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莉
新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教師積極探索,在摸索和實踐中逐步更新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中專心學習、健康成長,課改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隨著課改的深入發展,發現現在的課堂熱鬧了、花哨了,但熱鬧的背后卻是更多的學生不會學習,有些教師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一種浮躁、盲從的形式化的傾向已悄悄在個別課堂上出現苗頭。當我再次冷靜地反思自己新課程的教學經歷時,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課堂教學已出現了許多不和諧的音符。
面對和諧課堂中跳出的不和諧音符,你是視而不見或是冷眼相待,還是倍加關注?這是擺在每個教師面前的問題。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跳出預設的思路,靈活應變,關注課堂中那些不和諧的“音符”,科學地把握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課堂成為學生個性張揚的天空,課堂會因你的關注而精彩,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優化教學設計
教師應在不斷學習課改理念,吃透課程標準,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教學方案,讓每節課在精心預設中體現教師的教學目的。每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從情境創設到問題的提出,再到問題的解決,對本節內容的小結、拓展和延伸應有完整的過程,并能形成一個整體。創設的情境應能激發學生的情趣,調動學生的思維。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緊扣教學內容進行設計。過多的無關的信息不僅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掌握,而且會模糊學生的思維,失去情境創設的意義。其次要區分目的和手段的關系。情境創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創設情境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務于數學學習。因此,不能盲目地用情境,不應對情境本身做過多的描述和渲染,以免喧賓奪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使得數學課堂喪失應有的味道。教師應在精心提出問題的基礎上縝密呈現問題。一節課的問題應設計成問題系統,解決問題的過程要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梯度,解決了前一個問題,為后一個問題的解決做好鋪墊。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形成適當的回答的“度”,讓學生在“咀嚼”題干的過程中,能盡快進入思維狀態。教學設計的優化,應以教師扎實的基本功為基礎。為此,教師應加強教學的基本功的訓練,如語言的表述,駕馭教材和課堂的能力等等。
二、充分運用好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努力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課堂上最常用的是小組討論的形式。合作學習的前提條件應該是:某項任務需要多少人的合作才可以完成,或者是多少人合作比一個人獨立完成的效果好。因此,對于學生通過個人學習就可尋找出確切答案的問題,或可通過其他更簡捷的方式達到教學目的的問題,就不必安排課堂討論。對于“高深莫測”、令人望而生畏的任務也不能安排討論。教師必須選擇有合作價值的學習任務。一般小組討論的問題應該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即能多角度地理解:問題的難度應適宜,問題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所聯系,能激起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問題的派生應緊密結合學生學習的重、難點或學生容易混淆的知識點,而不能一味地迎合學生的口味而設計出與教學目標不夠緊密的討論問題。
有效的課堂討論是建立在學生個體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的,所以,教師要根據問題的難度和廣度,給學生較充足的討論時間。教師在此過程中不能做旁觀者和局外人,要盡量多走動和觀察、傾聽,必要時可進行參與。教師在學生發表見解時,要善于用鼓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對問題提出不同的看法,而不要過多地加入個人意見,但當學生出現因知識學習有限、思維受阻,或其他條件所限不能深入的情況時,教師要及時幫助學生排除障礙。
三、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處理好師生的有效互動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詳的課堂氣氛。”課堂教學上教與學的關系不和諧,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教學忽視了人,忽視了課堂上“學習的主人”。和諧教育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表現在課堂上,就要以學生為本,心中時時有學生,時刻想到學生,處處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信任學生和寬容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老師的關愛。在和諧課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再是思想的壟斷者和言語的霸權者,教師從高尚的講臺上走下來,走到學生中間,走進學生心靈,成為學生的親密朋友和伙伴,成為學生課堂活動的積極旁觀者和耐心指導者。最后在和諧、融洽、民主、理性的氛圍中,師生開展積極有效的溝通互動。師生互動過程中,不僅要較好地突出互動的“主體”——學生在互動過程中應有的地位和角色,而且更要把握好“平等中的首席”——教師在互動過程中的應有地位和角色。我們應該毫不含糊地鐵定: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的地位只能加強,不能減弱,更不能退讓,教師的“主導”地位絕不能撼動!教師在理清課堂思路、規劃課堂路徑和駕馭課堂“生成”的“主導”地位絕不能撼動!否則,互動課堂只能是被學生為主體美化了的隨意“放羊”,教師應有的地位弱化乃至消失。總之,處理好師生互動有效性,該“放”時就“放”,該“堵”時就“堵”,作為教師是不能含糊的。
實施新課程對于數學教師來講,既是機遇,更是全新的挑戰。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的、講效益的活動。有效性才是教學的生命。面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新現象、新問題,我們教師只有踏踏實實立足于平日教學,去除華而不實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學習后反思,在實踐后反思,在反思中改進,在改進中再學習,如此地潛心鉆研與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排除和盡量避免課堂教學中不和諧因素的影響制約,從而推動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春縣五里街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