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蓮
歷史同其他科目一樣,其目的是為培養有思維、有見解、有創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礎。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任重道遠。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即培養學生在接近客觀歷史原貌的前提下對歷史現象的認識,加強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我認為有幾下幾點:
1.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歷史現象,自然會得到不同的歷史結論,然后幫助學生自己去評價。這種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方法稱之為“角度創新”。例如在講到對華盛頓會議的評價時,歷史老師可先分析書上的評價:華盛頓會議對中國來說是一次失敗的會議。中國的多項要求遭到拒絕。這次會議以共同宰割中國為結束。然后我們提出新的觀點:中國在華盛頓會議取得了外交勝利。中國自1840年與西方列強打交道以來,這是第一次沒有喪失更多的民族權利,而爭回了某些東西。山東權利的歸還雖然帶有附加條件,但已沒有像日本提出的那么苛刻。為什么這樣說呢?這種差異是由于觀察歷史問題的角度不同而產生的。傳統的評價著眼把中國在華盛頓會議上所取得的結果同最初參加會議的愿望作比較,而第二種評價著眼于把華盛頓會議上中國代表團取得的成績同中國近代其他的外交活動進行比較。
2.培養學生勇于質疑。敢于質疑精神的培養是培養創新思維精神的前提,教師在教學中適當引導學生對傳統固定的結論進行一定的分析,這個理論是否嚴謹,是否“放之四海而皆準”。這種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精神的方法稱之為“理論創新”。例如在講到“五種社會形態”這一理論時,教師先啟發學生對一個具體的國家進行個案分析,例如中國,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又如美國,由于其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特殊性,沒有“童年”期,而是直接進入到資本主義社會;再如意大利,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詳細的分析,誘導學生運用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出一個創新性觀點:“五種社會形態說”只是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一個粗線條宏觀上的勾勒,并不適用于世界歷史上的所有國家。
3.歷史創新思維精神的形成和發展必須有堅實的知識基礎。長期以來,史學界有一種“史學危機”的聲音,這是因為我們把歷史知識看成已經窮盡固定不變的東西,歷史研究不可能再現歷史現象,而是盡可能的使二者趨于接近,隨著歷史研究的深入,新的史學材料的出現,知識更新是必然的。通過知識的更新和重新排列組合來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精神的方法稱之為“知識創新”。
培養學生的歷史創新精神,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讓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開發創新思維,這是所有教師的努力方向。
作者單位:河北省香河縣錢旺鄉教育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