之間產業發展水平,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就應該“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的發展”,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中部現有的產業優勢,把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建設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