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麗紅
地理課程是科學文化基礎知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科學文化水平,有著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生產活動、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各個方面,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日益密切。
課堂教學中,除了使學生掌握系統的地理知識之外,還應注意有目的、有意識地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使學生獲得較高的發展水平,并掌握獨立思考,獨立研究的本領。這就要求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以地理原理中的規律性的知識來武裝學生、學生掌握了規律,既可以發展智力,又可以提高能力。這是因為智力的發展是以思維能力的發展為核心,思維能力的發展又突出表現在思維的敏捷性、深刻性上,思維的敏捷性、深刻性又以思維的條理性為依據,而思維的條理性又以規律性的知識為基礎。因此,在地理教學中不能單純地傳授地理知識,而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對學生智能的培養,學生各種智能的提高,是通過知識的掌握運用而得到發展的。所以說,知識是金子,智能是點金術。一般來說,地理教學中智能的培養主要是指對學生地理觀察能力、地理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記憶能力幾方面的培養。
由于地理教材具有不同的邏輯屬性,因而在教學中必須采用不同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地理思維。一般而論,地理觀念材料的描述要運用形象思維,它主要是通過地理感性材料的描述和教師富有情感的生動講述而進行的;地理概念、地理判斷、地理推理多種材料的闡述,要運用邏輯思維,其基本過程和形式是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判斷推理,它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質屬性,揭示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系,是一種獲得地理現象規律認識的思維方式,所以它是地理思維中最重要的形式;揭示地理事物之間、人地之間的聯系和關系,要運用辯證思維,如地球環境五大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河流與氣候、地形間的關系,人地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等;揭示和溝通地理多要素,多層次間的聯系與關系,要運用立體思維,如地理結構的六大同心圓層,天體系統的結構、水圈的構成等。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屬性,在上述不同思維形式中做出正確選擇,以便發揮它們各自不同的作用與功效,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培養與訓練。
地理想象能力是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創造性地形成新事物的形象的能力。由于地理的對象極其廣闊,要素異常復雜,難以一一感知,因此,學生在學習地理,獲得地理知識時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是獲得地理知識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科學發展的重要源泉。地理想象的方法,一般有類比法、分析法、綜合法等。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常運用上述方法,啟發引導學生進行各種想象活動,充分運用各種地理圖像、模型等,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相關的地理表象。
記憶力是識記和再現的能力。地理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記憶力,應注意抓住以下幾個方面:
1.啟發學生熱愛地理,使之樂于記憶。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它可以超過責任感。熱愛什么都能學好、記牢,冷漠什么也學不好、記不牢。因此,教師要結合豐富而有趣的教學內容,不斷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和興趣,使更多的學生“樂而知之”。
2.依據學生的記憶特點,培養記憶能力。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小學生以機械的記憶為主,中學生以意義記憶為主的不同特點而區別對待。既要培養學生機械記憶的能力,對需要機械記憶的地名、地理術語、物產、地理數據等,盡可能賦予一定的意義。如我國沈陽、撫順、鞍山、本溪四城市聯結而成梯形,俄羅斯地名后多有格勒、斯克等音節,荷蘭兩大港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均有“特丹”音節。同時,更要培養學生意義記憶的能力,利用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新舊地理知識間的聯系,地理知識與其他知識間的聯系,地理現象與原因間的聯系等,培養學生意義記憶的能力。
3.培養良好的記憶方法,使之善于記憶。建立概念系統,學生掌握了概念系統,就記住了地理知識的基本脈絡,把零散的知識構成知識鏈,編成知識網,這非常有利于學生理解記憶概念之間的聯系與關系,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
充分聯想,把握特征。如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可聯想“五一”節;南亞地理特征三大地形區、三大河流、三種氣候類型、三種國家類型等,可聯想數字“三”;我國的塔里木盆地、準葛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分布猶如一個正立的“品”字,通過聯想使學生牢固記憶這些地理特征。任何地理事物均有其特征,把握特征就易記牢。如喜馬拉雅山的高,安第斯山的長,南北美洲地形的三大縱列帶等。亦可運用地理謎語、詩歌、假想旅行等方法進行強化記憶,并注意多復習,巧運用,使學生掌握記憶的方法,即物象是記憶的根本,聯想是記憶的關鍵、理解是記憶的向導,諧音是記憶的竅門,從而不斷提高他們的記憶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