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偉
教師不妨給學生留點空間,留給學生一點思考的余地。愛因斯坦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苯處煂虒W內容講得太透徹、太深刻,很容易誤導學生,無意中限制了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空間。
每個學生都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處于想象過程的學生是自由的、幸福的。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留點空間,使得學生有一個展示自我、放飛自我的平臺,讓學生展開想象,開拓思維。教師甚至可以通過故意犯錯誤等“示弱”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想象空間,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此時,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并為學生提供創意、分享、修改的環境,讓學生選擇最佳時機和最合適的方法解決。有一個案例,一位國內重點小學的學生,移民到美國,上第一節美術課,教師要求他們畫一顆圣誕樹,這位中國小朋友的畫技讓美國教師和小朋友都很驚嘆,因為他畫得太像了,跟墻上貼的一模一樣??墒钱斀處熞笏约簞撟饕环嫊r,這位小朋友卻搞了半天也無從下筆。這位同學的美術水平在國內學校算比較可以。人家評價我們“中國小朋友臨摹能力強,但創造能力差?!薄皩W我者生,似我者死”。這是著名藝術家齊白石在教育學生時曾說過的一句話。學別人學得再像,也是在別人陰影下生活,古往今來,還從沒有聽說過單靠模仿就能成為大師的,關鍵在于想象力和創新。這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美國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必須把想象還給孩子。我們只有把想象力真正地還給學生,我們才能欣賞到姹紫嫣紅、春色滿園的景象,才能收獲到豐富多彩的答案,而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面目可憎的雷同虛假的回答。
教師不妨給學生留點空間,讓學生有一個拓展的余地。梁啟超《少年中國說》有云: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教師必須培養學生開拓超越教師的空間和能力,這樣才會產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良好效果。如果所有事情都是教師包辦代替,學生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寄生蟲”的生活,長此以往,學生不僅失去了探究的動力和勇氣,也漸漸地喪失了分析概括能力,更別說求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了。傳統教育理念的“給學生一杯水,自己準備一桶水”的純知識“喂嬰”式教育危害甚巨,是十分不可取的。這種教育模式的結果是把學生的認知水平限制在教師的“一桶水”之內,不要說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得不到培養,更會喪失創新的意志和動力。如果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也要取決于教師的“一桶水”的數量和質量,還取決于學生在教師的“一桶水”里能夠領悟多少,那真是中國教育的悲劇。即使教師的“一桶水”學生都能全部領會得到,學生仍然無法超越自己的老師。牛頓說過:“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更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蔽覀兘處煈敺畔录惫男膽B,心甘情愿為學生“看得更遠一些”搭建梯子,成為學生能夠“欲窮千里目”的一個臺階,為學生的發展拓展一個廣闊空間。
教師不妨給學生留點空間,使學生享受探索過程的愉悅。教師上課時不妨設置一些懸念,制造一點“障礙”,添一點“麻煩”,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尋資料、找答案、搞調研,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能力。這時,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簡單的結果,更有探究過程的樂趣;學生掌握的不僅僅是死的知識,更是擁有了探究的方法和能力。當這種學習方式一旦形成習慣,學生將終生受益。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高三綜合會考,我們幾門學科教師拼命地組織學生復習,擠占學生的課外時間。而有位李老師對自己任教的地理學科一直優哉游哉,我們都為他和學生捏了一把汗。然而會考成績出來,結果讓人大吃一驚,這位教師任教的地理學科成績非常優異。倒是我們這些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地毯”式復習、“保姆”式幫助的學科會考成績并不怎么理想。究其原因,這位教師平時傳授了學生科學的地理學科學習方法,課堂教學堅持了“點到為止”“留一手”的原則。當其他學科教師都爭著擠占時間的時候,學生自然非常擔心不爭不搶的地理學科,就會挖空心思把這門學科學好。這樣學生積極主動“用心”去學,其效果自然比教師“填鴨式”灌輸,被動學習的效果好得多。這樣教師給學生留點空間,成為激發學生探究的“發動機”,通過學生自身對過程的親身體驗,其效果當然不同凡響。
當然,我們需要堅決抵制另外一種課堂上留點空間給學生的行為。有的教師以課堂上“留空間”為手段,強迫或變相強迫學生參加有償家教。某重點中學的一位老師,要求幾百個學生必須集中補課,每人需要交納幾百元補課費,還揚言如果誰不參加,以后就不管誰。該事情經家長舉報后,市教育局進行了嚴厲查處。一些老師在正課上不認真講課,只有到“補課時間”才會教授書本重點,這樣就迫使所有學生必須交錢參加補課。這種“留空間”的動機和結局都是可恥的,是我們要堅決抵制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前黃高級中學