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長青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必須要凸顯語文個性。所謂語文個性,“就是蘊涵在作品中的原汁原味,即通過文字呈現出的優美畫面、動人的情節和隱含在其中的深刻的哲理和高尚的情操等,這些,通過精妙的文字表露出來,它包含了文章的構思、文字的表述、主題的構建等方面”。
關鍵詞:語文個性 涵泳語言 積累 語文素養
語文本來就是一門極具創造個性的學科,而語文課要切實表現出語文的個性,至少有這樣兩個指標:一是學生在經過學習后,能夠品悟出作者蘊藏在文字和情節后面的獨特感情體驗和理性思考;二是學生能夠欣賞這種文字的表達美——明快或婉約,奔放或理性等,并由欣賞認同喚起學生自身的創造欲望。
一、取法誦讀
取法誦讀,自古以來就是學習語言的重要方法。沒有對語言抑揚頓挫的吟哦,沒有朗朗的書聲,語文課何見語文的味道?指導學生誦讀,要讀準字音,還要在節奏、韻律、情感等誦讀技巧方面加以指導,力求在涵泳語言中讓學生感受文字的優美、音韻的和諧、節奏的錯落,進而感知作品的思想和形象,獲得精神陶冶。如在教學《長江之歌》一文時,怎樣才能與文本中作者豪邁、澎湃的情感形成共鳴?誦讀文句就是一條最方便的捷徑!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顯然,沒有對語言的體驗、品味、積累、領悟,就不是語文。語文教學不可忽視語言這個本體。語文教學的實踐過程首先是一個語言教學的過程。“無論在我國還是外國,文學教育從來都是以語言教育為基礎的”。可見,語文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就是培養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對語言的學習、揣摩、品味,形成形象的感悟,實現思想的升華,達到審美的愉悅。
二、積累語言
語言的學習需要積累,語文教師要用多種方法調動學生對作品的語言形式加以揣摩、研究,品味文章特定的語言形式,認識作者的語言風格。例如,吟誦“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時,我們能觸摸到一個滿懷報國豪情的民族英雄坎坷的心路歷程;背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時,我們似乎能看見王維正用那傳神的筆墨描繪著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有教育專家說過,在記憶力特別旺盛的青少年時代,就應該背誦一些東西,這是語文的基礎和本錢。的確,對于經典作品,語文教師應該花大力氣讓學生“背得下,默得出”,抓好語言學習積累的基本功,這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大有裨益的。
三、學會領悟
語言的學習需要在感受中領悟,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就應當努力讓學生直接獲得語言的感受,要給學生充分感受語言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反復聽讀,在聽讀中從整體上感受文章的語言,了解文章的內容,把握文章的脈絡,而不能讓他們在教師滔滔不絕的肢解式的講讀中被動地接受標準答案。如教學蘇教版第十一冊中的《我們愛你啊,中國》一文時,作者的那種噴薄欲出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無限的熱愛,蘊涵在每一詩行之中,不認真揣摩每一句的語氣、語調、重音、停頓,就不能體會到詩的深邃內涵。通過語言文字與學生的閱讀感受產生共鳴,這才是有效的深層次閱讀。
四、聯系生活
語言與生活密不可分,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語文教師必須要注意指導學生向生活學習鮮活的語言,要重視口語交際教學,指導學生通過語言的實踐形成運用語言的能力。要努力構建有利于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教學模式,通過社會生活的實踐和積累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對語言的訓練和體驗,實質是語文的個性使然,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培養和提高。
事物的價值大多附著在其個性上,語文課的魅力在于其學科個性。語文教學應充分展示語文的魅力,失去了語文的個性,語文教學就失去了價值。讓語文教學蘊涵著豐富的語文韻味,煥發出無窮的語文魅力,應是語文教師始終的責任。
作者單位:金壇市薛埠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