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東 于秀麗
中圖分類號:D923.8 G21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2-0039-02
摘要: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是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的基礎上逐步形成體系,隨著我國新聞事業的快速發展,新聞事業面臨諸多矛盾,特別是沒有屬于新聞的法律出臺,包括采訪權在內的許多新聞活動都屬于習慣約定,新聞從業人員缺乏保障。本文從社會主義國家的角度,從法制建設的現狀、存在矛盾以及發展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聞;法制化
面對我國不斷發展的新聞傳播事業,以及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舊問題,我們的當務之急是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新聞法制規范化道路。本文旨在分析我國新聞法制規范化的現狀,從一些具體的事例或法規上引申出更深層次的問題,以求能夠找到新聞法制規范化的出路。
一、我國新聞法制化的現狀
我國現行新聞法制的來源主要包括三個層次:《憲法》有關條款:一些基本法律和法律及其司法解釋中與新聞傳播活動有關的條款:有關報刊、廣播、電視的專門行政法規、規章。因此,以我國《新聞法》尚未出臺而認為我國新聞傳播活動無
法可依的看法是不對的。當然,由于沒有《新聞法》,我國新聞法制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
我國新聞傳播活動的憲法性
從《憲法》關于“國家發展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新聞廣播電視事業的規定。在許多地方一些行政規章把“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稱為新聞工作的基本方針。以法的方式規范新聞傳播的方針,這是中國新聞法制有別于世界上現行的成文新聞法的最大特點,這主要是基于社會主義制度的特性,從歷史上看歐洲曾經許多社會主義國家也是采用這種方式,這種從內容到方式都與一定的社會制度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并且對社會制度和公眾利益發生重大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上說,我國新聞法制十發重視新聞傳播活動應當有益于社會和人民,應當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宣傳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正確引導輿論,傳播消息和科學技術文化知識,提供健康的娛樂,反映人民的意見和建議等,以滿足人民對新聞傳播的多方面、多層次的需要。這些要求是《憲法》規定的“兩為”基本方針的具體化。比如:2008年發生的汶川大地震的新聞傳播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這種印象首先體現在新聞傳播為抗震救災服務,新聞傳播成為了抗震救災有力的工具和為人民服務的渠道,很好的回答了《憲法》兩為規定。
2我國新聞傳播活動中適用法律狀況
在我國的刑法中包含了對新聞傳播活動的約束和對妨害新聞傳播活動犯罪的制裁,據統計,約有二十多種罪名與新聞傳播活動有關。民法通則對于保障公民在新聞傳播活動中的權利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的新聞侵權訴訟幾乎都是依照民法通則的原則和條款來裁決的。值得注意的是,最高院在適用刑法和民法過程中所作的司法解釋,有些內容也是直接對新聞傳播活動做出規范,如1998年的《關于審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的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關于審理名譽權若干問題的解釋》。與基本法律相對應,其他主要調整某一方面社會關系的法律也同新聞傳播活動密切相關。
3我國新聞傳播中行政法規、條例、規章運用狀況
行政法規作為傳播法的淵源有三種類型:一是管理各類傳播媒介的專門行政法規;二是對新聞傳播活動中某一具體事項進行單項管理的行政法規;三是一些其他領域的專門行政法規中與新聞傳播活動有關的規定,這些行政法規涵蓋了所有傳播媒介的管理,是我國目前管理傳媒的最高規范,這些行政法規都是以控制管理為立法目的,禁止性義務性條款多于授權性條款。還有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項條例。
二、我國新聞法制化進程中存在的矛盾
1我國沒有完整的新聞法
隨著我國加入WTO,雖然中國政府開放了廣告業和發行,但是中國新聞業不可能永遠依賴政府的護犢,從我國的新聞事業在近幾年發展的狀況看,新聞事業進入了群龍混戰階段,我國在新聞法制方面存在多年歷史遺留問題和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新問題,那么未來如何改變,已經成為頗受業內人士和專家關注的問題。但是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一部完整的新聞方面的正式法律出臺,因此,新聞官司層出不窮,卻又沒有相應的權利義務的規范。也沒有一部規定新聞從業人員的權利義務標準的法律。我們只能從憲法和有關的法律法規中去尋找這樣一些規則作為依據。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比如,新聞傳播活動主體的授權性規范之不夠完備也是人所共知的。一是有些權利還沒有進入法律范疇?!靶侣勛杂伞鄙刑幱谥弥徽摰臓顟B。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傳播活動中的權利,如采訪權、報道權等,法無明文。不是說我國新聞工作者沒有這些權利,而是說這些權利還只是習慣權利,并沒有成為法定權利。英美雖然沒有成文的新聞法,但他們都是新聞法治國家。它首先確定新聞是自由的,不受權力機關干預,然后以判例法和各種成文法中的有關條款,來限制和禁止對新聞自由的濫用。近年來,我國的立法比較注意對公民人身權利的保護,《憲法》《民法通則》《婚姻法》《繼承法》等法律條文中,對公民人身權利的保護都有明文規定。相比之下,新聞法制相對滯后,新聞法學也很不健全。這直接導致了中國記者在新聞官司中屢敗現象,給記者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記者的生存環境非常惡劣。所以非常有必要對新聞進行立法,中國新聞要走向法治,就必需制定專門的、系統的新聞法。
2我國法律還沒有使用“新聞自由”這個概念
除了香港特別行政區之外,我國法律還沒有使用“新聞自由”這個概念。但我國政府已多次宣布我國沒有新聞檢查制度,除了《戒嚴法》規定在戒嚴地區才實行新聞管制,從這一點來看我國新聞并非完全沒有自由,只是這種自由沒有進行相應的立法,當然這與我國國情和社會制度是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但是從尊重和保護新聞自由的角度上來說,新聞自由的法律概念還是必須要使用,這對于新聞輿論監督的意義十分巨大,在社會主義國家仍然可以使用新聞自由的概念,新聞自由的使用并不是完全的放開,與香港的自由和歐美的自由是有所差別的,從目前的狀況看新聞事業要完全脫離政治是不可能的,但新聞自由可以從除政治以外的領域開放,而政治方面可以參考學術界通常認為新聞自由包括公民通過新聞媒體享有的知曉權和表達權這兩大權利,它們在我國法律體系中是得到重視和保障的。新聞媒體是我國公民重要的知曉渠道和表達載體。這個法依托是《憲法》規定了公民對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提出建議和批評的權利,這是專指對國家和公共事務發表意見的特殊的表達權,建議必須是正面的意見,批評是負面的意見,引申到新聞活動中,就是“輿論監督”。
三、我國新聞法制化的發展
1加快新聞法制化進程
近幾年來新聞記者被打現象之所以屢有發生,一個根本的原因,在于新聞記者的新聞采訪和報道權利還沒有得到法律上的明確。在日常的新聞活動過程中,我們都知道新聞記者享有采訪的權利,取消了采訪權,新聞活動就無法進行,新聞媒體也就無法生存。這說明,采訪權無論對于新聞記者還是新聞媒體而言,都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權利。但是,當我們自得其樂地享受這項權利的時候,可能并沒有意識到這樣一個客觀實際——采訪權以及其他許多新聞權利目前還只是一種習慣而不是法定權,也就是說,包括采訪權在內的許多新聞權利,目前在我國法律中還沒有明文規定。這也是解釋許多人面對新聞記者的采訪可以毫不猶豫地拒絕甚至肆無忌憚暴力相向的一個重要原因。從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和我國建設法制現代化國家的基本進程看:新聞立法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注意考慮保護新聞自由權、輿論監督權、采訪報道權和公民人身權、財產權、法人身份權、名譽權等的平衡。自由的新聞權力不得侵害公民、法人合法權利的行使,否則,新聞記者將會受到法律的懲處。重視新媒體的法制建設和引導
目前異軍突起的第四媒體,我們稱之為新媒體的網絡中涉及到的諸多法律問題進一步尋找新聞行業中急需完善的部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它的傳播特性已遠遠超過了紙媒,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了電視媒介,對于這樣一股新生力量,這里是指狹義上的以網站為單位的從事新聞活動的網絡媒介。如果不加以合適的引導并在立法上進行規范,這是非常危險的,但在實際的立法上確實存在諸多問題,比如網絡媒介的資格,從業人員的資格,這些與我國現行的新聞管理制度是有矛盾的。但是我們要看到未來,新聞自由不僅僅是采訪自由,也是對新聞從業機構性質界定的自由,我們立法上一定要加快完善新媒體在新聞事業上的作用。另一方從大的網絡平臺來說由于網絡傳播的迅速發展和新技術的普遍應用,傳統的言論自由理想在現實中正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在這個過程中,相關法律必須適應新的技術條件和形勢的要求,不斷完善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