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慧劍
創新教育是根據有關創造性發展的原理,運用科學、藝術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造就創造型人才的一種新型方法。為此,中學語文教學的創新教育應具備以下特征:
一、以人為本,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由于長期處在應試教育中,學生形成了學習和思維定勢,潛在的創新意識被緊緊擠壓著。要實施創新教育,首先必須打破這種“理性的奴性”的被動教學方式,以學生為根本從學生心靈深處挖掘創新潛能,培養創新意識典型引路,鼓勵學生積極創新。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首先得要有創新意識,另一方面,學生的創新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來源于教師的創新意識。教師能靈活運用教學機制,在教學中敢于提出種種“假設”,敢于“冒險”,教學手段有獨創性、新穎性,自然而然地會誘發學生的學習創新意識。
二、張揚個性,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個性通常是指一個人具有的比較穩定的,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總和,個性心理特征調整著個體心理過程的進行,影響著人的外顯行為和內隱活動,因此,個性被稱為人類心理行為的動力來源。在學習上,它能促使學生向著某個目標積極進取,使學生的創新意識盡快轉化為實際創新能力。創新精神包括過于否定、大膽懷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難、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險精神。可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應該尊重學生個性,張楊學生人格力量。
三、培養興趣,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激發和養成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與熱情,的確是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課題。語文教學,同樣要造成學生對語文課堂學習的熱愛和崇高情感。興趣是起點,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的調動更要注意深層次的挖掘,充分利用教材內容,讓學生體味情趣、諧趣、理趣、志趣的高品位趣味。(1)情趣——源乎人的情感領域又作用于人的情感領域的高尚志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叩響學生的心靈門扉并使之產生共鳴,激發起的興趣將是持久的、強烈的。(2)理趣——可分為文理之趣、事理之趣、哲理之趣。這種趣味應蘊藉在諸理之中,不像情趣、諧趣那樣顯現;但一經點撥,贏得學生認同,便會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怦然心動,有認同到贊賞。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時代的要求,語文教學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善于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新素材,把創新教育具體落實到課堂教學中的每一環節,同時要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去設計未來,去選擇、去競爭、去鍛煉、去體驗、去創造,去做他們想做而應該做的事情,使學生的創造力得到充分的開發與培養。
作者單位:河南省濮陽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