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春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一旦激發起來,就會產生無窮無盡的求知和探索欲望。然而,作為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的哲學,它的概念和原理是比較抽象的。那么,趣味性從何而來、怎樣才能加強哲學課的趣味性?為此,我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對哲學課的趣味教學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反思。
關鍵詞:哲學課 教學 趣味性 探索
當前,中學教學正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然而,由于學科特性,有不少學生輕視哲學學習,甚至把哲學課看成負擔。在此情況下,怎樣從哲學教學自身特點中尋找突破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搞活教學,提高質量,目前已成為哲學教師探索的問題。根據高中學生好奇、求知欲強、思維活躍、學習從興趣出發的特點,我充分利用哲學本身獨具的內容豐富、趣味性強等特點,努力挖掘各種趣味因素,創設情境,以各種教學形式誘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望,使他們由被動的“要我學”轉變為主動的“我要學”,從而搞活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現將一些成功的做法總結如下:
一、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為趣味教學打下基礎
學生喜歡責任心強工作認真負責而又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教師。中國有句成語叫“愛屋及烏”,學生喜歡這個教師,往往喜歡聽這個教師的課,信這個教師講的話。當然,要使學生喜歡教師,教師首先應該熱愛學生,理解學生,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在學習上生活上關懷學生。特別是成績靠后的同學更需要勉勵,我盡力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并指導他們的學業和方法。因此,處理師生關系應該是亦師亦友的關系,力求讓學生把教師當作良師益友,學生對你的信任程度就會大大提高,對你的課就會感興趣,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不能做學生朋友的教師不是好老師。”
二、采用博引趣例法組織教學,將趣味教學變為現實
我將中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傾向引向課堂,搞好哲學常識的教學。結合教材內容精選一些寓言故事、成語典故、生活故事進行教學,可將枯燥問題趣味化,抽象問題具體化,復雜問題簡明化,深刻問題通俗化,從而學生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知識、增強能力、提高覺悟。而哲理詩卻寓哲理于藝術形象中,意境、詩情、理趣交融,使人獲得藝術上的享受,也得到思想上的啟發。還有名人名言,在教學中適當引用,可使學生加深對哲學內容的理解。
首先,以趣引題,定好基調。常言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開頭為何那么重要。在哲學教學中如果我們能恰到好處地用趣例引題,導入新課,就會一掃課堂的沉悶氣氛,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撥動其思維之弦,為新課的講解定下基調。如在講“聯系”這個概念時,先播放哲學寓言故事“唇亡齒寒”的錄像。說明虞國和虢國的關系,如唇齒相依,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即“聯系”。那么,什么是“聯系”呢?同學們就會抱著極大的興趣去閱讀、去探討。
其次,以趣言理,深入淺出。哲學反映的是萬事萬物的共同性質和共同規律,它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理性認識。但從認識過程看,感性認識才是認識的起點,人們的認識總是從對具體、生動的個別事物的認識開始的。因此,教學應遵循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規律,引導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出帶有哲理性認識,使教學過程和認識過程相一致。運用趣例組織哲學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化抽象為具體,變呆板為生動,深入淺出地闡述原理,從而使哲學理論變得通俗易懂。如在講“必須按規律辦事”時,可引用漫畫“公牛擠奶”,生動、形象地說明問題。
最后,以趣結尾,余音繚繞。在哲學課的結語中,選取一些趣例作為結尾,往往令人縈懷難忘。如在“矛盾的對立與統一”這一框題末尾,引用王安石的詩:王安石把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改成“一鳥不鳴山更幽”,是點石成金還是點金成鐵呢?為什么?學生思考回答后再布置課外練習,從古代文學作品中找出幾句反映對立統一的關系。
三、使用幽默的教學語言給趣味教學添點佐料
幽默可以給生活帶來情趣,可以使緊張的氣氛變得和諧,給和諧的氣氛帶來歡樂。幽默可以引人入勝,啟迪人們的思維;可以使枯燥沉悶的課堂活躍起來,使學生在愉快的笑聲中掌握知識,發展思維,法國的著名演說家海因茲雷曼麥曾說:“用幽默的方式說出嚴肅的真理,比直截了當地提出更易為人所接受”。因此,幽默的語言在哲學課教學中的恰當使用,無疑可以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提高教學的吸引力。哲學教師,除了具備堅定的信仰,淵博的知識,熟練的教學技能,還必須努力提煉自己的幽默教學藝術方法,成為教學語言的幽默大師。
綜上所述,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采用博引趣例法組織教學,使用幽默的教學語言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只有把以上三點加以整合,才能相得益彰,才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與強烈的求知欲望,使他們由被動的“要我學”轉變為主動的“我要學”,從而搞活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讓同學們真正的愛上哲學、受益哲學。
作者單位:甘肅省金塔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